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女性患病率高于男性,老年人较多|诸病源候论|皮肤瘙痒症|病机

 憩苑 2022-08-03 发布于内蒙古

  导语:皮肤瘙痒症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主要的症状是瘙痒,并且不伴有原发性皮肤损害,但是随着病程的增长和病情的不断加重,将可能出现继发性皮肤损害,如抓痕、血痂、皮肤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等症状。本病随着患病人群年龄的增长,尤其是老年人,女性的患病率高于男性。

  

  一、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和日常生活

  1、概述

  本病有明显的瘙痒症状,发作时搔抓出血或感到疼痛痒才能止,故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身心健康。目前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常见的理论是本病与某些组织细胞分泌的瘙痒介质有关,如组胺、阿片样物质、白细胞介素、肽酶和5-羟色胺等,还与皮肤干燥、皮肤屏障功能衰退、皮肤腺体分泌减少、皮肤形态改变等因素有关。

  其发病原因也是复杂多样,一些全身性系统性疾病可以诱发本病,比如尿毒症、糖尿病、甲状腺功能异常、干燥综合症等;除此之外,外界环境、生活习惯与情绪刺激也是本病的发病原因之一,如气温季节的冷热变化、空气湿度的改变、经常使用碱性较强的洗漱用品、长时间穿着化纤维纺织的衣物、食用辛辣刺激之物和情绪焦虑抑郁等。

  有研究表明老年人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青年人,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日趋加重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此病。西医对于本病多采用抗组胺药、沙利度胺、钙剂、抗惊厥药、维生素C、镇静安眠药、三环类或四环类抗抑郁药、糖皮质激素等药物治疗,以及物理治疗,如光疗、熏蒸、淀粉浴、矿泉浴等,虽短期内见效较快,但停药后易复发,并且部分药物反复使用还容易产生一些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

  

  2、中医认识

  本病属于中医风瘙痒的范畴,中医书籍的记载中,皮肤瘙痒症的名称有很多种,比如“血风疮”、“痒风”、“风骚痒”、“谷道痒”、“阴痒”等病名,“风瘙痒”首见于《诸病源候论》,书中简要的阐明了本病的病因病机,认为本病是由于体虚受风所致。

  《外科证治全书》中,对本病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术,提出了肝脉血虚,燥热生风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并记载了内服养血定风汤和外用地肤子、苍耳叶、浮萍煎汤暖浴的治疗方案。这说明本病在古代即为常见病,且受到了古代医家和患者的重视。

  二、中医对皮肤瘙痒症的发病机制有独特见解,睡眠状态失常可引发疾病

  1、病因病机

  对于皮肤瘙痒症病因病机的描述最早见于《灵枢经》,书中写到“虚邪之中人也,搏于皮肤之间,腠理开……气往来行,则为痒”;在《黄帝内经》中还有“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痛为实,痒为虚”的记载;《诸病源候论》中记载“风瘙痒,此由游风在于皮肤,……是体虚受风,风入腠理与血气相搏,邪气微不能冲击为痛,故但瘙痒也”。

  《外科大成》中又云“风盛则痒”;《外科征治全书》中对于本病有了比较详细的记载,并提出了治疗方案,书中认为本病是由于肝脉血虚,燥热生风引起的,所以不能乱用祛风之药,并提出了以内服养血定风汤,外用地肤子,苍耳叶,浮萍煎汤暖浴的治疗方案。

  

  这些记载表明本病的发生既与内因有关,又与外因相关,内因多与气血有关,外因多与风邪有关。经过不断的探索与总结,目前认为共有禀赋不耐、六淫外袭、饮食不洁、情志内伤、肝肾阴虚、瘀血阻滞、湿热内盛等七种病因病机。

  在诸多病因病机中,青壮年人与老年人的病机侧重点有所不同,青壮年人大多气血充沛,当血热内蕴并受到外邪侵袭之时,容易造成血热生风外泛于肌肤,从而发生瘙痒;而老年人大多气血虚亏,故能血虚生风致痒,或当感受风邪时,易造成营卫不畅,这些都可致肌肤不得濡煦而发生瘙痒。

  在本病中,情志变化对本病影响也较大,情志不畅,肝气不舒,则导致脏腑气机阻滞,气滞则血瘀,血瘀则气血不能畅达肌肤,而使肌肤失于濡养,故生瘙痒;或因五志过极化火,火热易动血动风,外淫于肌肤而致瘙痒。

  总之本病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风能致痒,但也有内风与外风的区别,外风多由六淫之邪外袭、饮食不节、多食辛辣之物、接触洗涤用品引起;内风则多由血虚、血热、血瘀、阴虚等多种原因引起。

  2、治疗理念

  古书中亦无失眠这一病名,《内经》中称“目不瞑”“不得眠”;《难经》始称“不寐”;《中藏经》称“无眠”。现在的中医学中有的称之为不寐,有的称之为失眠,与现代医学相同。失眠可表现为入睡困难,睡后易醒,醒后不易再次入睡,严重者可整夜不寐。

