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都城(十三)置六国宫殿于咸阳,集民力以筑阿房 秦都记

 梦想童年594 2022-07-31 发布于江西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溶溶,流入宫墙”。诗词出自唐杜牧的《阿房宫赋》,介绍的是秦帝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后,徙七十万刑徒营建阿房宫及行宫。壮美奢华的宫殿早已被历史和尘埃掩埋,而秦帝国的辉煌却被记载于史册,秦都的宏伟壮丽和迁都的过程犹如是一张张征伐的战书,九座都城的迁徙,使秦国一部部走出西垂,最终问鼎华夏。

由于秦国历代国都迁徙、营建频繁,所筑宫殿,离宫奢华无比,加上历史沿袭将使篇幅过于繁杂,因此本文以秦国国都地理迁徙和都城营建为主要介绍对象,秦的历史过往为辅。

秦与赵的始祖源于黄帝次子昌意,他的后代大费(伯益)因辅佐大禹治水有功,被舜帝并辅佐舜帝,并饲养百畜和训马,工作做的超级完美,舜帝非常满意,赐之嬴姓。(详细请阅中国古代都城(十一)胡服骑射 长平血歌----战国雄赵国都之旅,)

到了商代纣王的时候,秦赢的祖先蜚廉和他的儿子恶来辅佐纣王,忠心耿耿,恶来战死殉国,商亡后,造父侄大骆居于犬丘。其次子非子继承了祖先的养马基因,非常善于养马,被犬丘当地人荐于周孝王。孝王便让他汧渭之间养马,并镇守西部边境,业务搞得很出色。大约在公元前872年,孝王封非子为附庸,城邑设置在“邑之秦”(秦亭,今甘肃张家川南),后代遂以秦为氏,又称嬴秦,非子也被尊为秦始祖。

周厉王时(约公元前857~公元前841),因为厉王的无道统治,西戎反叛了周朝,发兵攻破秦始居地西邑(西犬丘),残杀了大骆的族人,秦人只能避居秦亭这一小块地方。公元前827年,周宣王即位后,任命秦非子的孙子秦仲为大夫,秦仲讨伐西戎不胜,死在了西戎之地。秦仲之子秦庄公继承父亲的遗址,终于击败了西戎。公元前822年,秦庄公(追认)收复故地西邑(西犬丘)。在公元前770年,因庄公的儿子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赐岐(周原,今陕西岐山东北)以西之地,正式建立秦国。史籍将西邑(西犬丘)作为秦的第一个都城,秦襄公被认定为第一代国君。

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天水地区南至礼县、北到张家川一带,古人称为“秦川”。立国后逐渐兼并消灭了今陕、甘境的西戎各部,并沿渭水东进跨过黄河及崤函边塞攻晋,越过今陕西商洛地区攻楚,南下今陕西汉中地区进攻巴蜀。

春秋早期,周人退出关中地区后,秦国致力于西伐戎狄,东取周土,到春秋中期已拥有关中西部之地,政治中心开始东移。但秦在向东扩展过程中受阻于强大的晋国。几百年间秦与晋之间战与和交错,时而兵戎相见,时而又缔结“秦晋之好”。秦穆公时(约公元前645),曾利用晋“骊姬之乱”夺取晋河西之地,但前627年在骰山大败于晋,遂用由余之谋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成为春秋五霸之一。(详见前文中国古代都城(十)金戈铁马,魏武遗风,雄霸中原之强魏国都之旅)穆公之后,秦、晋长期争夺河西之地,秦胜少败多,逐渐衰落。战国早期,自厉公至出子七代人的时间,秦长期内乱不止,无暇外顾,魏国乘机取得河西,迫秦退守洛水之西。

后来秦国内矛盾缓和,进行一系列改革,如秦简公“令吏初带剑”(带剑是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贵族的习俗,是贵族身份的标志和特权)和“初租禾”。战国中期,秦献公改革幅度更大。公元前384年,下令“止从死”(废殉葬),公元前378年,秦“初行为市”,公元前375年,秦“为户籍相伍”等,实现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逐步转变。秦国势大振,公元前364年大败魏军于石门。

为秦国打下强盛基础的秦孝公是一位开明的君主,任用商鞅,实行变法,行什伍连坐之法和民户分异制度,按军功大小定爵位,奖励耕织,使秦日益强大,屡败魏军,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以此作为东进基地,并小邑为31县(一说40县),开田为阡陌。并实行“初为赋”。孝公死后,惠文公车裂商鞅,但变法未废。公元前324年,惠文公称王,连续击破东方六国多次进攻。公元前316年灭巴、蜀,疆域迅速扩展,成为战国七雄中的大国和强国。战国晚期,秦不断取地于韩、魏和楚。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是中国王朝称帝之始(按此前的“五帝”及将夏商诸王称为某帝等均后人褒称,不是自称),但因战败放弃。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五国之兵攻秦,秦败于成皋。秦被迫归还部分赵、魏地求和,东进暂受阻。但其后六国矛盾迭起,齐燕赵互攻,秦又乘机东进。

公元前260年秦将白起大败强敌赵国于长平,坑杀四十万赵军,天下大撼,无不畏秦。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君,公元前249年灭东周君,周王朝被秦所灭。尽管后来魏信陵君及赵庞煖曾联合诸国攻秦,但未扭转秦灭六国之大势。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8年破赵,迫使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6年破燕拔蓟迫燕王喜逃辽东。前225年灭魏。公元前223年灭楚。公元前222年灭燕地,所向披靡,公元至前221年灭齐,最终完成中国的统一进程,在不到十年之间,秦军纵横华夏,大统一中国,结束自春秋五百年来的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建立疆域辽阔的中华帝国,是彪炳千秋的伟大业绩。

完成如此伟大业绩的领导者就是秦王政(嬴政或赵政)秦庄襄王子,十三岁继承王位。当政初年,国政由相国吕不韦和宦官孆寡(一说是嫪毐,另一说是孆寡把嫪毐扮成太监送给太后赵姬的)把持。秦王政九年(公元前238),嬴政开始亲政,平定孆寡(嫪毐)叛乱,驱逐吕不韦,任用尉缭、李斯等人,部署统一六国的战略和策略,经过约10年的征战,建立伟大的秦帝国。建国之后与群臣议定名号,取“三皇”之“皇”与“五帝”之“帝”合为“皇帝”,凡帝命均为“制”,令为“诏”,自称曰“朕”,又废谥号,自封为“始”皇帝。后世继承者以数计,“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从此“皇帝”之号传二千余年至清代灭亡乃止,故史称秦始皇为“千古一帝”。

