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年轻人想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需要付出更多努力。 2022年的应届毕业生数量达到1076万,比去年增长167万。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报告》中提到,高校毕业生就业签约率不足50%,仅一半毕业生选择找工作,“慢就业”正成为新趋势。 在豆瓣平台某求职交流小组里,人们投出的简历数量一个比一个惊人:一名30岁的女性在2周内投递了100份简历,只收到三五个面试通知;一名杭州的“双非本科生”说,刚毕业的自己已经投递了近2000份简历,“只想要一个五险一金的工作”,但“一无所获”。 网络上,找不到工作的人四处询问,“为什么我总是失败?”“什么工作才真正适合我?”“我是不是一无是处?” 33岁的苏见祈是一名从业十年的大型国企hr,百万粉丝博主,最近出版了新书《坐在对面的人:面试官十年见闻》。作为一名面试官,他给予了应届生一些寻找自我的建议,还讲述了自己十年来的职场观察,指出行业巨变如何影响了求职水温、面试中的隐形歧视如何剔除了优秀的求职者。 苏见祈近日出版的书籍。 图片来源:采访对象提供 他认为,努力可能只是人生的3671个变量之一,这是一个残酷的现实。但是他又说,勇气比输赢重要:“我们努力是为了等一个机会,更是为了过程中的体验。进攻和冲刺,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它不会因结果而被消灭。” 以下是他的讲述: 一、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职业? 我曾经在面试场合遇到过一个特别快乐的女孩,她是一蹦一跳地走进办公室的,当时看到我就乐了,问,“你这是开心个啥?”她回答说,“可以来工作就很开心!”她聪明、漂亮、元气,名校毕业,学建筑设计,专业成绩名列前茅。 可就是这样的“快乐女孩”,曾遇到了一个很大的苦恼:她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工作,只好不停地实习。 她本来在一家地产公司实习,但每次和乙方沟通,同事们常常用一些刺耳的词汇贬低设计师的作品,从而达到目的。听到这些话她意识到,自己做不了这份工作,“我也是学设计的人,怎么能这样践踏别人的心血呢?” 纠结过后,她选择了放弃,“因为这样不快乐”,她不想伤害别人。 接下来,她又尝试留在大城市的设计公司实习,发现压力太大,没有自己的时间。然后,她回到省会城市做现代建筑设计,又感觉激情不够。 选择职业本质上是选择它背后的生活方式。不仅仅是薪资待遇、社会地位,更是一系列活生生的细节。因此,我的第一个建议是,如果你对未来充满迷茫和困惑,就尽可能通过实习收集自己考虑从事的职业的第一手信息,自己亲自上岗获得的体验,是听别人或者网络上的描述所不能代替的。另外,通过实习体验某个职业,其实也是应届毕业生才有的机会,工作以后你基本不可能一两个月换一个工作了。 你可能不知道自己的理想是什么,但总会知道自己喜欢什么样的生活,对吧?实习一个否定一个。坐在家里是想不出答案的,再想两年还是一样迷茫。 快乐女孩最后意识到,最初学习这个专业,是因为年少时玩的游戏《古剑奇谭》,里面的古风建筑吸引了她,于是她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留在家乡做古建筑的修复和设计。 她告诉我,有一天,她要指着街上的房子跟朋友说,“这是我设计的”。用她的意志和审美,建一个物质世界里实际存在的东西,把想象化为实体,“这是我的意义,我的人生。” 二、十年来,就业市场发生了哪些变化 不过也需要正视,不是每个人都有选择的余地。这些年来,就业市场的水温已经发生了改变。 有一天晚上八点,我突然接到一个电话,对方的声音很沧桑、很急切,他说,“我是某某某,你对我有印象吗?”我当然记得他,因为他向我的邮箱投递了5次简历,是一名40来岁经验丰富、履历扎实的高级工程师。 他说,“简历有什么问题吗?为什么还没有面试的邀约?”我明白他为什么这样问,因为他知道自己在这个行业的分量,他的项目经历长达5页,换在平时,可是我们挖都挖不到的稀缺宝贝。我早已将他的简历转发给用人部门,可是没有回音。 我也很好奇,于是第二天带着他的简历去询问,用人部门却这样回答:由于最近应收账款未回,财务困难,实在雇不起这样的人才,“我们现在只需要能加班的年轻人。” 越来越多的高级人才涌入市场,这是以前从未见过的。我们曾经的竞争对手,另一家公司的顶梁柱都来应聘了。原来,因为行业调整,市场份额缩小,一些本来占有一席之地的、小而精的企业,失去了自己的那块蛋糕。 我当时看到他非常惊讶,您怎么都来了?他说,打不过就加入嘛。这个话听上去很搞笑,实际却是很悲凉的。你要知道,他已经是他们团队里最出色的一个了。 求职者看上去越来越急迫了。十年前,我作为一个三线省会城市的hr,参加上海的高校招聘会,门可罗雀,尤其是名校的学生,对我们兴致都不高,因为大家的第一选择还是想留在上海,留在大城市。而这两年再去招聘会,展台前总会聚集很多求职的同学。以前我们公司招聘的大多是本科生,现在来应聘的全是硕士。