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名语文老师的“每天1000字”写作:五点价值,关联教学

 新用户37829311 2022-07-30 发布于陕西

图片

前一阵,我写了一篇文章,大意是这几年来,坚持“每天1000字”写作,暑假也继续。
结果才几天,就被通知留守高三,开始上课。
这就是所谓的立flag、挖坑,不过既然立了,挖了,那就要尽量去完成。
某天我写了篇文章,给我朋友圈点赞留言的很多。
有老师说,希望一起坚持,每天写一点。
也有老师说,这个坚持太难了,而且关键要备课上课当班主任。
这个话题不少老师感兴趣,我就在朋友圈发了一段长回复,也等于完成了当天的1000字任务。

语文老师每天写1000字,难吗?

不考虑太多雕琢,临屏写,一般30-50分钟可以完成,润色下也就个把小时,不难。
知名自媒体人呦呦鹿鸣就曾经发起“每天1000字”活动。而职业写手或专业作家,每天1000字,是最基本要求。
不过,每天可能四节课的高三老师,或者日理百机的班主任,则有些难度。
我的“每天1000字”,确切说是“平均每天”,有的时候也没空。不过慢慢的,挤出时间做,也成了习惯。
然后,不妨结合个人特点,未必是“写”,也可以是“读”。
有一阵我喜欢麻将,时间倏忽而过,过后发现久坐熬夜真辛苦。
再有一阵迷上炒股,曲线红绿,涨跌喜忧,也费时费神。而且每天买卖,不如拿着一直长期放。
写作呢,好歹还不算不务正业。不过,如果纯为爱好,怡情养性,不掺杂任何功利,未免不现实。

其实,“每天1000字”是有实在的价值的。最少有以下几点。
首先,文章在某个平台,哪怕朋友圈,被数量不等的朋友欣赏、点赞、转发,或者评议、指摘,当然有一定的精神激励作用。
其二,虽然未主动向报刊投稿,但隔三差五有报刊选用发表,不知不觉也有几十近百篇(其他作者发在湘语文公号上的作文导写,相当多也被报刊发表了,所以此处也欢迎老师同学们投稿)。
其三,如果发在公众号,腾讯也会相应返还一些费用,加上一些打赏之类的,“润笔费”就有了。如果是爆款文章,这个收益也是不菲的。
其四,写作和语文备课不矛盾,进而和语文的特质(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相通的。因为要写作,就先要占有信息,储备资料,顺带就备了课;而平时日复一日的教学,也给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当写作和备课相辅相成,这个动力也就足了。
第五,也是今天重点说的一点:部分写作内容带入课堂,拓宽学生素材积累渠道,提升学生辨析、评议与表达能力。今天,就这一点展开说说,当然只是讲述一点个人教学实践。
我个人写时评居多,评议的大多数事件,都可以成为一道作文题,一段分析材料,利用课前三五分钟给学生讲讲。
比如,二舅视频刷屏(《当“二舅”引发撕裂,我想说四句话》),董宇辉走红(《新东方主播董宇辉走红,给学生讲的八句话),《人生大事》热映(《2022最佳国产片<人生大事>,你最好一个人去看》),丰县女被锁(《江苏发布丰县女事件通报:六个重要信息,五点警示》),唐山打人(《唐山那一伙的案底被深挖,请大家理性发声》)……都可以出现在语文课堂,包括高三课堂。
当然,比较敏感不易驾驭的,则不带入课堂。
可能有人会说:高三时间宝贵,争分抢秒讲题目才是王道,哪有时间讲这些?
那我们确定,一节课做一个阅读语段,几个月复习诗歌鉴赏,一定有效果?未必!那不是暴殄天物了?
还比如,我们辛苦复习的120个文言实词,是有用,但一定帮学生拿分吗?可能高考一个都没考。
我们停课给学生放一集《觉醒年代》,似乎很奢侈,但一定是浪费吗?这几年考“青年家国”的作文题,学生用好了几句台词,可能加分了。
现在高考没有考标,除了六分默写来自课本,其它内容不可预估。如从高考功利角度而言,语文教学内容的有用和没用,已很难界定。
我曾听过一次领导评课:这个语文老师上课,扯谈了10多分钟,浪费学生的时间!
殊不知,学生在这堂课里真正来神的可能就是这10多分钟,而且一生很受用的也有这10多分钟。
而且,要命的是,或许还把外行人的脸打得啪啪响:他的高考作文也可能用得到这10多分钟的扯谈内容!(详见拙文《课堂上跑偏的,恰恰是学生最爱听的,也可能是影响一生的》)
一般而言,不将语文太稀碎化,而引入一些时政热点,多数学生喜闻乐见,可以积累素材,储备观点,学会多元看问题,逐步培养语感。
如果还要找个高大上点的理由,这还有渗透价值观的育人功能(虽然我们语文老师的价值观,也不敢说多好多对)。
换句话说,一名高三生,面对这些时政或社会热点,如果具备基本理性评价并诉诸文字的能力,无论高考考什么作文,审题和评析都不会有大问题。

