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练琴,有时需要“感性”大于“理性”

 宛洛练琴思维 2022-08-02 发布于江苏

我们学琴者,特别是具备一定演奏水平的,在练琴的过程中,都是比较善于思考的人。

因为思考的好处真的是太多了。爱思考与不爱思考的两位学琴者,最后的学习成果一定会相差甚远。

所以我们要带着“理性”看待问题和解决问题,“理性”能够使我们更冷静。

但有些情况下,则需要我们的“感性”大于“理性”。

所谓“感性”,就是人的直观感受,就是接触到一件事物后的“第一反应”。

那么,什么情况下,需要我们的“感性”大于“理性”呢?我目前想到了以下两点:

一、需要对肢体进行细微感受时

当我们在练琴中,需要对自己的肢体作出细致入微的感受时,此时就需要“感性”占据主导地位了。

因为“理性”的言语表达,严谨的思维与逻辑,此刻都不如直观的身体感受准确。

比如说,我们要用“自然弯曲”的手指进行演奏。那么什么是“自然弯曲”,程度怎样?应该怎么控制才能达到效果?

此时,使用语言会感到苍白无力,不如直观感受来得彻底。学生这时可以跟随老师的动作,去模仿,去感受,去自我发现。

依靠触觉,视觉,身体的感觉等要素,学生通过自己的直观感受,就能体会到“自然弯曲”的一系列要领,无需多费口舌。

二、需要对作品进行抽象理解时

我之前在《练琴,“感情”是自然流露的》这篇文章中写过,随着自己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学琴年限的增加,对作品的理解也会越来越深刻,对作品“感情”的把控,也会自然地流露出来。

所以,当我们在演奏一首作品时,如果很自然地出现了“画面感”,这时的我们,其实是在“感性”地表达。

这种表达,没有利用“理性”的思考,没有刻意感,也没有逻辑与思维的“参与”。

完全是一种发自内心的,按耐不住自身表达欲望的感觉,恰到好处,油然而生,自然流露,声情并茂。

练琴这件事,是技术,更是艺术。

既然是艺术,就有“理性”所理解不了的部分,只能通过“感性”,通过直觉去找寻答案。

END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