夏、商、周三代的建立也是一种统一过程,但这种统一是对林立的原始型邦国的归并(诸侯国联合体),与秦对天下的统一有本质的不同。春秋、战国是对周代统一的第一次大分裂。秦帝国的建立则是结束这种分裂局面的第一次大统一,因而具有重大意义。而统一的疆域又是空前的辽阔,东至于海,东北达辽东,北至漠南,西至陇西,南达岭南,东西跨约1600余千米,南北约2000千米,面积超过三百万平方千米,是当时的世界第一大国,中国内陆的统一疆域基本形成。秦帝国还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分全国为36郡,建立中央集权的统治制度,加强了国家政权对全国的统一管理。

这种制度对后世有深远的影响,直到现在不少县市地名还沿用当时郡县命名。秦帝国又制订了完备而严厉的法律制度,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成果。帝国大修驰道,整顿军备,使国家势力空前强大。真乃“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秦始皇是一个很有作为的政治家,他善于利用干才,严厉执行律令。因秦信奉阴阳家,以秦属“水德”,色尚黑,水主阴,阴代表刑杀,故刑杀极重。因此,秦始皇又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暴君之一。秦兴于军事霸权之中,也失败于急政暴虐之下。他丝毫不爱惜民力,不知休养生息,供养的军队占全国人口的五分之一。聚敛财物以满足个人权欲与奢望,修城池、建宫室、筑陵墓,为此动辄动员军队和刑徒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秦宫室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装饰之豪华,令后世难以比拟,秦始皇陵,秦直道,长城等等均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建筑奇迹。

统一六国后短短的十几年间,即曾先后进行五次大规模的巡游到名山大川刻石纪功,炫耀个人声威。为求长生不老之药又派方土徐福率童男女数千人入海寻仙山瀛洲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他害怕百姓的反抗,明令收缴民间所藏武器和金属铸造为十二金人,“焚书坑儒”以割断知识分子的口舌。秦始皇的暴政激起了人民的反抗,导致帝国的迅速灭亡。秦王即位37年或即皇帝位11年(公元前210),始皇病死于巡游中的沙丘(今河北广宗西北)。太子扶苏上郡自杀,赵高专权。

秦二世胡亥继帝位后,统治更加暴虐。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首先起义,项羽举兵。公元前206年,刘邦军入咸阳,秦王子婴降,秦帝国亡。秦由公元前872年封非子算起到灭亡历时666年,自公元前770年封为诸侯算起为564年,自建秦帝国算起则仅15年。秦王政称皇帝时期望传万世以至无穷,结果仅二世而终。秦的兴起是酷法严刑结果,其败亡也由酷法严刑造成的。唐大文学家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感叹道: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秦立国共六百余年。在这一漫长过程中,建都和迁都有一定反复与曲折,总计11迁,涉及9个都城。迁都总的趋势是由西向东、由陕甘黄土高原东缘逐步移向关中平原,最终止于咸阳。这一趋势反映秦国成长壮大并进而统一中国的过程,是以战争前进态势迁都的典型。

约公元前10世纪,秦部族首领已居于西戎之地,古书有称“西垂”“西犬丘”或“西邑”。因受西戎侵扰,约公元前9世纪前期北迁于秦亭。公元前872年非子封于秦应即指此地。公元前822年,秦庄公击败西戎,恢复西邑,建为都城。

这时秦已从部落式国家演变为成熟型的奴隶制国家。为向关中平原发展,前776年,秦襄公迁居汧(今陕西陇县南千水右侧)。秦襄公在此被周平王封为诸侯。公元前762年,秦文公迁居汧渭之会(今陕西宝鸡县西南),史籍未载明城名,也未提及建都。秦的势力继续向东移动,公元前714年,秦宪公迁都平阳(今陕西宝鸡县东阳平镇杨家沟一带)。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城(今陕西凤翔南),秦在雍城建都时间最长,先后在此历19公,秦穆公曾在此称霸西戎。随着秦国势力的发展,东进已势在必行,雍毕竟过于偏西。

公元前424年,秦灵公曾迁泾阳(今陕西泾阳东南),但9年后即迁回。公元前383年,秦灵公终于离开旧都雍城,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栎阳镇)。栎阳位渭河北岸台地之上,还不是渭河渡口,战略地位上有一定缺陷。秦孝公任用商鞅为相(大良造)实行变法,看中咸阳具有扼“被河带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的优势,于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从此咸阳成为奏国最重要的都城,也是最后一个都城。迁都成阳是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之一,是秦国历史发展上个转折点。秦国从此走向富强,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又由此经过南征北战统一中国。

据各方面的材料综合估计,秦建都西邑前后两段约146年,秦亭数十年,汧14年,汧渭之会48年,平阳37年,雍城285年,泾阳9年,栎阳33年,咸阳144年。咸阳建都实质上分为两段:秦王阶段129年,秦帝国阶段15年。而在9个都城中,建都时间最长且最重要的是雍城与咸阳。

西邑、秦亭、汧和平阳今甘肃天水地区古称秦原,是秦人发祥之地。天水曾置秦州,今天水城仍称秦城区。流经张家川县与清水县的后川河古称秦川、秦水,至今还有秦安、秦谷、秦亭等地名,这大概都与上古秦部族活动有关。西周初,秦人开始步入文明社会,兴建原始城邑,这就是西邑与秦亭。

秦国第一都,西(西邑)

西邑位今甘肃礼县东北30千米的红河乡,东北距天水约60千米。古文献中亦称“西”“西垂”和“犬丘”“西犬丘”等。《秦始皇本纪》称秦襄公、秦文公死均“葬西垂”,是归葬祖茔。据情况估计,“西垂”“西犬丘”大概都是地域名,随着聚落演变为城邑,才有西或西邑的称呼。

