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天真《把自己当回事儿》:高效的沟通,原本就应是“直来直去”

 职路施语 2022-08-01 发布于辽宁


一次,因工作需要,杨天真原本准备联系一位相熟的摄影师从事拍摄工作。没想到,却出现了很尴尬的一幕。

那位所谓“相熟”的摄影师名字叫James,而问题恰恰出在“James”这个名字上。原来,在杨天真的微信好友群里大概有7个James。那么,问题来了。那位叫James的,实际上,并不是杨天真想要约的摄影师,杨天真在联系摄影师时,没注意,给弄“串名”了。

然而,接下来戏剧性的一幕又上演了。那位微信名是James的,被联系上后,很快回复,表示同意,没有二话,让那边的杨天真真得以为他就是那位相熟的摄影师。

直到后来,这一工作被临时取消,才大白真相。那位叫James的,坦言并不认识杨天真,不知道杨天真是谁,将这一工作答应下来的主要原因就是想体验一下拍片现场。

顿时,让杨天真感到很尴尬,真是又好气又好笑。尽管事后,两个人因“不打不相识”而成为朋友。但就工作沟通来讲,是无效的,并且带来了一定程度的损失:影响了工作,浪费了时间,还误会了感情。

那位叫James的,原本想化解被认错的沟通尴尬而选择将错就错,结果却将一个尴尬酝酿出两个尴尬,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

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尴尬,在杨天真看来,那就是体验层面的不平衡。沟通过程中,许多人常常会把“不要让对方尴尬”作为保持良好沟通的重要前提。

为此,总是会尝试着用多种方式,甚至是以假乱真,来维持这种平衡,但结果却往往欲盖弥彰、弄巧成拙。

背后的原因就在于,对于出现沟通尴尬这件事,自身还是本能地充满恐惧,会感到,“这样说,多不好意思”、“那样,对方就没面子了”等等。

有时,当真不考虑对方的尴尬,自己照直说还会被他人认为这是不够成熟的表现,于是,只好压抑着自身的情绪,选择用一种曲线的表达方式来淡化它、抹平它或者转移它,却很少去直面它。

而这样做带来的结果,往往会背道而驰。杨天真在《把自己当回事儿》这本书中,不赞同为防止出现沟通尴尬而选择一味地绕来绕去。

与其这样,还不如直接一些,一针见血。不仅会避免个人的情绪因担心出现尴尬而被操控,还会使彼此情绪摆脱诸多“没有用”但却耗费时间、感情的话语,而得以保护。

毕竟,沟通中,情绪是需要被保护的,而不是被操控的。沟通的最终目的不在于场面的好看,而是达成共识。至于如何直接一些,有如下3个步骤:

降低应激度

所谓“应激度”,类似于敏感度。指的是由危险的或出乎意料的外界情况的变化所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

我们化解沟通尴尬,首先要做的就是要降低对沟通尴尬的应激度,也就是说,不要怕。直接且有效的方式,就是冲破因恐惧尴尬所带来的束缚,直接说。有种“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感觉。

举个例子,杨天真若在微信上发现一个完全记不起来的人,想要结识他,则会直接发微信过去:“我是杨天真,对不起,我在整理通讯录,想不起来你是谁了,能告诉我一下吗?我会重新做好备注。”如果他不回,则直接删掉,如果回复,则正好借此机会进行直接沟通。

态度是委婉的,内容是直接的。如此的简单而又粗暴沟通,相比那些想方设法套取更多信息,以促成后续的交谈,要快捷有效得多。

清晰沟通边界

当你的手机微信增多,或者加入一定数量的微信群之后,细心一些,你就会发现有些微信昵称会注有类似“不闲聊”、“别谈钱,谈钱伤感情”、“发语音不回复”等这样的备注。

咋一看,给人感觉很“高傲”,但对方的目的或许并非如此,而是给交流的对方,设置一个沟通的边界,便于为接下来的彼此沟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也能避免产生不少无谓的尴尬。

正如工作中,很难将工作与情绪完全分离。与他人合作,当遇见合不来的领导或同事,几经努力依然无效,此时,就不需要一而再,再而三地让自己的情绪受委屈,直接告诉对方,我不想跟你合作,便选择终止。

否则,若有意制造插曲,工作中个人出现“甩脸子”、“下绊子”等情况,反而会显得很幼稚。

正如,杨天真在书中所讲,好的沟通,不仅会“连”,还要会“断”,会切割,会分离,由此确立自己沟通体系中的边界。

此时的边界,会帮助我们从内心更加清晰地做出想要什么、不想要什么的选择,它是一种托底的东西,一种保护自我情绪的存在。

做好预期管理

预期管理,在于正式沟通前,给对方提供心理认知与选择上的充分主动权。这就好比,天气预报一样,接下来是风和日丽、还是阴雨连绵,再或者狂风大作,会预先告知,便于做好后续准备与应对。

倘若细分的话,做好预期管理,分为:1.奠定基调。将所要表达的内容,无论是直接还是委婉,提前做一下“剧透”与解释。比如,沟通前的开场白,“我这个人比较直,说深说浅您别介意”。

2.将决定权交由对方。也就是说与不说的权利,由对方做出选择。比如,“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若对方直接说,那还是别讲了。那你便可以闭口不言。

3.让对方做好准备。对于要问问题的难易、尖锐程度等,提前做出提醒。比如,“接下来问的问题可能有点复杂。”

在沟通中做好预期管理,能够让对方提前做好接受的心理准备,等同于“直接”设立了一个沟通接纳的缓冲区,从而最大限度地杜绝沟通中出现不必要的无语、反问、忽略等尴尬情况。

杨天真,做过电视编导、经纪人,从金牌经纪人到PLUSMALL大码女装品牌主理人,再到现在CEO、短视频创作者和主播。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在众人眼里,她是最强势经纪人、热搜话题女王,由她开启了国内流量为王的时代,手上坐拥800个营销号。

她用《把自己当回事儿》这本书,将书中内容区分6大板块,援引作者亲身经历事例,由事儿进行分析,得出观点,层层递进,破解沟通背后的底层逻辑:用“解决问题”的视角解读沟通,梳理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

全书由知名人士李诞、马伊琍、脱不花诚意作序,并得到了蔡康永、樊登、罗永浩真挚推荐。

感兴趣的,可以点击下方商品链接卡。相信,读罢《把自己当回事儿》这本书,你会充分领略到杨天真的沟通秘籍,真正找到怎样和自己沟通、和世界沟通,以及不辜负自己的答案与方法论。

更加清晰、充分地表达自我,拥有为自己生活做出选择的解题方式,为自己想要的东西而活,而不是总活在别人的期待里,使自我得到真正意义上的确立。

END

作者:爱尚君,80后职场人士,坐标大连。一个致力于将内心想法诉诸笔端的文科男,理性,善思考,喜读书,爱运动,总认为写有价值的文章,如同烹制一份精神美食,唯愿你能亲自品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