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论

 渐华 2022-08-04 发布于山东

“道”论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传统经典中有很多关于道的论述。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道不可须臾离。

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执中近乎道。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下有道,以身殉道。天下无道,以道殉身。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在矢溺。

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贵矣。

目击而道存。

不直则道不现。

对以上诸多对道的论述进行归纳,道的概念大致涵盖道理、法则、制度、规律、方法、理念、道德等内涵。既有形而上的部份,又有形而下的部份。

在《易经》中对道的描述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这里道指的是事物运动的法则。它有三个含义:阴阳一体,阴阳相生,阴阳互化。

在《道德经》中,对“德”是作了明确的定义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对“道”则很勉强地在第二十五章作了一个解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里,“道”是“先天地生”的,它的特点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它是本来就存在着的,它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着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物,于是“字之曰道”。在这里,道可以理解为宇宙间的规律。

在《论语》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是“忠恕而已”。“忠”是尽心对人,“恕”是推己及人。在这里道可以理解为伦理道德。

《道德经》试图把道描述为一个包罗万象永久普适的概念,这样的道无法给出定义,所以才说“道可道,非常道”。事实上,宇宙间并不存在永久不变、普遍适用的法则或规律。这样的道就象长生不老术、永动机和圣杯一样并不存在。

真正存在着的只是有限的、局部适用且有保质期的道。这样的道就可以明确地给出定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