约前9世纪初,秦人曾迁秦亭,前872年,非子就受封于秦西邑亭。此后西邑被西戎侵占。前822年,秦庄公收复西邑,建为都城,至前776年秦襄公迁居汧为止,秦人以西邑(西犬丘)为都城分前后两段,共近150年。由于西邑是秦部族发祥地,是首先建立的秦都城,可称“秦人第一都”,在秦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即使后来秦人进入关中平原因祖茔宗庙在此,西仍是重要城邑。祖茔已被考古证实。后来秦汉时期在此设西县,属陇西郡,是沿用西的旧名。三国曹魏继之,西晋起已无西县之名,故城沦为废墟。历千余年的变迁,废墟似已无遗迹。民国八年(公元1918)曾有“秦公簋出土于天水西南乡,盖铭文有“西”邑地名。建国后据《水经注》的记载推断位置,曾发现若干商、周时期文物,但未证实有大型遗址。1993年,在边境口岸追缉走私盜卖文物的行动中,查获一大批秦先世文物,并查明来自甘肃礼县,引起文物考古部门注意,随即进行发掘。

这是一处规模巨大的秦先人墓地,位于礼县东约11千米的长道镇永坪乡西汉水北岸的大山堡子山坡。考古证实为商、周时期秦墓群,墓葬密集,已被盗墓者严重扰乱。挖掘凌乱,满山狼藉,令人惋惜和触目惊心,损失极其惨重。清理三座古墓均破坏的很严重。发掘证明是秦先人墓群,大墓墓主可能属秦国君主。秦早期墓葬的发现表明今礼县及天水地区确为秦人发祥之地,西邑应在其附近。

秦都秦亭

据《水经注·渭水》的记载:古秦亭应位于张家川城南,秦谷之南及秦川之东一带。该地地势较为开阔,西有后川河(秦水)可作为防御西戎的屏障,东北有陇山,可阻挡北方戎族进攻。河谷川地广阔,水草丰美,是发展畜牧和农业、兴建城邑的最佳之地。该地原有秦亭故城遗址,现已湮没。约公元前9世纪,秦人为避西戎从西邑迁于此,至公元前822年秦襄公收复西邑止,秦在秦亭建都历四世数十年。

秦都,汧

汧《帝王世纪》云:“秦襄公二年(前776徙都汧”。《括地志》则称:“故汧城在陇州汧源县东南三里”。所指汧故城就是秦都汧城,位今陇县境,汉时为汧县,但古县城应位千水河南,今陇县城则位河北。《史记秦本纪》载:文公三年(公元前763),文公率兵七百东猎,一年后至汧渭之会,他说到:“周王把我秦的祖先封于此地,后来经过战斗和发展而成为诸侯,先公迁居于此,并占卜为大吉之地,于是开始营建城邑”。秦在汧建都由前776至前762年,历二世计14年。

秦都平阳

据《史记·秦本纪》载:“宁公二年,公徙居平阳。”平阳地理位置载于《括地志》:“平阳故城在岐州岐山县西四十六里,秦宁公迁都之处。”学者认为,今陕西宝鸡县东渭河北岸有个阳平镇,就是古书所指阳平乡所在地,乡里有个“平阳聚”,大概就是秦平阳故城遗址位置。今故城遗址不详,但在阳平镇附近考古迭有重要发现。1978年在阳平镇杨家沟太公庙村发现春秋早期(秦武公时期)的铜器窖藏,当是秦建都平阳前后遗物。德公元年(相当于前677年),已迁都雍城,并居住在大郑宫。秦在平阳建都历二世37年。

秦都雍城(凤翔)

今陕西凤翔位于关中平原西的渭北黄土台地上,地势北高南低。北部山地丘陵海拔标高达1600米,最高峰1678米。黄土台地完整开阔,一般海拔标高700-1000米,凤翔城位海拔800米。台地南方为渭河冲积平原。负山面水,形势险要,地势高亢平坦,而水源并不缺乏,为建都提供较为优越的条件。自春秋以来,先后有春秋及战国的秦国及五代岐国在此建都,为时达百余年之久。此外隋代唐弼在此起义,立李弘芝为帝;“安史之乱”中,唐肃宗及朝廷要员曾驻跸于此,设为别都。因此,凤翔是关中除西安、咸阳以外的重要古都之一。凤翔在夏代属雍州,商属岐州。雍与岐之名来源均甚古。春秋早期,自西周王朝灭亡,周人退出关中平原后,秦人由今甘肃东部秦川之地(今天水地区)崛起,逐步向东推进,势力达到关中平原。

经约百年的逐段迁徙,在公元前677年,秦德公正式迁都雍城。遗址位今风翔南3千米的马家庄、南古城一带,是风翔建都之始,至今已有2600余年的历史。雍城是秦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都城,建都年限长达近300年,先后历19位秦公,是秦国建都年限最长的都城。秦中后期的宗庙一直设在这里,秦国地位的急剧变化和最初的改革也发生在这里。

春秋中期,秦穆公开始向东扩展,力图占据全部关中地区,但受阻于晋。公元前627年,五霸之一的晋文公大败秦军于崤(今河南西部崤山)。穆公采用由余之谋伐戎,由矛头向东转而向西,于是“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也成为五霸之一。但晋强秦弱,在与晋的争夺中秦始终处于劣势,甚至古蜀国开明氏卢帝也曾“攻秦至雍”。进入战国,初期秦长期内乱,当时最强大的魏国趁机取秦河西之地,迫秦退守洛河以西;厉共公所取南郑(今陕西汉中)地也开始反叛;公元前430年,西部义渠王起兵攻秦,秦国处于忧患之中。公元前424年,秦内乱中秦灵公曾短期迁都泾阳(今陕西泾阳西),9年后灵公死,简公复迁回雍城。简公开始了秦的改革过程。实行“令吏初带剑”,次年又实行“初租禾”。

公元前384年,秦献公上台伊始,即下令“止从死”,废除了自秦武公以来实行294年的人殉制度,以后若干年又颁布利于生产发展的“初行为市”“为户籍相伍”等法令。作为改革措施之一,公元前383年,献公即位的次年将都城由过于偏西的雍城迁到关中平原中心部位的栎阳(今陕西临潼渭河北栎阳镇)。雍城结束作为秦都城的历史。秦帝国亡后,汉在此设雍县,三国、西晋、十六国均继之。