另外,也可以一定程度避免出现学了语文知识技巧、忘了独立自主意识的悲剧。

2016年高考全国Ⅰ卷考了“巴掌印和唇印”作文,很多学生不敢相信那是批判教育弊病,或者知道了却不敢写。

因为他们的潜意识里,高考都是正能量爆棚,都是正面引导,不可能涉及教育体制的讨论。

因为他们在课堂看到和听到的,基本是现世安稳一片和谐,只要大唱赞歌山呼乌拉。(可戳另一文《满满“正能量”,拒绝“负能量”,能写好作文,学好语文?》

不敢难象,这样的学生,在面对有些负能量的作文题时,那种仓猝与惶恐。


再从高考语文命题和备考的角度说说。
现在我们的多数备考是滞后的:高考考了任务驱动作文,都一窝蜂复习;考了名句关联型作文,也一拥而上;考了修辞手法的作用,复习也跟着……
而反押题的命题老师,像只泥鳅,挣脱你的掌控,明年可能又换了新题型。
当然,那些复习也不是无效,它让学生熟悉题型,具备应对的基本技巧。
但这也体现出我们太计较于所谓对标高考已考题型,然后以之为安慰:我都讲过,复习过!然后未免太乐观:学生都会,能拿分!
其实,学生语感没到,哪怕我们复习很多,学生仍然不会。比如,句子衔接补写题。
我们需要让学生形成一种意识:高考语文无边无际,题型千变万化,万一碰到全新题型,不必在意更无需紧张,因为大家都没复习到,语文能力好的同学更有底气。
这也算是为语文老师“开脱”“免责”。
比如,今年新高考Ⅰ卷,突然考填写成语题,应该99%老师都没复习到。有些考生慌了神,但这恰恰考查了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储备和语感。
 而语文大头——作文与阅读,本质来说就是人生阅历和情商领悟的累积,尤其全国卷命题反套路轻术语,考体验重鉴赏。
可以说,我们老师充其量能把一道题教“对”(可以先反复研究答案,先入为主地讲解),但很难把一类题目教“会”。
因为语文不是数字,有公式有定理,放之四海而皆准,而语文语境多变,语言微妙,可能是纤毫之差导致霄壤之别。
我们教会学生最基本的技巧后,还是要他们自身的感悟上来。对于较优秀学生,了解做题技巧和答案详解,通过一本《五三》基本足够,甚至无需老师多讲解。
到了高三下期,我们会发现有些优秀学生不太跟着老师来,不愿意听课,这里固然有学生认识的误区,但也有老师所教他们都懂收获甚微的事实。
而学生欠缺的,就是面对广袤的世界、庞杂的社会、幽微的人性,我们也可以在这一块做点补充,这也恰是多吃了几十年米、身处并了解社会的语文老师的优势。

作为语文老师,不可能不看分数,但也没必要刻意追求分数,因为如那位考了148分的北京女生所说,语文真是一门无关应试的学科。
2022届高三,我教的是文科重点班,底子比较好,最终平均分达到122分(新高考Ⅰ卷),也符合预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