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往事杂忆# 家和万事兴

 你的暴君 2022-08-03 发布于贵州

       记得上小学时有篇课文,说的是从前有几兄弟经常吵架。有一天父亲把他们叫到跟前,拿出一只筷子,问他们谁能折断,几兄弟不费劲就把这根筷子折断了。父亲又拿出一把筷子让他们再试,结果没人能折断这把筷子。《周易 系辞上》:“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 其意相同。

Image

       计划经济年代,物资匮乏,人们普遍贫困,绝大多数家庭除了最基本的吃穿用品,身无长物。所以当年家庭关系也相对简单,农村里兄弟分家或许可能引发不愉快,城里人长大结婚了单位分房子就搬出去单过,没房子就挤在家里,兄弟姊妹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单纯,很少因为房产存款之类的经济纠纷闹矛盾,无恒产自然不会撕破脸皮闹到法院。

       改开以后,物资丰富了,生活改善了,房子私有了。和过去相比,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因为房产、存款之类的财产纠纷变得复杂了,有的甚至亲人反目,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我的亲戚朋友中这类情况也并不鲜见。

Image

       不过也有例外。我的大姨父去世已有14年,大姨娘去世也已11年。一般人家父母走了,家庭也就散了,兄弟姊妹逢年过节能聚一起吃顿饭也就不错了。但大姨娘家6个兄弟姊妹以及连襟和妯娌每周周末都会在大姨娘家(现在由单身的大姐居住)相聚,除了去年夏天扬州因为疫情封控受到影响,其他时间从未间断。逢年过节或遇诸如婚庆、大生日和下一代留学、读大学等大事,六个大家庭三代几十口人聚在一起,更是其乐融融热闹非凡。可以说,现在能做到这样的家庭不多了。

个中原因,总结起来有几个关键因素。

       一是大姨娘大姨父生前待人接物和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大姨父是民国时期接受教育的传统知识分子,作风严谨,循规蹈矩,做事条理分明,对子女要求严格,同时不怒自威。大姨娘出身大户人家,虽然在旧社会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影响,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正规学校教育,但知书达礼,待人温和宽厚,这些都对孩子们的人格养成和为人处世处理相互间的关系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Image

       二是大姨娘大姨父去世后,第二代有一个“核心”和“领军人物”。这个人有一定的社会地位或者经济条件较好,在家族成员中有较高威望,同时在必要时,愿意牺牲自己的利益,从而能够在家族成员中发挥协调关系、凝聚感情的引导和带头作用。大姨父和大姨娘先后去世后,姊妹几个中能够起到核心带头作用的那一位对条件最困难的兄弟首先提供了经济支持,并对遗产的处理提出了向兄弟姊妹中的困难户倾斜的中肯意见,从而避免了一场与财产有关的纷争。

       三是大家能够相互理解、谦让,处理矛盾有底线。我小时候曾经在大姨娘家住过一学期,当时她家的经济条件极为困难,每天早晚只有稀饭咸菜,但兄弟姊妹们相处和谐,从未看到他们吵过架。长大后因为性格和经济条件不同,相互间难免会有亲疏和磕磕碰碰,但他们都有基本底线,而且发生矛盾后能够及时协调、化解,把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避免了矛盾的扩大和升级。

Image

       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大家庭集体的力量相对于单打独斗,优势自然是明显的。第二代唯一的兄弟因为先天生理缺陷,受教育和就业都受到不利的影响,在家庭成员中收入最低,负担最重,经济条件最差,多年来其他几个姊妹都在不同程度上尽力提供经济支持,帮助他的孩子就业,并且在遗产继承方面向他倾斜;虽然因为历史的原因,第二代的学业受到影响,但第三代第四代却纷纷考上国内外名校,并在国内外职场发展顺利。

       个体自身的努力当然至关重要,但是和兄弟姊妹失和的家庭相比,家庭的影响,尤其是爱心的传递与相互间的帮助肯定会对家庭个体成员产生正面的影响和作用。它体现在不仅在需要时大家庭成员可以相互帮助和支持,而且在和睦的家庭环境中成长从而形成的温良谦和不与人争名争利的性格及表现也在不同程度上为自己免去了许多潜在的对手与敌人。

Image

       大姨娘家的兄弟姊妹之间不仅和谐相处,而且对我父母也多有照顾。父母晚年定居扬州,每到周六周日,大姨娘家的姊妹和连襟就到父母这儿陪二位老人打麻将。后来照顾到父亲体力下降,改为每周六下午,直到去年父亲因为阿尔茨海默病晚期无法打麻将为止,时间长达十年之久。二位老人有事,只要他们知道也都会尽力帮助。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为我们三个不在父母身边的子女免去了后顾之忧。

注:图片与文字无关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