总计秦都雍城前后两段共285年(一般称294年,未扣除灵公迁泾阳)。可以说凤翔历史上建都最重要的朝代是春秋、战国时的秦国,最重要的都城遗址是雍城遗址。遗址位凤翔城南、雍水河以北、纸坊河以西的黄土台原之上,故城中心马家庄,北距县城3千米,雍城北垣已介入明清凤翔府城南垣之内。

雍城建都280余年,但使用时间要长得多。秦后期迁栎阳咸阳之后,雍城宫殿及宗庙并未废弃,一些传统重要礼仪仍需到祖庙举行,如历代秦王政的二十二岁“冠礼,嬴政当上秦王的第九年(前238),年届22岁的他,当年四月去雍城蕲年宫,就曾在祖庙行了“冠礼”。秦亡后,雍城还曾作为历代郡、州、县治所,直到南北朝以后,治所移今县城,雍城才逐渐废弃成为废墟。

秦德公迁都雍城时,宫城内只有一个宫殿,称为大郑宫。历代诸公续有兴建,如宣公的居阳宫,康公及共公居住的高寝、桓公居住的太寝,秦悼公时期扩大增筑雍的城池。后来躁公居的受寝、惠公建蕲年宫、孝公建橐泉宫、昭王建棫阳宫等。因此秦雍城是在长期使用过程中逐步建设起来的。

1973年对雍城遗址开始勘查发掘,证实故城平面近方形,东西长约3300米,南北宽约3200米面积近11平方千米,与西安明城相近,是一座相当大的城池。各墙中以西墙保存最好,夯土墙残高1.0~7.9米,宽3,.0~8.8米,墙中段发现一城门,门道宽10米。城的东、南两面以纸坊河及雍河为屏障,西城外有城壕,长约千米,宽约12.6~25.0米,深5.20米。城内证实东西南北向街道各4条,每条宽15~20米,长约3000米。街道纵横交错,分别通向宫殿区、市场及城门。

雍故城内的重大发现是证实先秦宗庙的存在。古代宗庙是都城中的最重要建筑,是都城的标志,所谓“邑有先君之主曰都”。过渡型都城即以宗庙为中心。雍城秦宗庙位于城中偏北处,马家庄北0.5千米的台地上。分为三组建筑呈“品”字形排列,布局规整,左右对称,各自绕有回廊,最外又环绕夯土围墙。围墙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87.6米,南北宽76米,面积6657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大门、中庭、祖庙、昭庙、穆庙构成。大门位南墙正中,门道宽18.8米。中庭长方形,南北长34.5米,东西宽30米。中庭北居中坐北朝南的一组主体建筑为祖庙,面阔20.8米,进深13.9米,建筑内部由前堂、后寝、夹室、回廊组成,结构复杂而规整。庙后还有一较小宫室,用途不明。祖庙前中庭发现181个祭祀坑,多数残存人骨及牛羊骨,为祭祖时使用。祖庙中庭以东为昭庙、西为穆庙,大小、形制与祖庙大体相同,左右对称排列,宏伟而规整。宗庙围墙东西各设有二门。

已知雍城宫殿群集中于马家庄、姚家岗及高王寺三处。马家庄宫殿群在宗庙周围,主体在其西部。宗庙的东西侧均有宫殿相连,遗迹已不清。宗庙西500米有南北长326.5米、北宽86米、南宽59.5米、面积21819平方米。是带有围墙的大型宫殿群建筑基址,内部用隔墙分为5座院落和5个门庭,坐北朝南,自南而北为外朝朝厢、内朝、中庭及寝宫五个部分,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完整的先秦宫殿,也是雍城内已证实的最大宫殿群。宗庙东15米另有一组宫殿建筑基址,已发现南门塾及其东西两侧围墙,西侧围墙长11米,西端与西面围墙直交。西墙分南北两段南段长16.50米,北段残长526米,南北两段围墙之间有门址一座,宽2.60米。在此宫殿之东50米又有一处宫殿建筑群基址,发现有夯土墙基和祭祀坑等,时代与上述两宫殿去西交基址相同。马家庄宗庙遗址及东、西两侧500米处的宫殿群基本排列在一条直线上,当属同一建筑系统,应为雍城内宫城位置。

雍城宫殿还在郊外发现,环城高地上有宫殿遗址,尚未完全探明。城址南向东边社村,西边的和村发现成片夯土及“械阳”“年宫”瓦当,应该是昭王建棫阳宫城遗址,西南16 千米处千河东岸长青乡孙家南头堡子壕发现大型建筑群遗址,面积约2万平方米,出土“蕲年宫当”,应为惠公所建蕲年宫遗址。今凤翔城西南隅有一大土丘,历来称“秦穆公冢”。经探测实为-一大型宫殿基址,学者推断可能为橐泉宫。

另外雍城遗址北部翟家寺、棉织厂、凤尾村一带发现战国时期居住及市场建筑遗址。其中凤尾村遗址现存面积达4万平方米,大部分为贵族居址。这一带地区可能是秦代雍城市场所在地。经过发掘考古,市场面积达3万平方米,说明当时经济交流十分繁盛。市场中出士秦半两钱及盖有“咸阳口里”印文的陶器底部残片等。市场遗址位于秦公朝寝之后,符合“面朝背市”之制。

雍城北面是秦国公室的“北园”,为狩猎区,稀世的文物“秦石鼓”(石鼓文)就出土于此。城址的北边(今凤翔城关镇北街)曾发现铜器窖藏,出土许多青铜生产工具,有夯土基址日昭庙及战国时期瓦片等,可能是春穆庙秋战国时期的铜器作坊遗址。城址西南角灰坑中出土大量铜门兵器,如镞、戈、矛、刀、剑, 工具、车具,还有陶范、石范。因此,这一带可能是一处兵器作坊遗址。

秦雍城遗址规模宏大,城市功能分工明确,有罕见的宗庙、成组宫殿群,显示先秦都城规划与建设达到极高水平,出土文物极丰富,是春秋时期最重要的诸侯国都城址之一,1988 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都,泾阳

