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两个女孩的逃离 ——一个人的读书讨论

 错的多美丽 2022-08-04 发布于河北

《那不勒斯四部曲》小说看完了,又看了两季剧,时时激动,触动心肠。

埃莱娜和莉拉,两个女孩长达半个世纪的友情,彼此爱惜,互相嫉妒,有过隔绝,排斥,却始终不离不弃。真实的现实,现实得真实。

一边读,一边就产生一些想法,权当一场一个人的读书讨论,语无伦次吧:

1.从两个女孩的交往看女性的友谊

女性的友情堪比爱情,但也需要平衡,若是剃头挑子一头热,依然不能长久。许多友情走着走着就散了或者淡了,往往缘于失衡。

这失衡无关功利地位,有关真诚在意。

女性天生直觉,无法自欺。对方把自己放在哪里,无需赘言。真的彼此用心珍惜,空间隔得再远,时间隔得再久,都不叫事儿,但有重逢日,一如往昔。怕就怕,一方心存芥蒂,另一方故作不知,勉强是勉强不来的。

女性之间的友情不必吃喝维系,但需要始终在一条船上,不管是珍宝船,还是贼船。如果你跟她牢骚诉苦,她却没心肝地来一句:那也是没有办法。好吧,可以截止了。正确的操作是,她的牢骚就是你的牢骚,她的怨恨在你这里可以继续升级。有一回,跟一个许久未见的女友在路边偶遇,简单没说两句,涉及一些委屈,她直接破口咒骂起来,替我。我恨不得马上抱住她,亲人哪。

当然,别以为女性之间就是些鸡毛蒜皮。彼此开阔,彼此通达,也需棋逢对手。要是她跟你说正事儿,你却只会斤斤计较,那她下回就不说了,会有新的交流对象。最佳关系,是彼此扶持,彼此鼓励,彼此为对方的强大添砖加瓦,如果你恰好还能高屋建瓴,那么你们在高处的相逢会别有一番滋味,加油啊,集美。

也别以为女性之间的友情就是沆瀣一气同流合污,能在对方偶尔糊涂时一针见血地给点清醒剂,或在对方马上就要一失足成千古恨的时刻,死拉硬拽也要让她悬崖勒马,才是真朋友。否则,眼睁睁看你沉沦,堕落,还在一边煽风点火怂恿不停,放心,你泥足深陷时,她可能就云淡风轻地叹口气,走开了,这样的友情,不要也罢,想想后怕。

不过,需要辨别清楚的是,对方的“批判与提醒”确实是出于爱和尊重,而不是一味贬低。朋友之间,如果其中一方只有贬损与嘲讽,慢慢另一方会找不着自己,还可能从此堕入自卑的深渊,回头无路。

莱农和莉拉的友情亦如此,无论彼此多少龃龉,她们都相信对方的出色,并为其自豪,那是一份缘于真正了解的欣赏,无关贫富,无关地位,无关一切身外的标签,因此,社交场上崭露头角的莱农找到一时落魄潦倒,在肉肠厂艰辛过活的莉拉,说,我不想失去你。莉拉答,我也不想失去你。

 2.莉拉命运的推手到底是谁

莱农和莉拉的命运各有曲折,但莱农走的路更单纯,好比现在中国通过高考,进入名校,按部就班的人生,依然是条捷径。虽然,许多女孩尚不大以为然,不肯在这条明明更好走的路上倾尽全力。

相比之下,莉拉的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她总是执拗得向前,踏入火焰,倍受煎熬焦灼,也并不后悔,只是更加坚定地向前,依着自己的性子。所以她早早辍学,早早结婚,以为遇上了真爱,抛开了厌恶的马尔切洛,以为凭一己之力,拯救困窘的家庭,也是一种成就;却不料想,在堂皇的婚礼上,就遭遇了爱人的背叛,从此,她放纵,她任性,她鄙视,她自毁;她无可掩饰的天才,成为米凯莱觊觎的筹码,然而她只是偶露峥嵘,不高兴了就不伺候;她遇上尼诺,以为终于遇见爱情,于是她赴汤蹈火,无所顾忌,疯狂地透支信任与迷恋,甚至义无反顾地离开富有安逸的家庭,就为与眼前的爱人长相厮守,却又遭逢因爱生厌的背弃与凉薄;安东尼奥痛打了尼诺,让他从莉拉身边滚开,恩佐走进莉拉蜗居的出租屋,告诉她:你不能生活在这里。如果你不能与斯特凡诺生活下去,我把你送回去,还会把你带走……我从很小的时候就爱你。

