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行两会周末重磅发声!加强类信贷影子银行风险监测、扩大养老理财产品试点范围、加强资本市场国际合作……

 逍遥子cs 2022-07-30 发布于湖南

2022年,全球经济从世纪疫情冲击和超强经济刺激中逐步回归。尽管全球一些经济体陆续放开疫情管控,但疫情反复波动和疫苗接种不均衡、俄乌冲突带来的市场波动、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通胀预期高企、大国刺激政策的退出引发的持续外溢效应,使得全球经济复苏面临分化和不确定性,外部环境更加复杂严峻。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疫情不确定下的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持续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稳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是应对内外局势挑战的努力方向。在这一过程中,金融与财富管理行业应该担当起更重要的角色。

7月30日至31日,2022青岛·中国财富论坛在青岛召开,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等发布主旨演讲。

银保监会梁涛:资管行业迈向发展机遇期,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作主旨演讲时表示,2021年底资管新规过渡期结束后,资管行业发生了深刻变化,呈现出更加稳健和可持续发展的态势。行业迈向了发展机遇期。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经济稳中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为资管行业的长期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据相关研究,我国居民的财富保值增值与养老保障的需求日益增加,资管行业的发展前景依然广阔。

在资管行业发展的各个阶段中,银保监会始终把拆解影子银行的风险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并将规范资管行业发展作为这项工作的重要抓手。

据介绍,银保监会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连续多年开展整治市场乱象的行动,严厉整治乱加杠杆,脱实向虚、监管套利的复杂结构化产品,坚决清理借金融创新之名行影子银行之实的乱象,弥补监管的短板。根据资管新规制定理财信托、保险监管等领域的具体实施细则,统一同类机构和产品的监管标准。

银保监会加强对影子银行和交叉金融业务的现场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严肃问责,涉嫌违法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经过持续的整治,我国类信贷影子银行风险明显收敛,存量资产大幅度压降。截至2022年6月末,规模较历史峰值压降超过29万亿,有效地遏制了资金的脱实向虚,为稳住宏观经济大盘,发挥金融的逆周期调节作用,创造了政策空间。

不仅如此,也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通过提供养老理财等金融产品,解决居民在不同生命阶段收入与支出的平衡问题,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养老需求。

去年以来银保监会正式启动了养老理财产品试点,目前已经有23.1万投资者累计认购了养老理财产品超过6个亿,总体开局良好、进展顺利。

梁涛表示,下一步正在充分总结试点的基础上研究实施进一步扩大试点的范围。此外资管行业还应主动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着力为新市民提供有温度的金融服务,增强新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资管行业作为直接融资的重要提供者,要积极促进优化融资结构,助力资本市场平稳运行,降低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引导金融资源流向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的环节,加大对战略型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支持力度,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升我国的核心竞争力。

梁涛介绍,2018年以来,银保监会先后推出了34条对外开放的举措,其中有5条直接涉及到资管的业务。贝莱德等一批国际领先的财富管理机构先后来华,投资中国市场的积极性显著提高,资管行业要以此为契机,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学习共享良好经验,提升我国在国际金融体系中的话语权,为推动解决国际金融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证监会方星海:推动私募基金行业坚持专业运作

针对我国的私募发展的现状,方星海表示,私募投资基金行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绩。近年来,我国私募基金行业蓬勃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达,自2015年到今年6月末,资产管理规模增加了16万亿元,增长近4倍。截至6月末,在中国基金业协会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2.4万家,管理基金数量13万只,管理资产规模接近20万亿元,基金数量和管理规模均跃居世界前列,仅次于美国。

总体看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已经从一个小众行业发展为资产管理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从量的增长向质的发展迈进。在满足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同时,对于促进创新资本形成、提升直接融资比重、支持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

方星海指出,我国私募基金行业发展环境得到优化。证监会坚持遵循私募基金发展规律,一手抓监管,一手促发展,借鉴国际监管最佳实践,推动私募基金行业坚持专业运作、去伪存真、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具体来看有以下四点内容:

