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诈骗团伙花2亿做广告,骗取近5亿

 新行情 2022-08-01 发布于广东

不少人遇到问题时,习惯打开搜索引擎寻求帮助。

江苏丹阳的张先生为了寻找失联的妻子,到网上搜索定位方法,结果人没找到,反被骗了3.2万元。接警后,丹阳警方调查发现,这一诈骗案背后,有一个为诈骗集团提供“推广服务”的引流团伙。

8月1日,“诈骗团伙花2亿做广告”有关话题冲上热搜榜一。

具体来看,诈骗团伙抓住消费者“定位找人”这一需求,通过在互联网上投放虚假广告的方式进行引流,诱导有需求的消费者下载客户端。随后巧立名目,以“注册费”“保密费”等为由实施诈骗。一旦落入“定位找人”的陷阱,就会遭受财产损失。

比如江苏丹阳张先生,其妻因家庭矛盾离家出走。因此,张先生萌生了“定位找人”的想法。通过在搜索引擎上搜索“定位找人”,张先生看到了诈骗团伙的广告,下载了客户端,并添加了所谓“专家”的微信。“专家”告诉他,要先花2000元注册;除此之外,还要交3万的保密费才能查看具体定位。

就这样,张先生一步步落入了诈骗团伙的陷阱。非但没有找到自己的妻子,还被诈骗团伙骗走了3.2万元。

张先生发现自己被骗后,选择了报警。

在对相关资金进行梳理后,丹阳警方发现了引流诈骗团伙的线索。他们专门为那些所谓“提供定位服务”的诈骗同行进行广告推广。自2021年5月至2022年7月,丹阳警方先后奔赴8省20市,捣毁了全部6个引流诈骗团伙,现场扣押资金2000余万元。

据警方介绍,该类案件的被骗金额达到了5亿元左右;查实的广告流量资金,大概为2亿元。也就是说,诈骗犯在诈骗成功后,将起码三分之一的所得金额用在了广告推广上。因为他们认为,只有有效推广,才能吸引更多客户。

根据警方介绍,诈骗团伙成员之一李某,在互联网广告公司从事推广工作。案发前,其所在公司多次与诈骗团伙对接。一年时间内,李某获得了20万元的报酬。“我的同行说,现在有这类客户可以跑,做一单可以赚120元或240元。”李某供认。

李某及其所在公司曾多次收到消费者通过搜索引擎平台发起的投诉,称他们投放假广告。但是,李某及其所在公司受利益驱使,没有采取应对措施。

李某及其所在公司,只是众多引流团队中的一个。这些引流团队“助纣为虐”,在搜索平台投放了大量广告,将受害人引入各个诈骗团伙的陷阱。

此类诈骗案件并非最近才出现,在近年报道过的类似案件中,受害人主要有三类:一是情侣或夫妻间闹矛盾之后,一方急于掌握另一方的行踪;二是生意上有纠纷,一方想要找到另一方时;三是出于某些特殊原因想要探寻他人隐私的人。

2017年,南京的江先生为了追讨老赖欠自己的15万元工程款,轻信了网上的手机定位广告,随后被骗900元。

2017年,江苏的刘女士因为怀疑老公出轨,想要掌握老公行踪,在网上搜索手机定位软件时,添加了诈骗分子的微信,被骗2900元。

2018年,据杭州媒体报道,一名孙姓小伙子因想找到失联的女朋友,在网上搜索如何定位找人时添加了定位寻人小广告上的微信号,随后被骗900元。

2020年,南通市民黄某在网上搜索“手机定位”,想要以此来寻找女朋友的位置。随后,有个自称可以定位的人加其为好友,急于寻找女友的黄某按照对方要求转账2800元,后发觉被骗。

针对此类诈骗事件,不少网友表示,接广告的平台,也就是搜索引擎,也需要得到处理。 不过,在本次事件中,警方并未公开具体是哪个搜索引擎投放了诈骗广告。

专家表示,通过关键词让用户找到合适、必要的内容,尽可能地将权威可信的内容推荐到前排,对于不可核实、风险性高、涉嫌违法的信息不予推荐和显示,这是一个搜索引擎应该做到的本分。就算商业公司有营利需求,需要发布广告,也应该显著标明“广告”“推广”等字样,避免误导用户,造成不良后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