……

老师的失望与冷落,丈夫的势利与暴力,家人的自私与贪婪,爱人的离弃,几经周折,终于凭借自己的顽强与坚韧,重新过上富足有尊严的生活,过上有爱人呵护备至的生活,自己钟爱的小女儿却又神秘失踪…

莉拉最终也选择了人间蒸发,像自己一直希望的那样,在众人熟悉的生活里“删除”了自己,她的命运因此彻底走向了自由。

在旁观莉拉人生多舛的过程中,我一直在想,究竟是什么成为她命运的推手?答案竟然如此俗滥:

性格即命运。

 3.萨拉托雷父子的继承与不同,尼诺到底是被莉拉的美貌还是聪慧吸引,浪子的基因会遗传吗?

小说里有一对幸运的父子,萨拉托雷跟他儿子尼诺。前者幸运在始终猥琐却未得一点惩罚,后者幸运在始终滥情却又自以为是。

萨拉托雷出场时是那不勒斯贫民窟里的异类居民,因为他有正式工作(铁路职工),温文尔雅,有同情心(尤其对女人),温柔体贴,不打老婆孩子,关键还会写诗。他的邻居梅拉娜死了丈夫,孤苦伶仃,葬礼上萨拉托雷就以另一个男子的亲密安慰了她,进而成为她的情人,以致后来为他发疯的梅拉娜偶然看到他儿子尼诺的身影,都情不自禁,高喊着要追过来,而那时的萨拉托雷早已改换了垂涎的对象,譬如长大成人的埃莱娜。

伊斯基亚岛上的偶遇,让萨拉托雷惊喜发现,当年那个贫民窟毫不起眼的小女孩埃莱娜,已经出落为亭亭玉立的美丽少女,于是他竟然恬不知耻地高举起“爱情”的大旗,仿佛为情所困,身不由己。

而这种身不由己,起初是为自己的儿子尼诺所不齿的,直到尼诺也身不由己地成为第二个升级版的萨拉托雷,尽管尼诺从来不屑写诗,而是夸夸其谈,认真地信口开河,话题总是一些有关政治局势经济发展工人争取权利的大事情。

尼诺幼小时就很聪明,也标志,他曾在楼梯上懵懂地向莱农表白:

我们长大了就结婚吧。

那时他还只是羡慕莱农和莉拉的友情,以为“结婚”可以让三个人永远在一起。

当他的青春期到来,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对女人来说难以抗拒的魅力,于是他不由自主地向一切女性靠拢,让她们误以为自己是独一无二的,光芒万丈的,在他尼诺面前,——从而甘心情愿地帮助他踏上人生一段又一段更高的阶梯,不管是高中时矜持高贵的加利亚尼老师,还是老师的女儿:纯真美丽的娜迪雅,还是桀骜不驯又热情似火的美丽少妇莉拉,还是对自己情有独钟的聪明少女埃莱娜,还是形形色色的高官的妻子,有声望的高知女性,甚至街边看孩子的年轻母亲,……只有一人例外,家里那个不再年轻无知识无美貌的臃肿保姆,所有女人,尼诺都敢染指,与她们厮混暧昧,无视他们身边的丈夫或男友,只顾施展自己的男性魅力,或者是诚恳地提问,或者是轻描淡写的一个吻,尼诺从来不觉得自己做错了什么,爱,成了他所向披靡的武器。

类似男人在现实中大概是存在的吧?先得有副望去赏心悦目的好皮囊,再有一套好口舌,女人,因此两样乖乖就范,屡试不爽,想来尼诺的骄傲从不轻坠,正是来自女人的“肤浅迷恋”。

尤其一路风生水起的知识女性,知名作家埃莱娜,不是迷恋了尼诺半生吗?以至于为他抛夫弃女。

这就涉及小说里另一个长期余音未了的问题,埃莱娜的爱情失误。

尼诺从来都是无辜的,直到他在母亲的葬礼上终于成为笨重肥胖的秃顶老男人,让埃莱娜急于摆脱,而他依然在女人面前阔论高谈。是谁给他迷之自信呢?

