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叫华南圭的老人,与他所热爱的北京城(下篇)

 京城骑士 2022-07-30 发布于广西

因为篇幅较长,关于华南圭先生的故事我分上下两篇撰写,今日推送的为(下篇)。如果错过上篇的朋友,请先阅读这里:一位叫华南圭的老人,与他所热爱的北京城(上篇)

图片

图片

07

无量大人胡同里的岁月留痕

如今的红星胡同,只留下了屈指可数的几个门牌号。这条胡同曾经的名称,叫做无量大人胡同。无量大人是谁?有人说是明初的功臣吴良。但吴良没到过北京(北平),所以附会于他似乎不太合适。就在这条胡同里,曾经居住过梅兰芳先生。梅兰芳家的门牌号,是无量大人胡同9号(老门牌5号),其位置是在胡同的东侧路北。据说,梅家是带假山花园的大宅,胡同北侧三进宅院的后门都开在遂安伯胡同。

梅兰芳于民国九年(1920年)买下无量大人胡同5号(新门牌9号)宅院,又于民国廿一年(1932年)举家南迁上海,民国卅二年(1943年)干脆将梅宅卖出。

图片图片图片图片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此上为无量大人胡同的梅兰芳宅。国博的“梅兰芳”大展中显示其设计图。)

图片

五十年代初期,无量大人胡同9号(旧门牌5号)与西邻的11号(旧门牌6号)同时成为外交部宿舍。彼时周恩来想着让梅兰芳一家重归老宅。梅兰芳倒是执意不肯,毕竟是售出去的房舍,已经易主七八年了,然后又易主。这里于1950年代做过缅甸驻中国大使馆,没多久又成为外交部宿舍。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与龚澎夫妇、黄华、张文晋等都在此院住过。

梅宅里有座洋楼,位置大体是在东院附近,根据民间传说,洋楼是梅兰芳为情侣孟小冬而建,名曰“宝岳楼”。建国后此楼住进了乔冠华与张文晋。“宝岳楼”的说法有些魔性了,好像“红楼梦”里的天香楼,或中南海的“宝月楼”一般。其实,孟小冬嫁给梅兰芳之后,便在内务部街胡同租房居住。无量大人胡同的宅子,住的是梅兰芳的当家太太福芝芳。

中式传统四合院中建有洋楼,这在无量大人胡同并不新鲜。就在胡同61号,即拆除前的“中国摄影家协会”所在地,也是带跨院的三进大院,院内也有一座小楼,难怪在考证梅宅位置时,梅大师的公子梅葆玖与梅绍武的夫人屠珍等会错认了家门。

图片

多说一句,著名红学家周汝昌,也曾住在无量大人胡同(红星胡同)。这在他的《北斗京华》中有详细的描述。

图片图片

(此上为华南圭先生的住宅,以及华南圭孙女华新民的童年照片。)

08

华南圭先生的作品

也在无量大人胡同之中

“嵌在灰色的墙壁中的红色大门上有一个门铃柄,是一条青铜的蛇,拉一拉那个蛇形柄,屋里铃就响了。人们可以听见大门开启和脚步斜穿花园石铺小道的声音。花园里种着丁香、玫瑰丛和紫荆花,这种花在晚春盛开,颜色深红耀眼,一个大瓷缸里游着金鱼。”这是著名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描写无量大人胡同一个院子的情景。

民国三年(1914年),土木工程师兼建筑师华南圭在无量大人胡同购买地皮,建造了一座带花园的中西合璧院落,房屋墙壁刻有“三国演义”故事砖雕,另一所建筑为西式八角房,花园有假山石和几十种花草树木。这个院子便是女作家描述的无量大人胡同华南圭故居。

华南圭在无量大人胡同的私宅包括18、19、20号三个院子(即后来的红星胡同51、53、55号)。其中那座漂亮的八角洋房,即精美异常的宅院,是由华南圭先生亲自设计的。

09

一份局部实现的城市建设规划

留给后人许多沉思

1949年8月,召开了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此前被任命为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总工程师的华南圭,已经72岁高龄了。作为会议代表的他,参与新中国建设的激动心情溢于言表。于是,一系列涉及北平(不久即更名为北京)建设的提案,就这样形成。这里只摘录其中的几条:

  • 第二条,“打通几条要路,以利交通:

(一)完成建国门,并展引东长安街,以达此门,更展引之以至通州。其法宜用“单行路线”之方式,即以洋溢胡同、水磨胡同为由西向东之路线,以东西观音寺胡同为由东向西之路线。如下图是也。

