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解惑丨从名字开始,搞清菠萝凤梨菠萝蜜

 宝妞 2022-08-02 发布于河南


编辑说

夏日消暑,菠萝是许多人的心头好。然而,看到水果摊上的凤梨”和“菠萝”两种名称标签时,我们总会生出疑问:凤梨”和“菠萝”到底是不是一回事?这两个名称又有怎样的来源?今天,我们一起来看——

图片

菠萝的起源

在许多词典上,“凤梨”的解释为:菠萝。那么,凤梨和菠萝到底是不是一回事呢?

菠萝原产于美洲亚马孙河流域,即今天的巴西、巴拉圭一带,是当地久负盛名的热带水果。后来,它被加勒比海居民带回中南美洲西印度群岛种植,称其为“ananas”(拉丁名)意思是“绝佳的水果”。

十五世纪,哥伦布第二次航海到加勒比海的西印度群岛,第一次尝到了这种香甜的美味。他形容说:“(这种水果)外形看起来令人反感,像坚硬的松果;果肉却又类似苹果。”之后,他把菠萝带回了欧洲。

图片

一个世纪以后,菠萝被西班牙人通过殖民活动带到了亚洲,后从菲律宾、印度与中南半岛进入广东。当地人大量种植,并为其取了一个颇有禅意的名字,叫作“波蜜”,这与当时在两广地区广泛种植的热带水果波罗蜜之名极为接近,经常让人“傻傻分不清”。

图片
波罗密(蜜)与波蜜(菠萝)

汉语中波罗密(蜜)一词在佛教经典中被大量使用,而波罗蜜是原产于印度的热带水果,在印度被人尊为“佛果”。波罗蜜大约在隋唐时期与佛教一起传入中国,其名最初是梵文直译,叫频那挲。唐代段成式在《酉阳杂俎》里将其称为“阿萨”。它又被称为木菠萝、树菠萝、天波罗等,后来才翻译为“波罗蜜”。南宋范成大《桂海虞衡志》记载说:“波罗蜜大如冬瓜,削其皮食之,味极甘。

明朝诗人王佐《波罗蜜》一诗说:“硕果何年海外传,香分龙脑落琼筵。中原不识此滋味,空看唐人异木篇。”说的都是这个头硕大、像冬瓜样子、高低不等地挂在树上的水果。

图片
那时的波罗蜜常见于岭南地区,草本的波蜜(菠萝)和木本的波罗蜜名字让人混淆,但这两种热带水果本身差别很大。
清代乾隆年间,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中说:“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这里说的是“菠萝”而不是“波罗蜜”。为了区别二者,作者在“波罗”前加上“山”字,表示它不是树上的波罗蜜。
图片
菠萝的得名
“菠萝”一词的正名也颇多周折。其最初出现在清代嘉庆年间,高敬亭《正音撮要》给“波罗”一词加上草字头,成为“菠萝”,表示它是草本植物的果实。
但民国年间出版的《辞源正续编(合订本)》《辞海(修订本)》只有“波罗”条;如今现代汉语规范后,词典才统一将其称为“菠萝”。
图片
图片
凤梨的得名
“凤梨”一词则来自闽南语。凤梨(菠萝)在清代康乾时期从东南亚引进至台湾地区栽培。因其顶端长有一簇新叶,酷似凤尾,于是,当地文人便依照“有凤来仪”这句吉语,将其命名为“凤来”。而“来”又与闽南语的“梨”同音,二者又都是水果,因此,“凤来”最终成了“凤梨”
此外,由于闽南语中“凤梨”与“旺来”同音,凤梨也就成了台湾地区及闽南地区的吉祥水果,是人们寄托未来希望的吉祥物,送凤梨之风在当地十分流行。
综上所述,“菠萝”“凤梨”所指是同一种热带水果。这两个名称的来源不同,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也有区别。
图片
(改编自《语言文字报》2022年7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