有埃莱娜一份。

小说有个最大特色,就是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会时不时间杂埃莱娜大段大段的心理独白,毋宁说是一个女性可宝贵的成长反思。

无论是学业上的迷惘退缩,家庭上的恐惧抗争,友情的千回百转,事业上的反躬自省,埃莱娜都表现出极其强大的反思能力,唯独在面对尼诺时,埃莱娜耗费了太多人生光阴与智慧,丢盔弃甲。

这或许就是一种孽障?当你始终保持过人清醒时,却会在遇到某人时一叶障目,昏头涨脑,自欺欺人,无一例外。

爱的憧憬,情欲纷纷的困扰,完美真爱的自我修饰与想象,埃莱娜的“恋爱脑”只有一个对象——尼诺。

她曾经多么热切地期待他,痛楚地仰慕他,故作开朗地为他一次一次的滥情寻找不成立的理由,为他轻佻的一个吻辗转反侧,为他随口抛出的一句邀约心潮澎湃,为他修长的手指牵过来心猿意马,更为他毫无道德的诱惑弃械投降……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迷恋,显得毫无道理可言,尤其这迷恋纠缠了女人多半生,无数次远离,无数次回来,反复反复又反复,那男人其实那样普通,却总是如一声惊雷在这女人的心头炸响。

有一首21世纪中国的流行歌词这样写道:

有只刺猬弃甲丢盔

授之以软赠其己背

就看谁先疼谁先撤退

越是晦涩难寐却越是自以为

以为被放弃就算是功成身退

笑得太美功亏一篑

……

可见,埃莱娜的爱情失误不仅仅是埃莱娜的失误,意大利的埃莱娜功亏一篑时,连泡沫也都依然美丽。

4.两个女孩到底谁更聪明?奥利维耶罗老师的看穿是真的理性吗?埃莱娜成功了吗?

爱情面前愚昧太久的埃莱娜是那不勒斯走出的成功人士,这成功从小学便开始有了端倪,其中,始终给她鼓励赞美的小学老师奥利维耶罗功不可没。在奥老师眼里,埃莱娜是前程远大的,只要在学业上全力以赴,她就能走出这贫瘠的街区,走向自己辉煌的阔大人生,而那个曾经聪明不让莱农的莉拉,分明让她失望了,因为她没有继续自己的学业,哪怕是家人的逼迫,一定也有自己贪慕虚荣的成分,由此,奥老师一面在莉拉的小说《蓝色仙女》的字里行间写下“极好”“太棒了”的赞美,一面将失望展示为轻蔑,她告诉莱农:莉拉把她的聪明全放在了屁股和大腿上,而这些地方的美丽,终有一天会像没存在过一样;当莉拉满怀期待地为老师送来结婚请帖,奥老师只是瞥了她一眼,冷淡地说:赛鲁罗我是认识的,但这位我不认识,…然后在莉拉面前,把门关上了。

奥老师的看穿像极了任何一个国家的普通而又执拗的教育者,他们以教育者敏锐的洞察力,或者仅仅是一种自负的经验,早早便“判定”了某个孩子的终身,这判定通常也会成为现实的,因此也更坚定了他们的自负,从而成为一种职业的标签态度,然而,也有许多时候,他们看走了眼。

无疑,奥老师看待自己喜欢的两个小女孩——是的,她其实多么喜欢莉拉——既出于理性,又有一点赌气。她理性地认为莱农要继续优秀下去,成为不同于自己母亲的现代知识女性,所以她不遗余力地帮助莱农,帮她收集每个学期的课本,帮她争取去海边度假的权利,每当见到莱农,她都是和蔼的,亲昵的,她挽起莱农的胳膊,不止一次对她说:好样的,莱农!你是个好姑娘,莱农!……以至于,当她死去,埃莱娜的母亲不无怨恨地抱怨:她以为自己比我还像母亲!