秦建都泾阳年代有二说,一说由秦灵公元年(前424)至献公二年(前383);另一说仅灵公一代,秦建都泾阳仅一代9年。秦昭王时曾封其同母弟公子市为泾阳君,也把都城设在此地。学者指出秦都泾阳位今陕西泾阳县境,具体位置在县城东南泾河南岸的余家堡(也称作徐家堡),后来秦惠文王在此筑望夷宫。遗址上发现槽形板瓦残片,其形制与风翔秦雍城遗址内马家庄宫殿群建筑基址所发现者相同,证明为灵公迁泾阳时所筑。遗址东西分布约1000米,南北最宽处有1200米。余家堡村东600米处发现大型宫殿建筑夯土基址,东西长98米,南北宽34米。其形制与已发掘的秦都咸阳宫殿基址相似,可判断其修筑于战国晚期,应是望夷宫的宫殿的遗迹。

秦都,栎阳

栎阳故城遗址位今陕西临潼渭河北栎阳镇东的古城屯,俗名“古儿屯”,是战国时秦国故都,也是汉初塞王及刘邦汉王王都,西汉建立后又曾作为临时都城,4代政权建都于此,共39年,是关中重要的城邑。《史记,秦本纪》载孝公语曰:“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至秦孝公十二年(前350)迁都咸阳为止,秦在栎阳建都33年。

公元前206年,项羽分封十八路诸侯,立司马欣为塞王,封地为咸阳以东,都城设在栎阳。当年汉王刘邦进攻关中,司马欣投降,塞王建都栎阳还不到1年。刘邦取栎阳后,即以之为都城。是楚汉相争时的后方基地。刘邦汉王阶段建都栎阳3年。公元前202年,汉高祖称帝,初都洛阳,后改都长安。因建长安城,暂都栎阳。前200年,长安城长乐宫落成,并筑未央宫始正式从栎阳迁都长安。西汉王朝以栎阳为临时都城近2年。刘邦徙居长安后,太上皇(刘邦的老爹)留居栎阳。太上皇崩,高祖葬太上皇于栎阳北原,东华光武帝封景丹为栎阳侯。景丹死后三世,无嗣国除。废栎阳为万年县。此后万年县历三国曹魏、晋十六国一直到隋不变。唐改栎阳县,至元代始废。

《大秦帝国》这本书中描绘商鞅初到栎阳,发现城小民寡,相对雍城和咸阳,栎阳的确是座小城。在1964年和1981年进行的两次发掘,推断出栎阳故城为东西向的长方形,经过考古学者综合两次探测结果,认为城址平面确为东西向长方形,东西长度约2800米。南北宽度约2232米。面积不是太大。栎阳故城东南1500探出战国墓葬50座,多为小型墓。城址西北的汉太上皇陵及昭灵皇后已进行发掘,情况不详。

城中部以北的地区为栎阳宫所在地,南北长约900米东西宽约800米。遗址应为宫城内的建筑。可能是秦寝宫所在地。栎阳故城东南150米探出战国墓葬5座,多为小型墓。城址西北的汉太上皇陵及昭灵皇后陵已进行发掘,情况不详。

秦都,咸阳

咸阳位今陕西关中平原中部的渭河北岸,是一座历史悠久、古代文物极为丰富的城市,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据毕沉《关中胜迹图志》注引《三秦记》载:因咸阳位于“九嘤山南,渭水北,山水俱阳”,故称“咸阳”。另外一个说法是,咸阳曾出土黑陶文“咸亭阳里”字样,“咸亭”是一个大聚落名,“阳里”是其中的一个里。很可能是在“咸亭”的“阳里”中建宫立都,因而得名“咸阳”。

《汉书·张良传》称咸阳“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地势十分优越,自古以来被誉为“九州之上腴”,远在四五千年以前,这里已经有人类活动,咸阳附近就存在一些规模不大的仰韶文化遗址。

商代,这里是程国和崇国占有之地。周文王灭崇后在此建程邑。武王灭商,文王的庶子高封于此,建立毕国。毕的版图包括程邑在内的渭河两岸广大地区,史称“毕程”或“毕郢”。又因城邑建于渭河台地之上,又称“毕陌”或“毕原”。西周灭亡,平王东迁洛邑,将岐周之地赐与秦,为秦人走出陕甘黄土高原创造了条件。秦襄公二年(前公元776),秦国都城迁至汧(今陕西陇县南),进入关中平原西缘。襄公十二年(前766)“伐戎而至岐”,已向关中平原进军。秦武公时,经过四代人的努力,终于将西戎逐出关中。政治中心也步步为营,逐渐东移,由汧、汧渭之会、平阳而到达雍城。秦人在雍城立国近三百年,彻底扫除西戎势力“益国十二”,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并大力实行政治改革,发展经济及军事实力,进入战国后成为“七雄”之一。但与东方诸强国相比,还相当落后。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痛感“诸侯卑秦,丑莫大焉”,下决心变法图强。商鞅应募入秦,助孝公改革,改革的重大措施之一就是迁都。《史记·秦本纪》载:孝公十二年(前350),“作为咸阳,筑冀阙,秦徙都之”。秦人从此“据河山之固,东向以制诸侯”,发展成为强国,最终统一中国,迁都咸阳是秦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点。

咸阳居关中平原中心部位,战略地位重要,东向作战是进可攻,退可守。与六国连年交战,胜多败少,而六国的组织进攻往往成效不大。正如贾谊《过秦论上》所说:六国“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而延敌,九国之师,逡巡遁逃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镞之费,而天下诸侯已困矣”。咸阳又是经济富庶之区,沃野千里,水源丰富,便于兴修水利,发展农业。

著名的“郑国渠”建于秦王政时期。秦灭巴蜀后还修建举世闻名的“都江堰”。通过“以牛田,水通粮”,大量采用铁器,生产力迅速发展秦的国力超过六国。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拔宜阳”打通进攻中原的通道,战国时代整个公元前3世纪整体上是秦国节节胜利和六国败亡的历史。而所有这些业绩都是以咸阳为基地完成的。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秦帝国,咸阳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由一个局部王国的都城上升到全国性都城地位。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咸阳则是“中华第一帝都”。这一地位超过“七大古都”中的安阳和杭州,是除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之外唯一的中原统一王朝都城。须指出,一般文献将咸阳建都并入西安而取消咸阳的古都地位是不对的。咸阳成为中原王朝都城时,今西安仅是其郊区或“京畿”的一部分。承认西安而取消咸阳是本末倒置。