此法已用之于复兴门,可免拆割甲乙部分之房屋,即可免人心之不快。

图片

(二)自朝阳门至阜成门,是东西贯通之要道,而猪市街西口乃为马市大街、王府大街所截断,今宜采用“单行路线”之方式,以弓弦胡同为自东向西之路线,以翠花胡同为自西向东之路线。如下图:

图片

(申哥注:猪市街就是目前的东四西大街。而马市大街则是美术馆东街。早年间的王府井大街,是从大佛寺路口、马市大街、王府大街、八面槽、王府井大街,至台基厂路口北的。这是北京城区最长的一条南北向大街。)

(三)金鳌玉蝀两个牌楼之间之御河桥,坡度甚陡,三轮车不能畅行。且团城旁之车道步道皆太窄,因此出险之事,常有所闻,今宜于原桥南边,加筑平坦之新桥,专通车辆,原桥则只作步行之用。桥之东头,取消车棚,改为马路,再东则拆去一二间无关古迹之旧房。又北长街之北口,目前须曲折以达景山前大街,宜切去西筒子河北头之一角,以便由北池子驶来之车,及由御河桥驶来之车,皆能顺利以入景山前大街。又北池子北口,达于景山前大街之东头,再折弯而至北京大学前面之沙滩,此处之曲折,亦宜除去,只须拆割一二所平房,实非难事。如此整理之后,朝阳门、阜成门间之东西大道,畅通无碍矣。

(申哥注:这项建议中涉及的御河桥最终被拆改,南侧的新桥并未建造。)

(四)鼓楼前后,亦采用“单行路线”方式。(申哥注:这项建议采纳后实施至今)

(五)由宣武门外大街以赴南横街,亦采用“单行路线”方式,以调整之,即

以半截胡同为由北向南之路线,以丞相胡同为由南向北之路线。


(六)由鲜鱼口至花市大街,实为小工商之交通要道。而上二条上三条间之一段,乃为此交通之障碍;允宜拆割少数民房,以打通之。”如下图: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 第四,整理玉泉源流:

此案,鄙人曾于民国十八年提出计划,有卷可查,不再赘叙其理由及办法。此事可分三年行之,目前应确定其原则,本年可测绘水田之鱼鳞图,以为实行此案之初步工作。

(申哥注:此规划建议实施于五十年代初期的几年,即当年巨大的疏浚河湖水系工程)

  • 第五,规定空地之用途:

西国城市,一有空地,即为植树或培青草,因其能增天然之美景也。北平空地,向来不多,偶有数处,不宜滥施建筑,例如东交民巷东口之大地,俗称东大地者,宜保留之,以作人民剧场。由崇文门内大街,至东公安街北头,在长安街南边,有空地一长条,即旧日英、法、意、日、美、俄操场,应留作人民公园,广植洋梧、洋槐及绒花树、丁香树,酌立革命英雄铜像或石像,又装“冲天喷水”。

(申哥注:如今,东交民巷的“东大地”,早已被各色楼宇所占据。人民剧场,则被安排在护国寺大街之内。倒是各国操场的布置,基本上如华老所愿:北侧为东单体育场,南侧为东单公园。只是,取代英雄雕像的,是泛泛的工农兵形象。)

图片图片

图片图片图片

  • 第六,广设小公园及小广场:

在西洋各国,房基线之余地,往往培植花草,以为市容增妍。北平此项余地,宜皆保留,以便逐渐整理;其面积宽大者,辟作小公园小广场,酌设石凳,以供人民游憩;必要时,加筑一公尺高度之疏墙,以示界线。小孩最爱在沙中戏玩,故又宜多铺粗粒净沙。再者,市内破旧之庙甚多,只可视为糟粕,不可视为胜迹;其地面宽广者,宜使其让出一部分,以改作小公园或小广场,此为有益市民之一大端也。

图片

  • 第七:广设公厕,以利行人及居民:

北平市内,公厕太少,女厕尤绝无一所,行人苦之,居民亦苦无公厕,因此则街内巷口,每晨到处可见金黄色之小堆。今宜广为添设,其法以密林为围墙,约分三围,外围为矮林,如刺柏之类;中围为散枝丁香;内围为绒花树,厕所就于密林,臭气散于天空,污水流入暗沟。

(申哥注:彼时厕所,基本上是旱厕。建造通常意义的公厕,想必远水不解近火。于是,以露天方式来建厕所。)
  • 第八,筹办公墓及火化场:

