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作业设计模板说明02 一、单元作业设计的理论及其启示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启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学习是认知结构的获得和建构的过程,学习者并不是把知识从外部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己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决定学习的因素是主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即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自己的意义。 启示1:教师不能忽视学生已有的经验,应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启示2:教师应通过为学生设计多种类型的题目,促进学生知识与能力协调、统一发展;通过及时有效的作业讲评与反馈,促进学生自主建构其认知结构;通过小组合作,交流等作业形式,为学生提供和谐的合作学习环境,有利于优化他们的认识建构过程。 2.认知迁移理论及启示。现代认知心理学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又包括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认知技能又包括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该理论强调问题情境、知识迁移和顿悟。奥苏贝尔提出影响新的学习与保持原有知识可利用性、原有知识的巩固性、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启示1:陈述性知识的作业以重复训练为特征,题型偏向于填空、背诵、选择之类。 启示2:对于智慧技能和认知策略的学习,设计的作业就必须灵活一些,需要学生运用概念、原理和规则。要学生达到的学习目标决定了作业的类型和难度水平,作业设计应该与学习目标相适应。 3.同化学习理论及启示。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同化学习理论(学习可分上位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及先行组织者策略(主要观点:逐渐分化细节;整合协调,注意引导性材料的利用)。美国心理学家加涅累积学习的模式,确立作业设计的高效度、高信度、全面性、层次性、巩固性、经济性、难度分量适中等原则。 4.多元智能理论及启示。霍华德.加德纳( Howard Cardner )提出来的“多元智能”( Multiple Intelligences )理论,言语——语言智能、音乐——节奏智能、逻辑——数理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动觉智能、自知——自省智能、交往——交流智能等。 启示: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人对学习方式的选择:(1)树立全面发展的作业观;(2)树立个性化的作业观;(3)树立多元评价的作业观。 5.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启示。“最近发展区”( 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 )又译为“潜在发展区”,是指“儿童独立解决问题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在有能力的同伴合作中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 启示1: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的基础上,把握其两种发展水平,树立新型的、符合现代要求的作业观。 启示2:教师在布置作业前,首先,应对学生进行动态性的评估,即对发展中的个体处于什么水平(包括发展水平、知识水平及身心条件)适时作出准确的评价;其次,选择恰当的作业目标,使学习任务能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而不至于过难或过易;第三,提供一定的教学支持。当学生快达到一个层次比较高的发展水平时,教师不能完全将学生的探索过程包办,也不能对学生遇到的困难置之不理。 6.杜威“做中学”理论及启示。“做中学”理论是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提出的,它主张从做中去学习,从经验中积累知识。教学中要让学生有活动的机会,使学生在自身活动中去学习。杜威“做中学”的理念就在于“我听了,我忘了;我看了,我记住了;我做了,我明白了。” 启示1:作业布置应从培养学生兴趣着手,发展学生的兴趣和特长。 启示2:加入实践性作业这种新的作业形式,有助于学生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7.艾宾浩斯的遗忘规律及启示。遗忘曲线: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遗忘是先快后慢。 启示1:从短期看,作业作为一种及时反馈和评价的方式其目的就是让学生及时调整有关错误信息,同化和顺化正确信息,加强对信息的理解和记忆。 启示2:从长期看,如果能够每隔一段时间就针对己学内容设计一定的作业就能够收到很好的巩固效果,而且随着巩固次数的增加,理论上每次设计的作业内容可以越来越少。 二、单元信息 单元信息主要包括授课班级信息、教材信息和单元课时安排信息。所谓单元作业设计,即为实现高质量育人,基于核心素养,分解课标,驾驭教材,读懂学情,按学习逻辑,以主题或概念统领、以任务驱动、情景创设、问题聚焦、思维迁移、评价反馈、作业设计、总结反思等要素进行单元作业统筹、规划和科学的设计 单元教学设计分为:自然单元、重组单元。 自然单元——依据现有教材单元。如语文、英语课标都有明确阅读数量要求,教师可以逐步分解到单元落实。理科通过不同版本教材比较,为不同学生提供可选择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结合学校学情,进行适度整合设计与实施。 重组单元——学科内重组:以课标为依据,教材为蓝本,按学科(大)主(专)题、(大)概念等从小学到初中,个别延伸高中,进行横向或纵向大单元设计与实施。 