今年甚至有高校就业办老师打电话来问,能不能做个“夏招”,我听过春招秋招,第一次听说还有夏招。 我还观察到一个很神奇的、意想不到的变化:入职体检的肥胖率大幅增加。以2020年的应届生为例,居然约1/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脂肪肝和高血脂,这可都是22岁到25岁的年轻人。 为什么会这样?了解之后我们发现,这可能是一种“压力肥”。一个大三的孩子告诉我,有一天晚上,老师突然布置作业要求明早交,他很努力地画图画到凌晨两点,实在受不了,倒头就睡。结果第二天上课,吓出一身冷汗,他竟然是全班进度最落后的人——所有人都在通宵赶作业。 我想告诉大家的是,环境和行业都在发生巨变,这些趋势是个体很难抵挡的。 失败不一定是你的问题,不要太责怪自己。 三、隐形的差距 面试场合其实有很多隐形的歧视,本身就不是一个公平的比赛。 举个例子,你的性格可能就让你输了一半。在应届生招聘中,胜出的往往是那些活泼、善于表达的人。为什么呢?因为面试官也是情绪动物,一排学生站在那,内向、话少的人很难吸引注意力。曾经有一个男孩在招聘会上向我递简历,介绍完自己的姓名之后就安静地看着我,仿佛在说,“简历在这儿,你自己看吧”。后来了解和熟悉之后,我还是录取了他,但你要知道同等条件下,这样的表现一定会让你处于劣势。 性别歧视也非常普遍。有一次公司想招一个文秘,我推荐了一个很优秀的候选人,用人部门却因为求职者的性别拒绝了我:这个岗位是行政中枢,我们只要男生,更稳定。但我还是想替女孩子争取一下,“至少给一个面试的机会嘛,如果面试后确实能力不行,我们再淘汰她也不迟啊。”后来,她的面试表现惊艳了所有人,远远超出所有来应聘的男孩,成功被录取了。 近两年甚至还出现了“家境歧视”。一位求职者曾告诉我,之前经历过的某次上海大企业的面试中,他被hr询问家里是否出得起两百万的上海首付款,“出不起的干几年就走了,不稳定。” 这些事听上去都很荒唐,但确实存在这样的现象,有些人早已被排除在比赛之外,连上场证明自己的机会都没有。面试官所做的选择也是受限制的选择,和上级的命令,和整个社会情境的限制是有关系的。 我想说的还是那句话,作为企业,作为面试官,我们至少要给人家一个参加比赛的机会,对吧? 四、谁是赢家? 我的书里讲到了三个应聘者的故事。一个是普通家庭的孩子,家境不好,父母借钱给他读大学,他自己平时还打两份工,到处发传单赚生活费。他是很认真很努力的人,但是语言表达和社交能力较欠缺。 相比之下,另一个商人家庭的孩子则能说会道,有非比寻常的社交天赋,能在各种场合为自己争取人脉资源。他在校期间自主创业,一天的流水就有三万了。 说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后者是绝对的赢家,毕竟他的眼界、心态和底气,前者都很难赶上。可是还有一个农村的孩子,他读到初中就辍学了,没有人供他念书,也没有任何技能。和他一比,第一个孩子好像又非常幸运了。 赢是一种相对的处境,我们倾向于觉得自己是输家,是因为人都习惯向上看,在你望向的地方,永远会有一个人,拥有你无法逾越的一系列优势。 动漫《火影忍者》里有一场忍者选拔赛,一个能力普通的女孩对战一个天赋异禀的男孩。男孩上来就对她说,你认输吧,我不打你。女孩全身发抖,却不肯放弃,因为她喜欢的人正看着她。她冲上前去,被打得倒地,又站起,倒地,又站起,最后不断吐血,身受重伤。 这反映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努力只是人生的3671个变量之一,这世界上有诸多限制,有时候你就是赢不了。 可你会共情这个男孩还是女孩呢?我想大多数人都会共情这个女孩,我们会佩服她,想成为她,因为她的勇气和决心。 我们努力是为了等一个机会,更是为了过程中的体验。进攻和冲刺,就是我们人生的价值,它不会因结果而被消灭。如果太执着于赢,你很难达到目的,因为你可能求错了东西。 我也觉得自己是那个女孩。一方面,我对自身的写作天赋充满怀疑,曾经写小说投稿三年都没人理,韩寒写《三重门》的时候才多大,我现在都33岁了,如果和他相比,我觉得自己的人生都快结束了。 另一方面,我一直过着一种双面生活——想要写作的“理想自我”和需要谋生的“功利自我”左右互搏,无法自洽。有段时间,我经常觉得自己的工作没有价值。 有一次,我收到一份求职简历,女孩毕业于顶尖名校,工作履历却有四年的空白期,这让我觉得很奇怪,于是打电话过去询问。接电话的求职者声音很胆怯,听起来脱离社会很久了,语气特别自卑,“不好意思,如果你不满意的话,可以不用给我时间。” 这么好的学历背景,为什么会这样呢?我决定给她一个面试机会。没想到,她写得一手极漂亮的文章,完全胜任那个文职岗位的招聘要求。 后来我们再见面,她主动上前感谢我。原来原生家庭的家庭暴力曾给她留下了严重的心理阴影,长期抑郁让她重病无法工作,这才导致4年的履历空白。“那时候投了很多简历,你是唯一给我打电话的人。这对我后来有勇气从家里踏出去,是非常关键的。” 那一分钟我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也是可以帮到一些人的。 我还是会继续写作。虽然我或许只是一个资质普通的选手,但勇气比输赢重要,不是吗? 栏目主编:王潇 文字编辑:王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