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内耗的自救:在方寸之间,造一盆景,自得圆满

 芍药美学笔记 2022-07-29 发布于浙江

图:ins@半疏先生

这几天备受关注的「二舅」视频,再一次将「精神内耗」推上热搜。随之而来的是对于治愈内耗的讨论。在芍药看来,内耗的反面是落地。停止幻想,停止完美,埋头去做,自我拉扯的时刻就会减少。但若是你始终无法停止焦虑,那不如先来欣赏一颗苔藓球,平静心绪。

Vol.2211x盆景

哈喽宝子们,

下周一的直播记得预约哦,

夏季穿衣法则学起来!

上周末去花市买绿植,看到这种苔藓球盆栽,就买了一个回家。▼

图:ins@Hiromi Hakamada

近几年,这类苔球小品因为造型古朴,颇有禅意,养护也方便,在绿植市场上很受欢迎。虽然小小个,但也算是盆景艺术中的一小块。而且,随着这类微型盆景的出现,历史悠久的盆景艺术开始再一次走进大众的视野。

图:ins@半疏先生

我国的盆景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

到了唐宋时期,逐渐成型并兴盛,尤其是宋朝,可以说是迎来了一个发展巅峰。宋画《十八学士图》上的古松盆景,老干虬枝、悬根露爪,足以看出当时盆景制作技艺的精湛。

到了元代,盆景制作趋向小型。大自然的美妙景色,被精缩为盆盎之中的微观景象供人玩赏,称为「些子景」(些子即细小之意)。

明清时期,盆景样式取材更加丰富多样。留下的关于盆景的理论著作也不少。如嘉庆年间苏灵的《盆景偶录》,就重点叙述了树桩盆景,还把盆景植物分成四大家、七贤、十八学士和花草四雅。

可惜,清末至中华民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盆景事业日趋衰败。以至于,盆景虽然起源于中国,但是在现代,广为世界所知的却是日本的「盆栽」。日本的「盆栽」最早由中国传入,主要以树桩盆景为主。1909年,通过伦敦的一次展览会,日本盆栽传到西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流行,并音译为「bonsai」。

好在,如今国内盆景艺术开始复兴,很多盆景大家依旧在认真创作,方寸之间,将令人惊叹的自然景观展现出来。而对于我们非专业盆景玩家,即使不需要学会制作,也该多多了解。学会如何欣赏,也算是一种传承与尊重。

/选材/盆景是用植物、山石等材料,经过艺术加工,种植或布置在盆中,模仿大自然优美景色的一种陈设品。

不管是以树木为主体的树桩盆景,还是以山石景物为主体的山水盆景,抑或是山水盆景及树桩盆景结合的水旱盆景,主体材料为花草的草本盆景,植物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所以,制作一个优秀的盆景,选择什么植物是第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

盆景植物不仅要好养活,还得有好寓意。而且,兼具美好意向的草木,更能得到青睐,成为盆景主材。

这与古人爱以花草树木喻人有很大的关系。

比如提到竹子,联想凌云、节气;提到松树,坚贞、挺拔;提到梅花,隐忍、傲骨……在古人看来,若能借助自然物本身的象征而移情,更是美不胜收。

图:小红书@水镜盆景

明代作家文震亨在《长物志》中,也有提到当时制作盆景的植物种类。他称天目松最为古朴,造型多样,可模拟名家画作中的意境。其次是梅花,「含花吐叶,历久不败」,有雅致古韵。如枸杞、水冬青、野榆、桧柏之类的,「根若龙蛇,不露束缚锯截痕者,俱高品也」。而福建水竹,杭州虎刺,在雅俗之间。

所以,盆景堆里,你最常看到的就是松柏。毕竟它们耐旱耐寒,四季常青,有高士之势,做起造型来,也是古雅苍劲、朴拙奇特。

另有梅兰竹菊四君子,向来是古人爱赞颂的对象。他们称,兰有王者之香,菊同隐逸之士,竹有君子之风,梅则是清奇之美。

四君子聚首,哪一个不是高风亮节的代表?