  《诸病源候论》:“夫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阴主夜,夜主卧,谓阳气尽,阴气盛,则目暝矣。”阴阳平衡才能使睡卧得宁,只有阴阳根据自然规律而相应变化,才能使人体处于睡眠与觉醒正常交替进行的良好状态。

  

  卫气属阳,夜里卫气攘于外而不安于内,留于阳而不入于阴,使得夜里阳盛,精神异常兴奋,阴阳失调,导致睡眠状态失常,从而引发失眠。因年岁渐高,精亏血少,肌肉失于濡养,营卫化生不足,营卫运行不畅,遂致营卫失和而发为不寐。《能寐吟》中云:“大惊不寐,大忧不寐……大喜不寐。”可见情志过极也是失眠发生的诱因。

  三、深入了解皮肤瘙痒症的治疗方法,患者还需对症治疗,早日恢复健康

  1、内治法

  中医内治法中,治疗本病的常用方剂有止痒熄风汤、活血祛风汤、养血润肤饮、养血润燥汤、乌蛇驱风汤、消风散、全虫方、除湿止痒汤、止痒水安汤等,中成药常见的有乌蛇止痒丸、首乌片、当归膏、润肤丸、湿毒清和肤痒颗粒等药。

  本病是由风邪、湿邪、热邪、虫淫、血虚所致,治疗方法有除湿泻火祛风止痒法、养血益气润肤止痒法、调和肝肾安神止痒法和祛风利湿润肤止痒法;病程短,邪在表者,可用荆防方,瘙痒剧烈,长期不愈者,可用全虫方,血虚、血燥致痒者常用养血润肤饮,对于脾湿运化或感受湿邪致痒的多用除湿胃苓汤。

  本病最常见的病因是风邪、湿邪、热邪,而风邪又贯穿本病始末,风盛则燥,风动则痒。在临床诊疗中将本病分为五种类型,血热生风型用止痒熄风汤,血虚风燥型用当归饮子和养血润肤饮加减,风盛作痒型用乌蛇驱风汤,风湿克肤型用祛风胜湿汤,瘀血阻滞型活血祛风汤。引起瘙痒的原因有六种,既风痒、湿痒、热痒、燥痒、虚痒、瘀痒。

  

  故在临床诊疗中,认为风痒有内风与外风之别,外风当散、内风当熄;认为湿痒有内湿与外湿之别,外湿治疗时多用宣散之品,内湿治疗时,轻者化之,重者则加淡渗利湿之品以祛湿邪;认为热痒分内热致痒和外热致痒,又有虚热、实热之别,以及气分热和血分热的区别,此种类型在治疗时一般用咸寒之品,再佐以甘苦。

  认为瘀痒应以活血化瘀,通经行气止痒为治疗原则;对于以虚致痒的患者,应区分清楚血虚、气虚、阳虚、阴虚、肝肾阴虚、卫虚不固等不同情况,随证遣方;因燥致痒又分实燥与虚燥,实燥多是由于血热风燥,虚燥多是由于血虚风燥和阴虚风燥,治疗前者应凉血润燥祛风,治疗后者应养血滋阴润燥祛风。

  2、外治法

  在治疗女性外阴瘙痒时,常用复方狼毒合剂坐浴外洗的方法,即将中药用300毫升的水煮沸后,弃渣留汁,以坐浴的方式外洗患处,每日两次,直至用到症状完全消失后十天,疗程方可结束。用去痒散兑热水外洗治疗本病,其认为此方法可以使药力透入皮肤,通达肌肤腠理,使气血运行流畅,经脉疏通。

  

  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皮肤发生瘙痒大多数与血热、血燥兼风邪、湿邪有关,因为严重的肾病限制和影响了内服汤药的使用,故运用中药外洗的方法治疗此类患者,常用配伍草药有:黄柏、苦参、地肤子、白鲜皮等中药,方法为将上述中草药煎汤,弃渣留汁,将药汁冷却至40℃后,日两次外洗。

  在治疗皮肤瘙痒症时,经常外用自拟舒肤止痒酊,具体用法为每日三次外擦患处,连续外用两周。选择使用五叶洗剂(鲜桑叶、胡桃叶、椿树叶、花椒叶、曼陀罗叶),用时将上述药物捣烂成泥,以文火煎煮,煎好之后取汁留用,具体方法为用纱布裹住药渣,先湿敷患处数分钟,再以煎好的药汁外洗,一天两次,一周内则可见效。

  结语:本病的外治法中,中药外治是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外洗、中药外敷、中药外搽等。中药外洗是指将中草药煎煮成汤,弃渣留汁泡洗患处;中药外敷与中药外搽法中,最常用的药物有苦参酒、三石水、九华粉洗剂、黄芩膏、黄柏霜、三黄洗剂等。患者还需科学治疗疾病,对症用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