秦帝国的建立促进了咸阳的发展。秦始皇挟灭六国之权势,所聚敛的巨量财富,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大建“驰道”。修建琼楼玉宇,鳞次栉比,绵延数百里,修筑了当时中国最巨大的宫殿。咸阳不仅成为全国政治中心,也是经济和交通中心。主要驰道顺着黄河谷地东出函谷关,向东越山西高原而止于碣石,向北直通河套与塞外;向南越秦岭至于巴蜀。

秦始皇五次大规模出巡,都是利用驰道进行的。秦建都咸阳期间,社会文化也获得发展。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基本都到过秦都。秦人典籍藏于咸阳丞相府、御史台和博士处,使咸阳成为秦文化的中心。咸阳的文化生活也相当丰富,咸阳宫里充满轻歌曼舞,民间的角抵、散乐、百戏也相映成趣。

当然,秦始皇嬴政也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暴君,急政暴虐导致秦帝国的迅速灭亡。对咸阳来说,秦是兴于此也亡于此。《史记·项羽本咸纪》载:公元前206年,“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秦想传于万世,但仅二世而亡。咸阳帝都一举化为灰烬。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朝中建议自洛阳迁都关中,都城向地势更为优越的长安转移,揭开关中平原建都新的一页,咸阳结束其建都历史。

总计秦在咸阳建都分为两大阶段,秦王国阶段129年,秦帝国阶段15年,合计144年秦亡后,咸阳地位一落千丈。汉在此设新城后改渭城县。唐复设咸阳县,城址西移10千米至今咸阳位置。由西汉至隋唐的千余年间有16个封建王朝(政权)建都西安,咸阳为“京畿”之地,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驿站。很多帝王和皇亲、大臣、贵戚死后大多葬于咸阳北原,仅汉唐两代皇帝陵即达27个,陪葬墓256处,形成极其壮观的帝王陵墓群。1952年,咸阳设市,建成为陕西中部新兴工业城市。

秦咸阳故城是随着秦国的发展壮大在一个半世纪的时间内逐渐建设起来的,并非有规划地一次建成。两千余年来,渭河河道不断北移,将城池大部淤毁。加以秦灭亡时被项羽“犁庭扫穴”搞个精光。史籍记载又不太详细。因此,整个秦咸阳城的形制、范围与布局至今仍不太清楚。大致说来,今咸阳东长陵车站、窑店镇和尚家村车站一带及其南北地域,至少是咸阳故城的一部分。

秦咸阳故城规模相当大,是战国时期世界上最大城市之一。据推测秦都咸阳大约为南北宽6.7公里,东西长7.2公里,鼎盛时有人口七八十万,比战国时期最大的齐临淄城人口还多,甚至可能还多于西汉早期的长安城。郭城内宫殿多集中于城北台地之上,以今窑店镇一带最为密集。其中的一座“宫城"为规整的长方形,经测量东西长1048米,南北宽近600米。有人判断这里是咸阳故城中的一处“宫城”。史书记载,宫城有三门,即司马门、棘(戟)门(今咸阳东北黄家沟、仓张村一带)和雍门(今塔儿坡)。

郭城的遗址现在基本无存,但《史记白起列传》载:秦昭王“乃使人遣白起,不得留咸阳中。武安君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著名学者曲英杰认为这指的是郭城西门。《滑稽列传》则记载,秦二世想给城墙刷漆的记载,也应指郭城。原郭城位古渭河北岸,但自秦汉以来,渭河河道已北移5.5千米,基本将郭城全部冲毁,现在是以遗迹难寻。咸阳的建筑群有东西对称分布迹象,表明有南北向中轴线。秦咸阳故城的建筑形制对后来汉长安城的建设产生一定影响。尽管城址已不完整了,但仍有大量遗址存在,出土文物丰富,对研究秦代历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均有价值。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咸阳宫殿

咸阳宫室众多,可分为城内与城外两大部分。城内遗址又可以分为“咸阳宫”及“六国宫殿”。这些宫室是分三个阶段逐步建成的。第一个阶段是秦孝公迁都咸阳,“筑冀阙宫廷”,咸阳城仅有雏形。第二个阶段是秦惠文王到庄襄王期间,以昭王时期为主,“新作宫室,北逾泾,至于离宫三百”。第三个阶段是秦帝国时期,秦始皇建筑的宫殿,宏伟而豪华,数量也最多,使咸阳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壮丽的都城。在所有宫殿中,以四处规模最为宏大,是咸阳城主殿,这就是:咸阳宫、六国宫殿、信宫和阿房宫

咸阳宫位秦咸阳故城内中部偏北处的黄土台地上。始建于秦孝公时期,秦始皇大规模扩建,成为咸阳城内的最大宫殿群。是秦始皇帝议决政事之处。公元前227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刺秦王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孝公时主建“冀阙宫廷”,始终是咸阳宫城的主要建筑。所谓“冀阙”,据《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即魏阙也。……当记于此门阙”。因此这是立于宫城门前大道两旁的多层建筑物,是国王颁布教令,臣下待诏听命之处,也是王权的象征(类似于明北京的承天门)。

考古探测在窑店镇东北牛羊沟两侧发现对称的东西对峙的两个夯土台基遗址,被认定为“冀阙”遗迹,牛羊沟则是秦原谷道通过之处。根据遗址可复原为一组跨越谷道的以飞阁连为一体的上下三重的高台建筑。遗址土台夯土筑,夯层厚6-9厘米,土质纯净,相当坚实。台东西长60米,南北宽45米,高6米。夯土台顶是宫殿基址,由1室构成,结构相当复杂。高台中央是由版筑厚围墙环护的宫室主体,东西长13.4米,南北宽12米,室正中有直径60厘米的“都柱”遗迹,地表为朱红色的“丹地”,这应是皇帝使用的厅堂。出厅堂东门为过厅,过厅之南为寝宫。厅堂西为斜坡道,可走上西部高起的平台。台西又有南北向的两间房子。下部台基北侧有2大室,南侧由东西向似为浴室的房子和三间居室构成,应为后妃居处。台基下部的南、西、北三面有回廊环绕,是联系各房间的通道,还有散水遗迹。宫内墙壁涂白粉后再绘壁画。壁画用黑、赭、黄、大红、朱红、石青、石绿几种颜料。画面有直纹、曲线纹、几何纹构成的图案。夯土台基西南有另一座宫殿基址,彼此有夯土连接。已发掘出西阁道长324米,宽5米。左右残壁绘满壁画,为秦王车马出行图,上绘车马、人物、花木、房屋等,秦代宫室壁画的发现,在中国建筑史和美术史上均有重要价值。