一是完善法律法规,夯实行业发展基础。私募行业期盼已久的《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条例》取得重要进展,发布了《关于加强私募投资基金监管的若干规定》,明确私募基金底线要求,支持真私募,严防伪私募,推动各地建立私募基金综合研判会商机制,把好工商注册入口关。

二是改善退出环境,促进形成投资、退出、再投资的良性循环。方星海指出,随着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全面推进,股权创投基金通过IPO退出数量成倍增加。同时,证监会推出并优化股权创投基金所持股份锁定期与IPO前投资期限反向挂钩的政策,在北京、上海试点股权创投基金份额转让,启动股权创投基金向投资者实物分配股票试点,使得退出方式更加多样化、行业退出环境明显改善。

三是完善募资税收支持政策。中国银保监会取消保险资金投资创投基金单只基金募集规模不超过5亿元的限制,引导保险资金投资创投基金。证监会鼓励符合条件的创投企业发行双创债。截至今年5月,一共发行金额约800亿元,财税部门还在北京、上海特定区域内开展公司型创投基金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试点,进一步降低创投基金行业总体税负水平。

四是基金业协会进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提升服务行业的水平。通过发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记材料清单,私募基金备案关注要点,向社会公示管理人登记办法流程,提高登记备案透明度和行业服务质量,扩大基金备案分道制制使用范围,基金备案即报即过,大幅提高登记备案效率,优化基金服务链条,在行业推广电子合同签约,强化金融科技应用,探索基金登记、备案、托管、投资、退出等信息交叉验证。

央行王信:研究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时间表和路线图

王信在做主旨演讲时表示,建立健全绿色金融标准体系,加快研制转型金融标准,是做好金融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的重要基础。

2021年以来为明确金融支持高碳行业核项目低碳转型的金融支持范围,避免金融机构一刀切和运动式减碳,人民银行加大了转型金融标准研究制定力度,目前我们已初步明确了转型金融的基本原则。

例如转型金融支持领域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方面应有直接或间接的显著贡献,且对其它环境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目标无重大损害。转型金融标准应与国家、地方、行业政策相协调,与国际通行标准兼容,与标准相应的环境披露应简便易行,不给市场主体造成过重负担等。

在具体标准制定方面,王信指出,正在组织力量开展建筑建材、钢铁、煤电、农业等领域转型金融标准的研究,条件成熟后将公开发布。相关标准的确立有助于金融机构结合市场需求,积极创新转型金融产品工具,可为财富管理行业提供更多投资选择,综合实现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

除明确标准外,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全面、准确、及时的信息披露。

据了解,近年来全球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快速推进呈现一些特点:

一是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将气候环境因素纳入发展战略并做出净零排放承诺,科学开展碳核算,积极披露环境信息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二是绿色金融和ESG投资快速发展,投资者对充分披露环境信息的需求大幅增加。
三是国际组织和监管部门出台更多措施,要求金融机构提升环境信息透明度,如2021年20国集团可持续金融路线图,重点探讨了挥动环境信息十项。欧盟推动了可持续信息披露条例。

在我国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取得了长足进步,金融机构由大到小、由易到难分层次、分步骤探索开展环境信息披露:

一是深化环境信息依法披露制度改革,不断完善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标准。2021年人民银行制定发布金融行业标准——《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指南》,许多地区据此不断提高披露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是推动各地编制环境信息披露报告。2021年人民银行引导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200多家金融机构完成环境信息披露报告试编制,并探索形式多样的披露方式,一些被试验区所在的省份也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开展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
三是指导金融机构强化环境信息披露结构应用,人民银行将执法信息纳入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21年全国共有3.4万户企业的环保处罚信息被789家金融机构查询132.8万次,在协助金融机构预警相关贷款风险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下一步将进一步建立健全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和碳排放核算标准,研究出台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时间表和路线图,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强化金融机构环境信息披露能力建设,夯实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规范健康发展的制度基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