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严峻: 我国超重/肥胖率不断攀升 我国超重/肥胖率不断攀升,各年龄段人群超重/肥胖率令人担忧!全国营养调查(CNNSs)和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CNSSCH)结果显示,按照我国标准——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切点值分别为24 kg/m2和28 kg/m2,儿童和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的BMI百分位切点值分别为85%和95%,各年龄段人群超重、肥胖率持续升高(图1)。值得关注的是,我国人群腰围和中心性肥胖率持续升高,特别是体重正常的中心性肥胖率也在显著升高。而多项针对体重正常的中心性肥胖人群的研究表明,这类患者发生脑卒中和早死的额外风险较高[1,2]。这提示,腰围应同BMI一样,作为监测代谢疾病危险因素的常规指标。 2021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显示,我国儿童肥胖人数全球第一,成人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WHO标准);肥胖人数已经居世界首位(我国标准)[3]。更严峻的是,研究者们预测2030年我国成人(≥18岁)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将达到65.3%(中国标准),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将达到31.8%(中国标准),学龄前儿童(≤6岁)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将达15.6% (WHO标准)。由此,保守估计2030年我国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610亿美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图2)[4]。 健康生活: 减重的生活方式干预策略 尽管生活方式干预在肥胖管理中的作用在中国正被越来越多地研究,但在中国还需要确凿的证据表明其长期有效性。一项纳入184例基线平均BMI为27.4 kg/m2的女性受试者、为期6个月随机研究表明,基于DPP研究的团体生活方式干预较一般生活方式宣教减重效果更显著(1.7 kg vs. 0.8 kg,P<0.05),减重5%的达标率更高(31.6% vs. 16.2%,P<0.05),然而,随访至12个月时,两组体重变化和其他指标的差异并不显著[5]。其他研究也表明,短期(3~6个月)生活方式干预可显著降低体重、腰围、体脂率、BMI等[6~8]。 饮食干预:是体重管理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尽管多种不同的饮食推荐都可能成功减重,但能量摄入低于消耗(能量代谢负平衡)是其共同特点。《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20年版)》中的唯一A级推荐为:限制能量饮食(每日热量摄入平均降低30%~50%或降低500千卡,或者每日热量摄入限制在1000~1500千卡)具有减轻体重、降低脂肪含量的作用。然而,有关我国人群减重饮食干预措施的有力证据并不多见,饮食干预难以标准化,临床医师欠缺营养学相关的专业知识。 科学用药: 减重的药物选择 《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专家共识及团体标准(2018)》推荐,如果生活方式干预在起始3~6个月内未达到至少5%的体重下降,肥胖、超重合并并发症的个体可以使用药物治疗。美国和欧洲使用药物减重颇为普遍,然而我国肥胖药物治疗较为保守。目前,只有奥利司他被批准用于肥胖症治疗。 代谢手术: 减重的“终极武器” 减重手术:对于重度肥胖患者,减重手术是唯一能实现短期和长期持续减重,改善并发症,降低死亡率以及提高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中国肥胖及2型糖尿病外科治疗指南(2019)》推荐:BMI≥37.5 kg/m2时建议积极手术;32.5≤BMI<37.5 kg/m2时推荐手术治疗;27.5≤BMI<32.5 kg/m2,经生活方式干预和药物治疗体重难以控制,且至少伴有两项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肥胖相关并发症时,也推荐手术治疗。对于中心性肥胖的患者(男性腰围≥90 cm或女性≥85 cm),在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组(MDT)评估的基础上,也可以考虑手术。 在全球范围内,腹腔镜可调节胃束带术(LAGB)、Roux-en-Y胃旁路术(RYGB)、袖状胃切除术(SG)和胆胰转流合并或不合并十二指肠转位术具有确定的疗效。然而,我国减重手术应用与推广依然存在诸多障碍——并发症风险、体重反弹、心理抵触以及高额费用。 2016年,我国实施了“健康中国”战略,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从以疾病为中心转变为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这为建立肥胖防控政策体系提供了历史机遇。实际上,肥胖是一个复杂系统问题,我国肥胖问题是由多层次、多方面的政策、环境、经济、社会和行为因素共同驱动的。尽管全球肥胖流行的驱动因素还存在争议,但普遍认为,肥胖防控应针对肥胖问题的所有层面,系统学方法可以有效促进肥胖预防(图3)。 图3. 指导肥胖政策及建议的系统措施框架模型 肥胖防控的国家政策:应建立全面的肥胖防控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肥胖防控的财政政策,完善肥胖防控卫生服务体系。应加强政府责任,强化跨机构合作,采取综合措施,开展肥胖防控,减少肥胖率分布的不均衡性。 促进儿童健康体重的干预方法:妇幼保健院、家庭、儿童保育中心、学校、社区和医院多方面共同努力,帮助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和保持健康的体重。 改善致胖环境:改善食品环境,如制定从食品生产到销售、食品标签和营养教育的相关政策;建立和完善食品储存、监管法规等。建立健康的建筑环境,如通过步行道、自行车道和公共运动场所和设施的建设促进体育活动等。建立支持性的社会信息环境,如提高公众对肥胖健康风险的认知等。 促进建立健康体重的行为选择:家庭层面,如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服务、妇幼保健医院提供妇女其子女的体重管理教育等。学校层面,如健康、营养和体育活动的相关教育纳入课程中,校园禁止出售零食和含糖饮料,确保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体力活动等。社区层面,如建立配备健康教育和自助服务设施的社区中心等。工作场所层面,鼓励向员工提供定期体检、健康咨询、营养食堂、健身设施等。 结语 肥胖的治疗依然长路漫漫,对普通大众而言,“管住嘴、迈开腿”依然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对肥胖者而言,及时就医科学减重才可能事半功倍。囤健康、不囤脂肪,期待每个人都拥有健康体重!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