咸阳宫用砖种类繁多,质地坚硬,色多青灰,表面饰有花纹。分方砖和空心砖两类。方砖有的饰太阳纹、米格纹、双勾纹、涡纹和方格纹;空心砖常饰回纹和菱形纹,少龙纹和凤纹。瓦有板瓦及筒瓦和瓦当,多青灰色。瓦当常用单线或双线分成4个扇形区,内纹、植物纹和鹿、马、鸟、虫等动物纹。由于砖饰及瓦当饰古朴精美,均为重要的秦代文物。宫殿还发现陶水管道和排水池。部分地段出土少量铜质建筑构件。

六国宫殿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每破诸侯,写放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南临滑,自雍门以东至泾、渭,殿屋复道周阁相属。”今咸阳东面渭城湾至杨家湾之间的北原就是秦时的“咸北阪”,六国宫室分布于咸阳宫东西两端,在柏家嘴及毛王沟一带,建筑基址密集,平面布局各异有六国文物出土,大概就是六国宫室分布的地区。如在柏家嘴及毛王沟宫殿遗址中有燕与楚国的瓦当出土。长陵车站北恰魏村则出土具齐国风格的双鹿树枝纹、树枝菱角纹和云水纹瓦当。长陵车站东北路家坡发现楚国金币“陈爱”。咸阳东塔儿坡秦墓曾出土魏安邑下官钟和修武耳杯等铜器及三晋铜器,这里可能是秦迁关东十二万户豪富居住之所。

信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第二年在渭河南建筑的一座规模巨大的宫殿群。《史记》中有“作信宫渭南,已更命信宫为极庙,象天极。自极庙道通郦山,作甘泉前殿,筑甬道,自咸阳属之”。信宫筑成,皇帝朝会与举行盛典由咸阳宫转移到此。秦王政三十四年(公元前213),著名的郡县制与封建制的争论并导致“焚书坑儒”案就发生在这里。始皇后期改信宫为极庙,是祭祀天神的场所。朝会与庆典改在阿房宫进行。信宫遗址今已荡然无存。

阿房宫是秦宫室中最宏大和最豪奢的宫殿,咸阳城外离宫数量巨大,为后世所难比拟秦都不少重要宫室在今西安(西郊15公里处,咸阳市东南15公里处)。而在西安范围内,最重要的是阿房宫。阿房宫不是一个宫殿,而且是一座宫城,是秦代最壮观、最豪华和规模最大的宫室。秦始皇后期的朝会、庆典、议事和经常居住的地点,被称为“阿城”

阿房宫位今西安西部, 始建于秦惠文时。《三辅皇图》称:“阿房宫亦曰阿城,惠文王始建,宫未成而亡,始皇广其宫”。如果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中对阿房宫的大规模建筑描述的营建年代是公元前212年,建筑意图和扩建情况及形制规模是:秦始皇嫌咸阳人多,而先王宫室过小,便用刑徒70万人,“在北山采石,巴蜀及荆楚提供木材,“前殿东西500步,南北50丈,上可坐百人,下可建五丈之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阿房宫主要由宫城(阿城)前殿及其他附属建筑组成。西、北、东三面有墙南面无。周长五里一百四十步(约合2148米),墙体高八尺(约1.9米),上宽四尺五寸(约1米),下宽一丈五尺(约3.5米)。秦末被项羽焚毁(值得商榷),宋以后已变为农田,仅留若干遗址。前殿是阿房宫主体建筑,现存夯土台基东西长1300米南北宽500米,台高在10米以上,总面积60余万平方米,规模之巨确实惊人,是一座罕见的巨型建筑基址。传说宫门立有用从全国收缴来的铜器铸成的12座“金人”。整座宫室为一大群宫苑包围,前殿遗址东侧有“始皇上天台”,也是一座宫殿建筑台基。其他大型建筑基址留存至今的还有十几座,共同构成阿房宫的群体建筑。不仅宫内,从咸阳到骊山还建造了宫苑几十座,逶迤相连达30余里,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遥相联结,表现秦帝国不可一世的气魄也反映其骄奢淫逸的暴政,秦始皇并为完成阿房宫的全部工程,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七月,秦始皇在东巡途中驾崩,九月葬于骊山。秦始皇去世时,阿房宫尚未修成,工程被迫停了下来,秦二世胡亥将所有刑徒都调往骊山加紧完成始皇陵的营建。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四月,秦始皇陵主体工程基本完工,而此时的阿房宫工程已停工了7个月。为实现先帝的意愿,秦二世从陵墓工程中调出部分人力继续修筑阿房宫。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起义爆发,秦帝国在崩溃危急的状态下,阿房宫工程被迫停止了。但是,秦朝统治集团内部在这种时候对阿房宫是否继续修建这个问题上还严重的分歧。右丞相冯去疾、左丞相李斯、将军冯劫劝阻秦二世停止修建阿房宫,触怒二世,三人被送交问罪处死。秦二世三年(前207年)八月,赵高作乱,将二世劫持在望夷宫,逼迫二世自杀。二世既死,阿房宫最终完全停工,直到秦帝国灭亡。

关于项羽是否烧毁阿房宫现在有争论,在战乱的年代主体的一些建筑遭到破坏是肯定的,但是根据《汉书·东方朔传》的记载,大部分“阿城”在西汉中期还依然存在。十六国时期西燕的皇帝慕容冲还在“阿城”种了几千株凤凰树。甚至到了隋末李世民领兵时,还屯兵于此。直到宋代阿房宫才彻底的消失在历史之中。

秦离宫(行宫)

秦国力强盛,也是一个奢靡成风的国家。大兴土木建筑离宫是其主要表现之一。从中国整个历史来看,历代帝王均筑离宫,但数量之多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和分布之广都很难与秦国相比。秦建离宫始于惠文王时期,据《三辅皇图序》载:“惠文王初都咸阳,取岐雍巨材,新作宫室。南临渭,北逾泾,至于离宫三百。”

