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而言,校本教研有三个环节: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一是自我反思——校本教研的基础。反思不是“回顾”,而是反省、思考、探索、研究和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反思是校本教研最普遍、最基本的形式。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曾经提出教师的成长公式是“经验+反思=成长”。我国著名心理学家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自我反思有助于改造和提升教师的教学经验,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既狭隘又肤浅,很可能阻碍教师专业成长。只有经验不断地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才能得到提炼、升华,才能成为教师专业成长的杠杆。教师个人教学反思,按照教学的进程分为:课前反思:课前反思具有前瞻性,能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并有效提高教师的预测能力和分析能力。课中反思:能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其反思具有监控性,能使教学高质、高效,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调控和应变能力。课后反思:课后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总结能力和评价能力。同伴互助是教师在自我反思的同时,开放自己,加强教师间的专业切磋、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共同成长。教师群体能够有不同的思想、观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交流和冲突,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假如一个教师群体没有不同的思想,一味地点头称是,这不是学校的幸运,而是教师的悲哀。校本教研强调科学精神和求实态度,因此学校要重视培植学术对话和学术批评,支持不同的思想、观点和教法的碰撞,营造教师间自由论争的气氛。同伴互助的基本形式有:读书汇报会——教师交流彼此看过书的观点和心得体会。经验交流或经验总结会——教师彼此交流分享自己成功的案例、体会、失败的教训和感想。课改沙龙——课改沙龙是一种自由开放的交流活动,激励教师把埋藏于心的甚至连自己都没有意识到的看法、思想、智慧展示出来、表达出来。专题讨论(辩论)——专题讨论大家围绕某个问题畅所欲言,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在此过程中,每个人都为自己意见辩护,同时也不断思考和质疑他人的意见。大家互相丰富着彼此的思想,不断深化自己和同事对问题的认识。知识更新,视野打开。课题协作——教师共同承担课题任务的完成,团结协作,群策群力,发挥特长,互补共生,在互动合作中不断成长。师徒结对。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成绩突出的优秀教师指导新任教师,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使其尽快适应角色和环境的要求。三是专业引领——校本教研持续发展的关键。专业引领也是校本教研质量的重要保障。专业引领就其实质而言,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是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是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建。就教师而言,主动加强理论学习,并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增强理论思维的能力,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专业引领有两条路径:一是专业研究人员的引领。专业研究人员包括教研人员、科研人员和大学教师。相较于一线教师而言,他们的优势是系统的教育教学理论素养。离开了专业人员等学校“局外人”的参与,校本教研常常会囿于同水平和低水平重复,固步自封,甚至会出现形式化、平庸化的现象。因此,专业业人员的参与是校本教研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二是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引领。没有理论指导的实践只能是老牛拉磨——原地转圈儿。理论的价值不在于“操作”,而在于精神气质的熏陶、思维智慧的启迪和思想理念的转变。因此,教师要养成学习理论的习惯,认真而系统地学习与课程相关的理论。 专业引领的形式很多,譬如专题学术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专业咨询(座谈)、教学现场指导,现场教学观摩(公开课)等。就促进教师专业成长而言,教学现场指导,即专业人员与教师共同备课(教学设计)、听课(观察)、评课(总结)对教师帮助最大,也最为有效。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校本教研有四个环节构成:专业引领、同伴互助、自主反思和行为跟进。 专业引领的实质是理论对实践的指导,理论与实践的对话,理论与实践关系的重构。同伴互助是指在开展校本基教研活动中应互相交往、互动与合作,其具体活动形式有对话、协作和帮助。同伴互助有利于缩小课程发展和教师专业发展实践之间的落差,可以引发问题探讨、艺术切磋和及教学研究教学反思是教师对自己的教育现状和教学行为进行深度思考和分析。行为跟进是校本教研的归宿。校本教研的目标和落脚点是两个“行为”的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