分享

§111幽明寒暑:幽明何如?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黄帝内经参详 2022-07-28 发布于山东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四时之气不外阴阳二气,阴阳之相守司犹如权衡之不得相失。阴阳之气,清静则生化治,妄动则苛疾起。岐伯论述至此,黄帝循此又发新问,岐伯亦随之而答。

先附录原文如下:

帝曰:幽明何如?

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

前面黄帝问阳明、厥阴何谓的时候,岐伯已经回答过,阳明,两阳合明;厥阴,两阴交尽。何以这里又出现这段类似的话呢?原来,这是要明确阳明、厥阴的真正语境意义,以和《素问·阴阳离合论》、《灵枢·阴阳系日月》中经脉语境相区分。

一、帝曰:幽明何如?

黄帝此问是在前述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之气的既定语境下发问的。故这里的“幽明何如”之问也应当在四时阴阳的前提下来进行理解。

据《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的四气阴阳配四季四时模式,少阳为春,太阳为夏,太阴为秋,少阴为冬。如下图所示:

春少阳、夏太阳为明,秋太阴、冬少阴为幽,幽、明对举,词义清晰,普通人都能明白的常识,要说黄帝不明白,肯定说不过去。黄帝此问必定不是常识之问,而应自有深意在。“何如”二字表明,黄帝询问的是幽和明之间的辩证关系,而不是简简单单的词义说明。

二、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合明故曰明

这里的“两阴”显然指的是太阴和少阴,“交尽”不是太阴和少阴相交而尽,而是阳交于阴,由太阴、少阴直至阴气衰尽,这个阴气衰尽的尽头叫做“厥阴”。阴阳二气相守司而不得相失,阳入于阴后,太阴、少阴、厥阴之阴气由盛而衰的过程状态,称为“幽”。

“幽”不仅仅是一种“幽暗”状态,它还含有“幽闭”的状态,幽闭什么呢?前面我们精读过“气之相守司也,如权衡之不得相失也”,“两阴交尽”虽然为阴气之幽暗状态,但不是说阳气消失不见了,而是被阴气幽闭于内了;或者,从阳气自身状态来说,阳气自身潜藏于阴之内了。所以,“两阴交尽”除了被称为“厥阴”之外,又被称之为“幽”,就是因为阳气被阴气“幽闭”于自身内,所以太阴、少阴才呈现为一种“幽暗”或“幽冥”状态。幽闭是因,幽暗是果。

这里的“两阳”显然是少阳和太阳。阳为明亮。两阴交尽后,阴气衰尽,闭藏阳气能力不足,阳气亦蓄势而发,由阴出阳,阳气由弱而强,呈现少阳、太阳两种明亮状态。由于“气之相守司,如权衡之不得相失”,故“合明”之“合”亦可作两解,一是做“闭合”讲,阴尽阳出,阳气力量强大将阴气“闭合”于自身之内,故阴阳相守司之气呈现为“明”的状态;一是“并合”讲,少阳为明,太阳亦为明,故两阳并合更为明。但不管做哪种解释,都是表示的阳气之明亮属性。

三、幽明之配

幽明之配,犹如阴阳二气之相守司而不得相失。阴阳为体,幽明为用。

两阳“合明”又称“阳明”,此“合明”之“合”当作“闭合”讲,不再是闭合封藏阴气,而是两阳之气闭合于阴气,属于由阳入阴状态,阳闭阴开,两阳之明闭合于阴,明尽幽来,是为两阳合明谓之阳明。阳明为阳,其气为燥阴,标阳而本阴,由于阳明属于由阳入阴的特殊过渡状态,是以六气标本之化,阳明不从标本之化,而从乎其中气太阴。为什么呢?因为阳明属于三阳之阖,太阴属于三阴之开,只有太阴之门开,阳明才能将少阳、太阳之阳气潜藏闭合于太阴之门。太阴之门不开,则阳气不得闭合于阴门,阳气不得闭合则幽阴气不得发用。此为从“两阳合明之谓阳明”角度讲的阴阳幽明之配。

我们再从“两阴交尽之谓厥阴”角度看阴阳幽明之配。两阴交阴之幽,说明的阴生阳降、阴气用事而阳气潜藏的状态,两阴交尽之厥阴,说明的阴极阳生、阳气开始从潜藏转化为阳气用事的状态。两阴交尽至厥阴时,阳气由阴而出,但阳气由阴出阳,首先三阳运转之枢即少阳得先开启其运作之机。少阳属于三阳之枢,厥阴为三阴之阖,厥阴闭合或闭阖阴气幽暗之门,少阳枢机方得开动,少阳之气方得由阴而出。厥阴和阳明一样,也是阴阳转化临界之机的转化状态,但前者是由阴出阳,后者是由阳入阴。正由于此,厥阴和阳明都不从标本之化,而从乎中气。阳明之中气为太阴,厥阴之中气为少阳,因为,阳明闭合阳气,阳气由阳入阴赖太阴之门开;厥阴阴尽阳生,阳气由阴出阳赖少阳之枢发动。

阴阳幽明之配如下图所示:

四、寒暑之异也

阳气左升,阴气右降。阳气由少阳春气至太阳夏暑,气候由温而暑,阳之明也;阴气由太阴秋气至少阴冬气,气候由凉而寒,阴之幽也。阴阳幽明之配不得相失,幽明交替,相辅相成,是以有冬寒、夏暑之显著差异。寒由凉气发展而来,同为阴幽之气;暑由温气发展而来,同为阳明之气。阴阳幽明为因,寒暑之异为果。

幽明、寒暑的道理明了之后,黄帝下面又要发新问了。

明日继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