当然,盆景的形、色、香、韵,也不是不重要。所以也有观花盆景,如杜鹃花五彩缤纷、石榴花红艳似火、水仙花冰清玉洁、金雀花展翅欲飞……尽显郁郁葱葱、勃勃生机的生命力之美。

图:ins@半疏先生

还有些盆景,因为选择的植物的特性,其展现的意境、色彩以及形态会随着季节的更替和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春日观花,夏日观叶,秋日观果,冬日观干,未尝不是古人的一种仪式感。

/样式/与插花不同,为模拟出自然之景,制作盆景免不了进行人工干预。就拿树桩盆景来说,在每棵树原本的姿态上,造景者需要加以设计,才能在小小盆盎之中,以各异的形态展现出作品意境。

树桩盆景比较常见的样式有四种。直干式,是非常正的树形,讲究横平竖直。但横,要横得有层次,竖,要竖得够板正。

枝干向四面八方伸展,尽显庄重安稳,有顶天立地的气势。

如果说直干刚劲挺拔,那曲干式就是苍古多姿。但主干弯曲也不宜多,还要避免过于单调重复,否则会有人工造作的痕迹。

曲干贵在活,而活在于主干的线条刚柔并济,既流畅婉转又挺拔刚劲。

我们常在自然中,看到有树长在悬崖边上,枝干下垂,像是要倒下,其实盘根扎得非常稳。悬崖式便是对这种自然之景的模拟。盆中之木,骨干嶙峋,屈曲倒挂。树势险中见稳,平中出奇。驻足凝视,仿佛置身于峭壁悬崖之中。

文人式,顾名思义,是一种表现文人情趣的盆景,也是目前最火热的一种。和其他三种不同,文人木式更具线条之美。但这些线条不是单纯塑造形体的元素,而是作者精神意趣的浓缩。

独株之松,傲然挺立,似清流士大夫,

有一种孤高之气,凛凛难犯。

若是双株,必有一大一小,如人之聚立,互相顾盼,互相扶持。

多株同样要注意高低位置,不可根顶俱齐,状如束薪。须得左右互让,穿插自然。

个性鲜明的线条、颀长细瘦的主干、简洁稀疏的枝叶,令其有一种淡雅无华之美,这便是「文人式」的特别之处。

/技法/制作盆景是否有技法,那自然是有的,而且很多来自于中国山水画。

明代的盆景就大多根据画理进行构思、剪裁,使其姿态隽妙、形式自然。

如中国画论中说,「山本静,水流则动;石本顽,树活则灵」,讲的就静中求动的道理。盆景亦如此。首先,盆景的体量、色彩、线条、风格等,需在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同一性,给人以和谐的均衡感。但均衡中也要求动势。比如高低起伏、大小粗细、刚柔疏密,对比之中更能感受到生动与活泼。或者如悬崖式树势,视觉上做倾倒之态,也可从山石走向、纹理中求得动律。 

再或者配以动物、人物的行动等来形成动势效果。

其中最值得一说的,便是枯荣对比。树干看似呈枯朽状态,而枝叶仍繁密旺盛。

一枯一荣,体现在同一棵植物上,形成鲜明对比,能给人「枯木逢春」之感。只一个小小的盆景,仿佛可以看尽生命的缘起、消亡与延续。

当然,技法最终都不会是单纯为了炫耀或表演。

在种种技法之后,造景者必须有自己对自然的理解,对人生的感悟,才能深入创造出真正值得推敲,有灵魂的盆景,并且与观者进行情感互动。

图:ins@半疏先生

而注入造景者思想的盆景,也不再只是对自然的描摹,已经自成了一个与生命相关的世界。

这个世界虽小,却自成一体,并且隐藏着一种隐忍而强烈的力量,足以抵挡喧嚣和浮华,直达生命的真谛,打通每个人的心灵。

很多盆景爱好者聊起为何会倾心于盆景艺术,说的最多的也是盆景带来的心态变化。「快节奏的社会容易让人浮躁,但是玩了盆景之后,最大的改变就是心态变得非常平稳,只关注做好盆景本身,自在满足,没有了以前那种大起大落的心态。」这便是中国盆景艺术一直在传递的「当下即圆满」的思想,也是中国古人的哲学智慧。

什么精神内耗,什么自我拉扯,在盆景这个「小壶天」中,都不再可怕。

我自悠然,专注当下,懂得知足,世间纷扰都要绕着走了。

图:小红书@植有颜

静下心去看一处盆景,方寸之间自成圆满,根落地了,心也就不飘了。这之后,或能寻到一番新天地,生出意外之美。

*参考资料:-《真水无香——盆栽的生意》 朱良志-《家庭盆栽》 赵和文

- 《玩转盆栽》 赵一喆 马建建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