北平人口,约在一百五十万乃至二百万,每年死亡者,当然不少,据称每年六七万,此六七万之尸骨,奈何置之不理乎?上海提倡火葬,已有数年,风气转变,有益卫生。为北平计,宜在左安门外之东南隅,筹设公墓及火化场;人民愿火葬或葬于公墓,悉听其便。城之西与北,以后不许再有公私坟墓。

(申哥注:此后,北京城区内外,建有幸福三村左近—东北方向、八宝山—西北方向的火化场。市政当局则于1952至1953年开启城内外大规模迁坟运动,与整治娼妓并称两大壮举。)

  • 第九,添开城门,拆除瓮城:

此事宜与下水道之工事相配合,利用其旧砖以作暗沟,藉省铁筋混凝土之巨费;其旧土原是黄土,通风吸气之后,可助植树之所需(北平浮土,皆是破碎之旧砖石,植物不易生长,宜挖去一立方公尺,而以黄土代之)。

  • 第十二,筹辟新村:

德胜门、安定门之外,在旧土墙以南,此地极适宜辟新村,且可试办“邻里单位”之方式。”(申哥注:也就是半封闭式居民小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0

新中国诞生之时的北平地下水道,原来如此

“北平有城濠五条,向称护城河,曰:东护城河;西护城河;北护城河;最南者在永定门外,名南护城河;介于南北之间,在正阳门外者,名前三门护城河,因昔时正式城门为正阳、宣武、崇文三门也。本书简称之曰:南河、北河、东河、西河、中河。下水道所可利用者,为东河、南河中河。而中河之容纳量最巨。

城内之大明濠及东河、南河,皆可视为脉沟。龙须沟、南河沿及将来之东河沿、北河沿,皆可视为脉沟,而有大小之别。沟之在小胡同者,名之曰小支沟。

大明濠已成暗沟,其水吐入中河;南河沿亦已是暗沟,其水由水关吐入中河。但其北头自望恩桥至沙滩,再至北河沿、东不压桥,可以分年盖成暗沟。中河应自西南角起,盖成暗沟,至汇水池而止。龙须沟自虎坊桥至老虎洞,已是暗沟,应续盖至法华寺街西头。自此向南至城根,无须盖成暗沟,因目前是田地也。只须年年疏浚,沟水即可流入南河。三海及筒子河剩余之水,皆流人于中河。”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1

土葬时期坟墓的绝佳地点

是在北京的东南郊

“公墓地位应为预定,此不但是工业区问题,而且是北京全市问题;北京西北方面,地势高爽,应留作活人之用,不应再许其为死人之坟地。旧社会受封建制度之流毒,又惑于风水及轮回再生之谬说,假仁假义,以为死人应有乐土,以西山一带地区为妙选,或作私坟,或作公墓。

1949年统计,一年死亡一万七千名;此巨大数量之尸身,应有埋葬之地。死尸的血肉,腐臭而成恶毒之液体,由西北高地,流到东南城市地下,或更在地下流入井内,贻害卫生,不言可喻。

因此,东郊工业区成立之始,应在东南郊肃王坟左近,在左安门正东约十公里,划为新公墓地点;或更在其东南三四公里,例如西直河村及老君堂村。距城约十三四公里,一天内可以往返,不必在墓地过夜,比西山同样便利。”

(申哥注:这也是此后政府提倡火葬而非土葬的重要缘由。随着火葬的推进,华老的设想便不再列入市政规划。)

12

谈到天安门的景观改造原方案

估计是把华南圭气着了

“天安门近身,应该保全原有的规模,原封不动,华表依然,石狮依然,金水桥依然;因为天安门之所以为天安门,自有其应有的性格也。然而十一个方案所一律保留者,乃是丑陋不堪而临时性的观礼台;弯形的金水河,又一律改为死板板的直形(或因比例尺太小,故看似直形)。

这个观礼台,我建议采用装卸轻便之活台;一年中,只在十一及五一节装用两次;其余三百六十三天,原封不动的原规模,使过路人不为丑陋大台所刺目。目前姑仍其旧,一俟铝钢生产时,即改用活台而废弃旧台。

图片

十一个方案,都把华表、石狮废除;而第一方案及其他若干方案又排列了“非驴非马”的石柱或石碑,不但破坏规模,而且阻碍大游行。

抛物线屋顶,原是中国旧建筑中最庄丽的形式;而东西对称的两座大圆顶,不但压倒门楼的屋顶,而且耽耽虎视纠纠武夫纳粹性高胄,尤大悖于吾们永久和平之精神。”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1961年,华南圭先生在京去世。他留给世人的珍贵资料,一部分就汇聚在而今的这卷厚厚的书中。


END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