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日记79:选择了,就要爱

 陈之秀 2022-08-03 发布于北京
 2020425日 星期六 晴

今儿,虽是周末,但还是不到七点钟便起床了。吃完早饭,开始校对这期杂志的稿件。

校对的目的是保证期刊质量的重要一环,是对编辑工作的继续和补充。因此,校对时,必须认真细致、严谨周密,做到一丝不苟。

我校对稿件时,比较慢。我深信,慢工出细活。毕竟,在校对时,强调一个“细”字,细心、细致,不略过一个字。校对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学习。《现代校对学概论》一书中就谈到,校对是文字性、学识性的创造性劳动。

当然,我也不是机器,更不是完人。因此,尽管我自认为很努力了,有时仍然难免出现个别差错。比如,错别字没校对到。但只要不是犯政治性、常识性差错,我觉得都是可以原谅的。毕竟,国家的相关规定中也准许有万分之一的差错率。规定虽然有,还是尽量做到没有更好!

一天的时间校对下来,说不累是假的。毕竟,校对过程中,手、脑、眼睛并用,且属于注意力高度集中。除非一目十行的校对,才会不累人,但那已经脱离了校对本身,是快速阅读了。

我这样的工作环境,你说我这是加班也好,不是加班也罢,工作流程到了这里,必须用心做好。

有人曾说我,工作很安逸,有时可以在家就能做完了,不过是看看稿子,或者联系人,采写稿件。这真是“不经沧桑苦,谁知其中味”。

他人哪知,联系采访人哪里那么容易?又不是大街上随便拉一个人就可以采访的。看稿子哪里那么轻松,所谓的看稿子是校对稿子,这样看稿子又不是阅读小说,或者“轻阅读”那种,而是要带着挑错的一个思路,把所看到的问题修改过来。而采写人物专访的稿件,首先是采访前的前期准备、采访中的问题设计、采访后的稿件采写,顾名思义,就是采完便要写。采写并不意味着采访完就能即刻上手去写,而需要在写作之前,脑子里有基本框架、写作思路。换句话说,也需要灵感。因此,环环相扣,没有一步是轻松容易的。

最有成就感的,估计就是一篇篇稿子的完成,一期期刊物的顺利出刊。它就像自己不停孕育的新生命。那一刻,你会发现,一路的辛苦也好,劳累也罢,便荡然无存。留下的便是,继续朝前,推着自己生活的步伐向前进。

说内心话,称职的编辑、记者其实就是个杂家,什么好像都要懂一点,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但编辑、记者的收入也并不太高,因此,很多媒体人都在转型。关于收入和转型等话题,曾有媒体记者采访我,问我为什么还坚守在媒体?媒体的待遇也不高,如何能够维持体面的生活?

当时,我回答说:“转型不一定是灭亡,也可能是新生。而且媒体并非没有市场,实际只是纸质媒体有所减少,但网络媒体反而增多了。有的媒体人转型,不是真正的脱离媒体,而是从传统媒体转到自媒体。我一直喜欢媒体工作,也从事媒体工作多年,对于新闻报道轻车熟路,在主业之余还可以搞创作,玩玩自己的自媒体。所以,媒体从业可能是我终身的选择。这也是我坚守的主要原因。至于提到体面的生活,就看要怎样的一种体面方式。每个人的欲望不同,需求也不同。比如,我自己不追求奢侈品,喜欢简单的生活,闲暇时,手捧一本书,品味一杯茶,我认为就是幸福的。追求物质欲望是无止境的,而体面的生活也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东西。我虽然工资不高,因为'写手’出身,也出版过四部长篇小说,作品的影响力不断增加,也有不少人找我约稿等,这也是收入之一。另一方面,我擅于投资,也能获得一定的财富。”

总之,既然选择了这个行业,就要爱它!有情感地投入到工作中,才会体会到工作带来的幸福,哪怕休息日成了工作日。做媒体可以经常接触到最新的事、最高端的人。我因为做媒体,采访了各行各业的人,在他们身上也学到了很多,这也是人生的一种收获吧。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