而莱农也终于不负所望,她上完小学,又考上中学,以全优满分在中学毕业,又进入了著名的比萨高等师范,在那里,她逐渐熠熠生辉起来。

在改编的剧里,埃莱娜一度想要放弃学业,嫁给安东尼奥,不再努力,不再奋斗,而当她站在那不勒斯的街市上,眼前莫名放大了眼前所有女性的人生:她们肮脏,粗鲁;她们卑微,怯懦;她们肥胖,邋遢;她们追着幼小淘气的孩子,高声嚷着:你跟你那无耻的父亲是一路货色,让我抓住你,我会打死你!……埃莱娜一下子感到惊惶,她不要重复眼前这些女人的人生,她不想再过这样愚昧松垮的生活,她更不想就此成为她们当中的一个,年深日久而不自知,就像一滴水落进尘土飞扬里,窒息。

埃莱娜做出了与莉拉截然不同的选择。

埃莱娜后来成为知名的年轻女作家。那么她到底有没有写作的天份?还是一直在追逐另一种虚荣功利?埃莱娜的人到中年是励志的样板还是功利的结果?

小说里常穿插着埃莱娜不同阶段的脆弱与空虚,尤其当她进入写作瓶颈期,当她发现自己仿佛再也写不出一个新鲜的字,她开始用谎言来敷衍催稿的主编,她被自己的谎言吓坏了!

现实中的天才往往凤毛麟角,一旦人们以为某人是天才,便以为他她的才华就像水龙头里永不枯竭的自来水,随便给他她个什么题目,他她都能一挥而就,不然,怎么是天才呢?可这却是一种普世的误解。

事实上,天才总是短暂的灵光一现,维持天才的是最繁琐无味的勤奋。

但是,当一点天才的光环加上许多追逐功利的渴望,就是另一回事了。舞台中央的“天才”会使尽浑身解数,竭力表演,哪怕有时需要表演“矜持”与“寂寞”,台前的捧场者也会粉墨上妆,喝彩,鼓掌,鲜花,闪光灯,一个都不能少,间隙里,不忘与那天才互换眼神,心领神会,既要保证现场热忱效果,又不能过火。

因此,偶尔需要天才表现淡泊,需要在划定的圈落里给彼此站台,稍作帮闲。

埃莱娜曾经表演过那个天才,她的婆婆阿黛尔曾经高举着朝向儿媳的镁光灯,当然,一朝反目,昔日的镁光灯马上就换做了冷嘲热讽,刻薄批判,横加阻挠。

埃莱娜的成功是以她自己不断进取的渴望与勤奋打底的,但旁人的簇拥与各怀心腹的鼓舞也旗鼓镗镗。

还是不做天才的好,至少真实安静。

诺奖获得者门罗有部作品叫作《逃离》,翻开看看,都是一个乡间小妇人的琐碎心事,正是这些心事,造就了“她”与周围籍籍无名的女人们的不同。

埃莱娜与莉拉的人生上演的是那不勒斯贫民窟的悲喜剧,她们选择了不同方式的逃离,却又歧途同归。

我先看了小说,又看了剧,这样的顺序给人最佳观感,艺术的不同形式指向同一主题:女性的成长。

不止一次地把这部通俗小说推荐给别人,包括我的女学生们,或许它到底等不得大雅之堂,因为不过是畅销书,不是经典名著。

可是,连我,一个年近半百的老太太都看书看得有些激动,那些成长中的女孩们又可以在小说里获取什么呢?

埃莱娜的最大优点在于她不断自我清醒自我反思的能力,因此,她逐渐成长壮大起来,掌握了自己命运的控制权。

莉拉的倔强与坚韧令人油然有敬意,她对过往不后悔不留恋,向来只是决绝向前,那一股子气势乃至气象,是女性独立的宝贵。

……

本来还有许多问题,在看书过程中发生,可是,我写得有些累了,就这样吧。

(注)我搜“意大利流行歌曲”,就搜到以上歌曲,一首也听不懂,却都好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