其分布西迄宝鸡,东至临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又以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修建建宫殿。《史记秦始皇本纪》载:“关中计宫三百,关外四百余”,《史记正义》引《庙记》云:在关中“北至九曖、甘泉,南至长杨、五柞,东至河,西至汧渭之交,东西八百里,离宫别馆相望属也”。难怪唐著名诗人李商隐在《咸阳宫》一诗中写道:“咸阳宫阙郁嵯峨,六国楼台艳绮罗,自是当时天帝醉,不关秦地有山河。”写尽了秦宫室的繁华与奢侈。

秦离宫大部已湮没无闻,古籍中留有宫名的还有数十座,如西安附近的阿房宫、兴乐宫、六英宫、华阳宫、芷阳宫、长安宫(以后建为汉长安城)、南宫、宜春宫(以后是汉杜陵)、曲台宫,凤翔附近的橐泉宫、蕲年宫、棫阳宫、回中宫,宝鸡附近的虢宫、羽阳宫,咸阳城郊的兰池宫、望夷宫、信宫,临潼北的步高宫、步寿宫,淳化北的林光宫(以后汉建为甘泉宫),乾县北的梁山宫(以后是唐乾陵)。关中离宫建于平原已基本无遗迹。

比如洛南秦离宫,据《中国文物报》报道,在今陕西洛南发现一座大型秦代宫殿遗址,位县城西被称为“李密冢”的高丘上。遗址主体为一长方形高台基,西高东低,分两阶段。台基东西长5米,南北宽45米,面积2400方米。台基西部高处高于地面11米,其上分布少量绳纹瓦砾。表土之下有一厚约40厘米的红烧土层,其下为倒塌的建筑堆积和建筑地面,可能是秦末项羽屠咸阳时被焚毁的遗迹。遗址采集到战国晚期至秦代的瓦当、板瓦、筒瓦、铺地砖、空心砖残块。建筑地面经过打们于学神表击阻磨,平整光亮,显示秦代宫廷建筑的高超水平。台基中下部距当年地表有3米多,推测该建筑至少有三层。台基四周也有秦瓦砾分布,其中向东延伸最远处可达百米之外,向西250米,因此离宫范围相当大,超过台基数倍。台基四周还发现有础石一类的巨石埋藏,一般距地表0.5米。出土建筑材料及构件与秦咸阳宫遗址出土者相同证明离宫建于秦始皇当政时期。

最北边的碣石宫位今河北北戴河至辽宁绥中滨海一带。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二年(公元前215),始皇之碣石……刻碣石门,坏城郭,决通堤防。”也就是说秦始皇在拆毁关东诸侯的城郭,破坏护城河道的同时建设了一座庞大的碣石行宫。后世汉武帝、魏武帝、唐太宗等威名卓著的帝王均曾来此“观沧海”,使离宫之名噪于天下。

秦碣石宫的范围实际上西起河北秦皇岛北戴河金山嘴,东至辽宁绥中黑山头、墙子里,长约40千米。(就是现在著名的东戴河,万家镇的止锚湾,)西距山海关15公里。此遗址群范围南北长4公里,东西沿海岸3.5公里,面积达15平方公里(14万多)包括六处大型宫殿遗址,分布在石碑地、黑山头、金丝屯、瓦子地、红石砬子和周家南山等处。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离宫大门或前殿在西部,而主体建筑在东部。西部建筑以北戴河宫殿遗址为中心分布于金山嘴至横山一带。1986年在横山发掘出建筑群址的后半部约16万平方米。其中有组两座东西长52米,南北宽172米,面阔五间、进深四间的大型宫殿,似为宫延正殿。基址出土大量秦汉瓦当、瓦片空心砖部分直径超过40厘米的瓦当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出土者相同。东部主体宫殿位于绥中县万家镇墙子里村的石碑地,东距缓中56千米,西距山海关15千米。

这是一组完整的有宫城的结构复杂规模庞大的宫殿建筑群。已查明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在沿海14千米范围内还布置有其他从属建筑,是一处巨大的离宫型都城。该离宫由碣石门及碣石宫两部分组成石碑地就是碣石门遗址,是《史记)中所说秦始皇“刻碣石门处。今残迹犹存。面对碣石门为大型宫殿群,周有长方近曲尺形宫墙,内分布棋盘式的夯土台基,中部又有南北向长400米宽6米的中央大道贯通。位于南部正中的方形夯土台基特别高大,是战国盛行的高台宫观建筑。台(墉)各边长40米,四周有柱础,具有内外廊结构。出土塌落宫殿的屋顶瓦砾和揭露出地面台阶、陶井储冰设施和排水系统等的遗迹。所出土秦瓦与陕西临潼秦始皇陵陵园建筑所用者相同。其中巨型夔纹瓦当直径达60厘米。殿址东西及其北部连结附属建筑,有西汉瓦件出土,证明离宫始筑于秦而沿用至汉。主殿西2000米的黑山头岬角有西阙遗址。阙楼筑于海滨高台地上,由前后三层殿屋及回廊组成。主殿东侧相应部位的止锚湾红石崖上有东阙遗址,发现秦汉空心砖台阶、菱格纹铺地砖和带陶文的板瓦筒瓦等建筑材料。宫城以北为大片瓦渣地,大约是汉末曹操军东征出关时的兵营遗址。

整个碣石宫建筑结构富有秦代特色,特别是东部建筑保持秦咸阳“一主双阙”的秦代传统建筑格局,其规模又为秦代诸离宫之冠仅次于咸阳都城,因此建筑遗址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考古学家苏秉琦指出,碣石宫遗址不仅是秦代离宫的典型,而且是秦始皇统一中国的纪念性建筑,也是秦帝国的象征,是中华多民族统一国家发展里程上的一座丰碑。1988年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秦国对公室的营造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而秦国的历史犹如天上闪亮的流星,在黑暗的宇宙中漂流蛰伏千年,划过大气层的最后时刻爆发出耀眼而短暂的光辉。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秦在历史上的功过孰多孰少我没有资格去评论,但是秦帝国结束自春秋五百年来的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建立疆域辽阔的中华帝国,秦国为后世确立的中国大一统思想足可以彪炳千秋。

最后同样附上唐杜牧的《阿房宫赋 》著名的一段话来作为对秦国的评说吧,“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资料来源

《中华古国古都》

《资治通鉴》

《史记,秦本纪》

图片来源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