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论 “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范畴。传统经典中有很多关于道的论述。 道不远人。远人非道。 道不可须臾离。 天道夷且简,人道险而难。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 天之道,损有余以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执中近乎道。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功遂身退,天之道。 道之为物,唯恍唯惚。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大道甚夷,而民好径。 天道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天之道,利而不害。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一阴一阳之谓道。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诚者,天之道,诚之者,人之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 天下有道,以身殉道。天下无道,以道殉身。 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道在矢溺。 君子之道费而隐。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道为知者传。苟非其人,道不贵矣。 目击而道存。 不直则道不现。 对以上诸多对道的论述进行归纳,道的概念大致涵盖道理、法则、制度、规律、方法、理念、道德等内涵。既有形而上的部份,又有形而下的部份。 在《易经》中对道的描述是“一阴一阳之谓道”。在这里道指的是事物运动的法则。它有三个含义:阴阳一体,阴阳相生,阴阳互化。 在《道德经》中,对“德”是作了明确的定义的: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对“道”则很勉强地在第二十五章作了一个解释: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在这里,“道”是“先天地生”的,它的特点是“独立不改,周行不殆”,它是本来就存在着的,它是自然而然地运行着的,不依赖于任何外物,于是“字之曰道”。在这里,道可以理解为宇宙间的规律。 在《论语》中,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 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夫子之道是“忠恕而已”。“忠”是尽心对人,“恕”是推己及人。在这里道可以理解为伦理道德。 《道德经》试图把道描述为一个包罗万象永久普适的概念,这样的道无法给出定义,所以才说“道可道,非常道”。事实上,宇宙间并不存在永久不变、普遍适用的法则或规律。这样的道就象长生不老术、永动机和圣杯一样并不存在。 真正存在着的只是有限的、局部适用且有保质期的道。这样的道就可以明确地给出定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