同领域多学科重组:在同领域内,用一个大主题把多个学科知识组织在一起,便于关联与迁移(如:物理+化学+生物=科学)。 超学科重组:为完成一个主题、项目把多个学科知识组织在一起,超出学科范畴,以小组任务突破、成果可显,迁移应用,更有利于核心素养培育。 三、单元教学分析 单元教学分析主要包括单元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关于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可以阅读本人前面的文章你是否从这些方面吃透和处理教材、如何把握和突破教材的重难点和学情分析应解决哪五个基本问题。 四、单元作业规划 单元作业规划,即是对单元作业进行宏观上的谋划,即为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应该选编、自编和创编哪些类型的的作业,明确这些作业各自所占的比例是多少,各类作业分别适合哪些层次的学生。简言之,明确作业的结构。 关于作业的结构,可分为内向结构、纵向结构和横向结构(参看下图《作业结构》)。所谓作业的内形结构:一是指单元记忆性作业、理解性作业、应用性作业、分析性作业、评价性作业和创新性作业分别所占的比例;二是指单元各知识点所占的比例;三是指习得性(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诊断性作业和创新性作业分别所占的比例;四是指不同作业的难度所占比例分别是多少...... 所谓纵向作业是指作业水平的进阶性,而作业的横向结构是指作业的关联性。参见下面的图表: 五、单元作业目标 作业目标是作业设计的导航仪,是教、学、评的主要依据和标准,是学习过程的起点和终点。基于单元的作业设计一定要有目标意识,既要凸显单元教学的核心任务,又要强调与单元目标的关联性。作业目标需要与课程标准、教学目标保持一致。在设置单元作业目标时,一要参照课程标准,体现学科本质,明确学科育人要求;二要结合教材,分析单元内容,提炼核心主题(大观念),挖掘教材的育人价值;三要关注学生的已有水平、思维特点和发展需求,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学情);四是共同构成该单元的目标体系。高质量的单元作业目标体系具有体现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学生特征、目标维度全面、目标数量恰当、内在逻辑关系合理、表述明确清晰等特征,能够有效指导单元作业的设计与实施。 首先,统筹安排单元作业目标与教学目标。单元作业目标与单元教学目标属于相互独立却又紧密联系的目标体系,可在研读学科课程标准、分析教材内容、参考学科教学基本要求、把握学生学情的基础上,开展系统设计,明确各自差异,建立相互联系,进行统筹安排。 其次,建立合理的单元作业目标体系。解析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掌握教学目标的所设定的素养内容,分析不同维度的学习目的要求,依据学科课程标准,紧扣单元教材内容,确定单元作业目标,并按照一定逻辑顺序进行组织,形成体现知识、能力、方法、态度、价值观等维度的单元作业目标体系。这样的目标编制,既注重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巩固与夯实,又凸显学科核心能力的落实。 第三,清晰表述作业目标。锚定教学目标的学业质量要求,在规划单元作业目标体系时,要准确把握每一条作业目标的维度与学习水平,避免作业目标间的交叉重复描述、大小概念混杂、要求互相矛盾等问题。目标的描述需要尽可能准确、清晰、可测,尤其要仔细斟酌核心动词、关键内容及背景条件。 ①作业目标包含四个要素:行为主体、行为表现、行为条件和表现程度。如借助词典(行为条件)正确而熟练地(表现程度)拼读(行为表现)下列单词(行为对象). ②作业目标表述的两种方法 一是描述某一主题或年级的共同目标,有助于某一类型的作业总的要求。 二是明确每个单元的目标,单元作业目标设计有助于教师理解和操作,体现了课程作业目标的设计方式。 例2:小学语文神话单元作业目标 ③单元目标分配到课时 六、单元作业设计思路 【案例1】 【案例2】 单元作业设计主要经历三个重要环节:一是思考建立基于单元学习主题及具体概念、单元学习目标、学生先期经验、学生学习结果表现等的单元作业框架;二是思考基于学生学习关键问题基础的关键作业;三是思考基于课时目标及学习任务的课时作业。最后,建立包括单元作业框架、关键作业和课时作业在内的完整的单元作业设计框架。 根据单元学习内容的核心、所蕴含的思想方法及教育价值(1)确立学习主题,形成单元具体概念,统领单元学习;(2)结合学生先期经验制定单元学习目标;(3)思考学生的哪些表现说明达成了这些目标,尤其是对于知识的意义理解和自主迁移,保证“学教评”的一致性。 单元作业反映了学生学习结果的表现,既统领学习主题和具体概念,也是实现作业密切匹配的单元目标。单元作业框架还需考虑单元作业类型的。按照学习目标的整体实现,将作业类型分为巩固知识、理解概念、迁移应用、联系反思、实践体验五种。 单元关键作业 随着单元作业框架的初步拟定,进人到凝练关键问题并开发任务序列的环节。关键问题的确立切实避免了课堂教学中存在的教师设问细碎、重点不突出、缺乏整体性的弊端。确定关键问题后,可以将其分解为子问题,并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形成单元学习任务序列。 在关键问题之处应设置关键作业,保障关键问题在课堂学习中得到充分探究,并在课后作业中得到巩固。此时,需要重新审视前面拟定的单元作业框架,看关键问题是否匹配了关键作业——保障单元核心目标的达成。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有充分的思考空间;作业类型不只是巩固知识类,还需要包括理解概念、迁移应用、联系反思或实践体验类;情境设置应基于真实生活或来自学习者自身的好奇。 课时作业 围绕每一课时确定学习目标和任务,与课时学习相对应的是课时作业。设计课时作业既要契合课时目标,也要兼顾其与单元作业框架和关键作业的关系。单元作业框架中的作业都应落实到具体课时中,且关键作业根据实际需要可能会以不同形式重复出现在不同课时。 课时作业的选取与确定不能忽视教材所提供的练习,只要其匹配课时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就应充分使用。根据需要,可以在教材练习的基础上进行合理改编,或自编作业。确定作业后,要给出答案或制定评价方案,还要在单元设计中进行持续性的反馈,发挥作业的反馈功能。 【案例】 |
|
来自: leeechen6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