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彩晕交加月生华——记明清马面裙之变革

 掌染草2012 2022-08-01 发布于安徽

近日高奢品牌DIOR新发布的秋季新品裙子因外观轮廓及结构酷似中国传统服饰汉服中的马面裙并宣称采用“DIOR传统廓形“而引起了中国网友的广泛讨论。在微博上,以“中国新闻网”为代表的杂志报社发文时配图以清代马面裙而与DIOR相似为明代马面裙,引起网友纷纷争议。我们不禁联想到,从明代到清代,马面裙的发展过程中到底经历了什么历程?明清马面裙的变革又有何种异同?

图片

马面裙的原身为一片式合围裙,发展至宋朝,形成一片式旋裙,经历宋、元、明的历代发展逐渐形成完善体系。而“马面”作为与服饰相关的词汇的记录最早出于《明宫史》,亦可以在明代官吏刘若愚《酌中志》一书中看到这样的描述:“其制后襟不断,而二旁有摆,前襟二截,而下有马面褶,从二旁起。”据此我们便可推测,在明朝时代的女裙样式中已经开始出现在结构上的有二边打褶,或左右中间不打褶的样式。

而后延续至清代的马面裙,无论名字的称谓或是款式等结构元素上的演变,都是在师承于明代一些样式的裙子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包铭新老师在《近代中国女装实录》一书中,也曾尝试给了马面裙的具体概念:“中国古代重要裙式之中,最常见的马面裙盛行于清代,左右里外共用4个裙门,两两重合,外裙门有纹饰,内裙门较少或无纹饰”;“侧面打裥,腰裙多用洁白布,取白发偕老之意,以绳或纽固结。据此,可推测马面裙在清代以前一直是比较普遍的女裙形式,其基本形式也已有所定型。

图片
△孔府文物:明代葱绿地妆花纱蟒裙

图片

图片

细数马面裙由明代至清代的变革,首先体现在裁剪结构的转变上。

明代的马面裙为了增大下身活动空间,将矩形面料折叠成褶裥,褶大且是活褶,通常我们将这种马面裙称为“褶裥马面裙”。人们直接用三角形或梯形面料拼接缝制成裙,这样就巧妙的形成了上大下小的结构,不需褶裥了,面料与面料之间的拼缝用条状襕干装饰形成立体效果,逐渐演变成襕干马面裙。

清代的襕干马面裙和明代发展而来的褶裥马面裙从外观上看并无明显差别,但在裁剪制作手法上大有区别。

满清时期,在汉服体系崩溃之后,马面裙以阑干裙、鱼鳞裙、月华裙等形式遗存残留,剪裁逐渐偏离和丧失汉服原有的形制结构特征。

由于清代汉服体系已经消亡,作为单一元素的马面裙,发展轨迹也不可避免越走越窄,以致于无法抗衡近代西方服饰文化的入侵,陷入边缘化状态。清代马面裙是汉服体系崩解之后的残留痕迹之一,它的异化发展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通过对比晚清的马面裙平面可以发现,清马面裙两侧的褶裥被直接剪裁掉,矩形裁片简化成了梯形裁片,侧重线条分割而不是像明马面裙那样在腰上打褶,由于没有了马面褶这一关键工艺,这种裙式与马面裙的关系不再,所以也就有了另外一个称谓阑干裙。而戴安娜王妃曾穿着的刺绣马面裙应为民国早期采用镶边分割的款式,实际上没有明风马面裙的打褶设计。(部分引用洛梅笙观点)

明和清马面裙的区别,不在于褶裥的深浅,而在于:明代是以裁出形,褶裥就是真的捏出褶子,马面裙是裁法的自然反映;到清代,这发展路子就很接近汉元素,裁法为形服务,模拟外形为主,缺少剪裁原理的支撑,只能在装饰上下功夫。

