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教师素养提升(10):教师如何进行课例研究?

 leeechen64 2022-08-04 发布于重庆

    一、课例与课例研究的概念与区别

      课例是一个真实教学的案例或者说某堂课教学的具体例子,是对课堂教学中含有问题或关键事件的教学过程的叙述和诠释。课例不仅仅是课堂教学的实录(叙述),还要说明这样教学的理由和认识(诠释),即“讲述教学背后的故事”。

      课例研究实际上就是“研究一节课(或一节课的某一片段)”的过程,即让教师围绕一个主题,有目的、有方法、按一定规范研究一类课的改进或一类问题的解决。课例研究是围绕如何改进一堂课(某教学片断)而展开的研究,其目的不仅是上好这堂课(某一教学片段),更关键的是让教师在研究这节课过程中掌握改进这类课或更多课的方法(研究一节课解决一类课)。

       笔者认为, 课例研究就是以反思为前提、以观察为手段、以教学问题为导向、以教研共同体互动对话为研究的形式、以优化课堂教学为目的,以提高课堂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为落脚点的教学研究。

       课例是课例研究的静态表述或结果呈现,而课例研究则是课例形成的动态过程,即“做课例”的过程。

      二、课例研究的价值

      (一)教师自我反思的载体。选择有代表性的常规课,通过分析课堂效果,运用学习理论,借鉴他人经验等途径,进行自我反思,提高认识,优化课堂教学行为。

     (二)集体教研的平台。选择有理念冲突、课堂操作(处理)困惑的课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集体听课、评课等活动打开思路,激活思维,集思广益,突破操作难点。

       ()他人学习的范例。选择成功的课作为课例研究,重点研究其新课程理念是如何与课堂教学实践接轨的。这种课例可以作为课程实施的资源,加以学习和借鉴。

       (四)教学理论研究的素材。课例为教学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而生动的重要素材。

       三、课例研究的构成要素

       (一)主题与背景。本课例研究聚焦课堂教学的什么问题以及选择这一主题研究的理由。

       问题提出:主题选择应该是教学中的常见问题、困扰和难点,说明为什么提出这个问题,这一问题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等。

       选题价值:研究这一主题对我们改进教学有何帮助和指导意义。

       核心理念:研究这一主题与践行新课改的核心理念有何关系,即解决这一问题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是什么。

       (二)情境与描述。课堂实际发生什么。

        围绕主题:课堂情境选择紧密围绕课例研究主题。

       厘清思路。可以使用第一手直接实录描述,也可用作者讲述的方法对实录片段进行第二手描写,包括作者本人当时的想法、感觉等都可以写入课例。

       生动具体。围绕主题的情境描述要追求准确、精简、引人入胜。

      (三)问题与讨论。把课堂教学改进背后的过程展现出来。

        提出问题:简明扼要地描述关键性事件,即要讨论的问题。

        深入讨论:展现改进课堂教学背后的过程。

       思维碰撞:遇到了哪些主要问题,如何做出新的教学决策,这样决策的理由是什么。

     (四)诠释与研究该主题研究对于解决一类课的认识和启发是什么。

        理性解读:援引他人理论对这一系列围绕主题的教学改进进行解读。

        提炼观点:用自己的语言对课堂教学中获得的认识加以提炼和进一步的条理化。

        超越经验:通过课例研究,教师有新思考、新感悟、新举措。

        四、课例研究操作要点

     (一)有主题。问题导向,问题驱动 

     (二)有目标。在分工合作中互补收益。课例研究要引导教师制定有差异的学习目标(关注点),把教师的差异作为分工合作的重要资源

      (三)有方法。在技术支撑下突破经验的局限。

      (四)有积淀。在连环改进中留下痕迹。主持人要不断梳理课例研究中讨论问题的共识、分歧、建议,使课例研究的主题不断深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