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骑楼烟雨

 zhb学习阅览室 2022-08-04 发布于上海

作者:秦建华

站在骑楼下,听着初秋滴滴答答的雨声,我的思绪也与这“发酵”的秋雨一起荡漾开来,冲刷着烟雨中的骑楼。

我小时候住过的最好的房子就是骑楼,只是那时候不知道,只晓得叫“洋楼”,那是外公外婆的家。那时我只有六七岁,常在周末跟爸妈去看望住在江西赣州城里的外公外婆。这栋骑楼砖混结构,上下三层,一楼有若干根砖柱子通天支撑着上层走廊,这样下面一层的过道就被上层走廊骑跨着,太阳晒不到,雨水淋不到,楼里的孩子们可以在骑楼下跳皮筋、过家家。

除了外公家,那时候,赣州城到处都是这样的骑楼建筑。走进东方红路(今文清路),从人民电影院开始就是一长溜一直绵延到建国路尽头的骑楼。长长的骑楼加上路边浓密的法国梧桐树,即便是春雨和三伏天,行人走在东方红路上也不用撑伞、戴斗笠。

南方经常下雨,因为有了骑楼,滂沱大雨时,人们仍旧可以漫步浏览骑楼所遮护的商店,任凭雨水在路上不停滴落,骑楼里的商家照常摊开成堆的货品,周围绕着一群或蹲或站的顾客。行人躲躲闪闪地钻过一堵一堵的人墙,穿过一栋一栋的屋子。卖衣服的,把模特儿和满挂新衣的旋转衣架搁在走道中间,人们就绕过衣堆,继续前进。开小吃店的,把桌子椅子往骑楼正中一摆,人们就侧身于食客的身边穿行而过。

骑楼不是两层都住人,而是一楼商铺、二楼办公或住人的“商住合一”。那时,在赣州老城,有商铺就会有骑楼,骑楼意味着富有,也意味着对富有生活的追求!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赣江路的骑楼就是一水的批发商铺,凡是跟生活沾边的商品到这里都能购置齐全,用“摩肩接踵”四字就能概括当时那段路上的繁华。

骑楼,其渊源可追溯到约2500年前的希腊“帕特农神庙”,那是雅典卫城的主体建筑,供奉着雅典娜女神。十八世纪下半叶,英国殖民势力侵入印度等南亚国家,由于难以适应热带的炎热与多雨天气,他们在居室前加建走廊,用以遮蔽狂风暴雨和毒辣的日光,创造舒适的居住环境。这种“外廊式建筑”很快被东南亚国家所重视并纷纷效仿,后来逐渐从南亚、东南亚传至我国。

作为通商口岸的广东广州,骑楼建筑式样比较丰富,有哥特式骑楼、南洋式骑楼、仿巴洛克式骑楼和中国传统式骑楼。赣州邻近广州,这里就多了骑楼建筑。

回眸二十年前左右,濂溪路、中山路、阳明路、至圣路、北京路、东郊路……还多是骑楼。大人们领着小孩到至圣路的赣州公园看一回动物,在阳明路的东北面馆吃一回清汤(馄饨)、南新绸布店扯几尺布做身衣裳、新华书店买几本连环画、标准钟处看一回大钟,在北京路的清真面馆吃一回兰州拉面,在东北路的酱菜园子买一回酱菜,在中山路的建春门吹一回凉风,在东郊路的老汽车站坐一回班车,总可以享受到骑楼的庇护,不被日晒雨淋地走个来回。

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岁月沉积和历史遗存,城里的那些富有特色的建筑物,往往成为城市的标志。希腊以“雅典卫城”凸显一个国度悠久的文明史,北京以“故宫”向世界亮出雄伟壮丽的城市名片。那么,赣州便是以骑楼来证明自己的魅力。

骑楼,是赣州城市发展所留下的步履,它们被岁月见证着,正如粗糙坚硬的榕树皮,见证一棵古树的成长岁月。今日依旧挺立的骑楼,聆听着赣州城的呼吸声,见证着赣州城商业的发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