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事惊慌。

 宝妞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图片图片

何事惊慌。

初见这四个字,内心霎时的震撼之后,仿佛一切都安定了。

那是在一间仿古建筑的厅堂。高大斑驳的木构屋架上,在半明半暗处,借着幽幽浮动的光线,可以望见一块安静的匾额,上面平稳地写着这四个字:何事惊慌。

我像一个心浮气躁的小子,匆忙来报,冒失地闯入了这个地方。恰逢一位身份高贵的老者,正端坐于此,虽闻惊动声响,却依然做着手中的事情,气定神闲,缓缓抬起眼眉,用略带讥讽和责怪的语气,慢悠悠地叱了一句:

何事惊慌?

本来慌慌张张的我,立刻安静下来,不敢造次。

图片

何事惊慌。

平时见惯了“厚德载物”,“海纳百川”之类的牌匾,在我心中几乎没激起过半点涟漪。唯有“何事惊慌”,那种瞬间直击内心的力量,令我注视它良久,感到心潮几欲起伏翻涌,却终究归于平静。

平静的力量,竟是如此强大。

今天的世界,让我们越来越觉得凶险,陷在患得患失的漩涡里。太多的紧张使我们闻风而动,太多的催逼让我们失去了耐心。有时候,一句消息足以令我们火急火燎,遑论含蓄的精神、隐秀的情操,连基本的镇定都无法做到。我们每天遍知天下事,自己却越来越没有主心骨……

或许,越是危急的局面,越需要平静的能力。突变来时,不妨先问一句:何事惊慌?

图片

图片

何事惊慌?

前不久,有多家媒体刊发评论,批评有些地方滥用“战时状态”的表述,增加人们的恐慌,影响正常生产生活,也不利于防疫大局。

有时候,并非是外界的事情拖累了我们的心,而是我们的心妨碍了我们做事。

人生多艰,有人意乱心忙,有人惊恐万状。而真正掌握主动的人,不妨问一句:何事惊慌?

图片

“何事惊慌”的一个高明之处,在于它把“惊慌”摆在明面上说给你。

大多数时候,人们喜欢把“好词儿”送给自己:宁静致远,明德惟馨,天道酬勤……哪怕是“难得糊涂”,也是把“糊涂”当成一种安详的智慧来说的。

然而,“何事惊慌”的智慧是思危的,它明晃晃地把“惊慌”这个“坏词儿”亮出来。它不回避问题,不粉饰太平,不否认惊慌的存在,也不弄虚作假,而是要直面人的恐惧。

正因为这种直白,反而让人感受到内心的强大。任惊涛骇浪、风起云涌,我自岿然不动。

图片

惊慌,所为何事?

病毒的一个可怕之处,在于未知。人生会面临许多未知,与之搏斗的办法,无外乎是在乱麻之中抽丝剥茧,找出个中原因,兵来将挡,水来土掩。

从全民抗疫至今,已经有一年时间,这是奋力抗击的一年,也是积累经验的一年。我们的努力取得了成效,管控也有条有序地进入常态化,全赖我们对那些令我们惊慌的事情有了全面的认识和判断。

越是此时,我们越应有底气问自己:“何事惊慌”?一面是淡定,一面是关切:尽管我并不觉得有任何事情值得惊慌,但我也想了解你的惊慌所为何事——用军事家的话说就是: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

图片

图片

无论遇到什么情况,惊慌都是会误事的。因为人在惊慌之时,很难真正思考问题。

古人说,“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焦虑、浮躁的人,做事注定难以长远。

反之,“每临大事有静气,不信今时无古贤。”遇到重大事件时,愈是大气的人,愈是能沉着冷静,举重若轻,从容应付。

《大学》首章有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为我们理出了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止—定—静—安—虑—得。

非常时期,这种智慧更值得我们仔细体悟:知道目的所在,坚定方向,才能平静自若,安稳心态,然后做出周详的思虑,最终去完成目标。

图片

遇事不惊慌之人,从内而外都有一种“静”的气度。

无论老子,还是孔子,在个人修为上,都先提倡“守静”。静,也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修行和积累的结果。

想来,过去一年,这一度令人惊慌的局面,反倒为我们带来了一场“静”的修行。

人安静下来时,才能不焦躁、不恐慌,在纷繁复杂的事情中,仔细观察,审时度势,深入思考,最后找出办法,或是领悟事理。如明代思想家吕坤所说:“天地间真滋味,惟静者能尝得出;天地间真机括,惟静者能看得透;天地间真情景,惟静者能题得破。”

当我们静下来,拂去喧嚣的烟尘,内心的本真、世界的答案,也开始慢慢向我们显现出来。

图片

因为静,所以慢。优雅的人,常常都是慢半拍的。“何事惊慌”也提醒我们:急事要慢处理。

常见年长稳重的人,踱着慢悠悠的方步,四平八稳;而走路慌忙、步伐轻浮之人,则容易给人一种不可靠的印象。求慢,不是在速率上拖延时间,而是用平稳的方式,踏踏实实地前进。

处事不惊慌,是要让自己走得更稳,给自己足够的空间,把目光放得长远。

如果要把“静”和“慢”结合起来,或许就是“从容”吧——这不仅是一种做事方法,更是一种为人的风范。

图片

图片

从容不迫之人,常常善于掩饰情感。得之不喜,失之亦不忧。面对危险,能够处变不惊;听闻喜讯,也不会高兴得失态。

然而有些人,心里是藏不住事的。哪怕李白,一收到皇上诏书,也要大声嚷嚷:“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还是戴建业老师评价得到位:“一看他这个德性,就当不了官。”

人生不是一次捷报就能决定的。有些战役,仍然艰难,注定漫长。成大事者,有一种任波澜起伏而宠辱不惊的淡定。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很多年之后,我们自己也会敬佩这份有胆有谋的大家器量。

图片

杨绛先生在百岁生日时说:“我心静如水,我该平和地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准备回家。”

设身处地去想,一个社会的成长,也像一个人的成长,初临人生波折时,我并不相信真的有人可以做到心静如水;然而在历经种种风浪之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让自己渐渐多一些修为,不乱于心,不困于境,也带给世界多一些平和的力量?

心静如水,不惊不慌。因为了解自己,因为不畏将来,所以进退自在。

图片

我们应对着艰难的环境,一路走来,理当有更多坦然的智慧。从容不迫、不形于色,并非虚伪,也不是矫情。因为我们知道,世事纷扰时,我们最大的力量感,来自于内心的沉着冷静;最可靠的依赖,不过就是迎接每一天,过好每一天

既然如此,何事惊慌?

编辑 | 喀艾路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