图片

关于马面裙的历史演变,应该是:基于现有资料,汉服体系中的主流裙装样式,本源来自先秦时期多幅拼接的一片式围合裙,雏形源自宋代旋裙即两片式围合裙,诞生于宋末元初两片式褶裥围合裙,定型于明代。满清时期,在汉服体系崩溃之后,以阑干裙、鱼鳞裙、月华裙等形式遗存残留,剪裁逐渐偏离和丧失汉服原有的形制结构特征。民国时期,单一款式无法抵抗西式服饰文化的强势入侵,逐步改为套穿式后,该款式边缘化,以个别元素形式遗存残留。

图片

△明裙的平面及结构图

李渔在《闲情偶寄》中的描述:“裙制之精粗,惟视折纹之多寡。折多则行走自如,无缠身碍足之患”;至于马面裙的裙幅到底多少最为合适美观,李渔在书中也有交待:“幅既有八,则折纹之不少可知。予谓八幅之裙,宜于家常;人前美观,尚须十幅。”后来,马面裙的褶裥变多,有的多至百褶,褶为固定的死褶。“在清初,苏州妇女尚百裥裙,裙式是用整幅缎子打折成百裥的。曾有三条百裥裙实物,前裙门绣花加花边襕干,左右打细裥,相合恰是一百裥”。

【鱼鳞百褶裙】晚清时期,人们为防止裙褶散乱,将马面裙进行改良,开始出现鱼鳞百褶裙。“鱼鳞百褶裙是一种折有细裥的女裙。以数幅布帛为之,折裥之间以丝线交叉串联,以免散乱。因展开后形似鲤鱼鳞甲,故名。流行于清同治年间,俗谓'时样裙’”。《清代北京竹枝词·时样裙》中也有记载:“凤尾如何久不闻,皮棉单夹费纷纭。而今无论何时节,都着鱼鳞百褶裙。”这种由马面裙变形之后的鱼鳞百褶裙深受人们的喜爱,也不失为一种经过高度提炼的美。

我们要树立体系的观念,马面裙不是独立存在的事物,它是在华夏衣冠汉服体系中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单独拎出来,它就是被人异化的一种元素、一种材料、一种不可独活的盆景。

就像这次迪奥事件,马面裙如果只是看着一种孤立的款式,那么它就是迪奥采风而来在他们工业体系中的一种“新奇的单品”。绝对不是代表中国文化的华夏衣冠。所以在描述满清时期,马面裙的演变时,需要在整个体系的背景下来考察,而不是就单一款式谈单一款式,就元素谈元素。

图片
△清代马面裙
图片

明清时期马面裙的变革还体现在面料、色彩、纹样的转变之上。

明代马面裙发展之初通常是素雅的色彩配以简单大气的纹饰及大而稀疏的活褶。至成化年间出现“织金马面裙”和华丽的底襕;但是至崇祯年间,又复盛行素净优雅纹样的马面裙。

到了清代,一改明末清淡风尚,开始大力追求华丽富贵的格调。裙的颜色逐渐变得艳丽多姿,以至于出现了色彩丰富的月华裙,但马面裙依旧顺应着历史的洪流。清代的马面裙也以红裙为贵。这时的马面裙十分注重裙门和裙边的装饰,甚至每一个细褶或襕干上都有精致的花纹装饰,多用打籽绣、盘金绣、贴布绣、绘画等工艺。

裙门的装饰更加丰富,外裙门有各种吉祥纹样,以海水江崖、龙凤、吉祥八宝、花鸟虫蝶最为流行,有的裙门还装饰流苏,裙边用连续纹样镶滚。综上马面裙的纹样是一脉相承于历代服饰纹样,加之创新。

图片
△清代月白底刺绣马面裙
图片

马面裙是我国传统着装制度中平面剪裁合围式设计的经典形式之一,是汉族妇女传统襦裙中制式裙子的主体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明清时期妇女服饰中最经典的裙子样式。它体现中国古代妇女注重修饰、含蓄自我的审美思想。

礼仪之大,故称夏。服章之美,谓之华。服装是华夏文明的载体。总之,马面裙是人类服饰史上东方特色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传统民族服饰文化中灿烂绚丽、必不可少的部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