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颠覆了过去十几年对学习的看法

 小猫倩倩 2022-08-04 发布于江苏

喵~大家周四好呀~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学习方面一些很底层的、颠覆式的转变。

关注我比较久的读者可能还记得,我在2017年刚开始在互联网上写东西时候,曾经是一名学习博主。那时我刚毕业不久,迫不及待地想要把一些学生时代自己在用的方法分享给别人,当时我在知乎上的高赞回答都是和学习相关的:诸如如何高效记忆、如何高效学习、如何提高学习能力、如何长时间保持专注之类的。

自打学生时代以来,我一直是一名“方法控”和“原理控”,我写的文章和我本人的认知一样:我认为一个人过得不够好,都是因为他能力不足;而能力不足,是因为没有学到足够多的方法。所以在那一段时期,我写了大量“学习方法”类的文章,篇篇援引各种实验、心理学原理来证明方法有用,然后一个问题会给出好几种方法。

我认为方法是无敌的,如果用了三种方法还没解决一个问题,那就说明这些方法不合适,应该去找第四种。

直到我自己遇见了没有方法可以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是,无论我学了多少知识,内心都没有踏实的感觉,且还是有无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这么多年来,我上的一些课都有在公众号同步过:营销、DISC、高维战略、公众表达、社群运营、个人品牌、理财、理财规划师、私域流量、阅读私教、彩妆私教、芭蕾、钢琴,还有各种我记不得名字的私房课……

可能列举的不是很全,因为实在太多,我也记不清了。反正从2018年以来,几乎每个月我都有两个周末在上各种不同的线下课。直到2021年北大+亮心把我所有的周末都占满了,这才没其他线下课插进来。

感觉就是,自己一直处于一种“知识匮乏”的状态。总觉得自己还缺一个课,上了这个课就能解决自己的一个什么什么问题。上完这个课之后发现自己还有问题,于是再去上下一门课。

同时感觉自己每天都很忙,不是在忙着工作,就是在忙着学习。但是学了一堆东西,好像生活也没什么质的提升只是多了不少写公众号文章的素材。

举个例子来说明一下。比如我们主营业务是做品牌营销的,主要是服务固定大客户。我就想,“公司要做大,总得去拓展业务吧,但是我常年在屏幕后面工作,连走出门跟人沟通都难。一定是因为公众表达的能力不行,我去上个演讲课吧!”然后演讲课上了,老师讲的很好,我也学的很开心,大家在课堂上练习也很认真。结果等到课程结束,回到家里,没多久我又回到了之前的状态。

再过一段时间,我看大家都在学私域运营,朋友说私域也可以提升B端业务成交量。我想,“这么重要,我怎么能错过呢?”好,私域学了,到了轮到我做快闪群、发朋友圈的实战时间,我就觉得,这个好麻烦啊,不是我喜欢的,还是不合适我。

又过了一段时间,我觉得,“公司没有如我预期一样继续发展壮大,一定是因为我的战略出了问题,我再去上一门战略的课吧!”我上完了,回归到自己公司的时候,却发现课堂上好多老师讲的特别对的东西,在我这边用不起来,遂作罢。

一方面,我以为“上了课会解决我的问题”,但其实很多时候都解决不了。不是老师教的不够好,而是我听完课、回到执行环节总是会遇到重重阻碍,而这个时候没人告诉我下一步要怎么办了。另一方面,问题的出现速度总是比我上课的速度快永远都有新的问题在产生,我被纠缠到了一坨又一坨的问题中。

直到我2021年6月认识了丁老师,他问了我一个问题:“如果一个手机装着安卓2.0的系统,还在不停地往里面安装各种APP,结果会是怎样的?”

我不假思索地说:“会越来越卡。”

老师又问:“怎样才能不卡?”

我:“升级固件和系统。”

我恍然大悟。以前的我就像老师说的安卓2.0手机一样,一直在“知识”层面学习,但是我这个人一直都没改变。所以学了越来越多知识的我,越来越混乱。眼看着学习了这么多知识还是没能解决问题,内心也会更加烦躁,会怀疑之前的路是否是正确的,甚至会把一些原本正确的东西改成错误的。

后来跟随丁老师学到的内容,陆续都有和大家在公众号分享过。像这样点进合集里可以查看:

 

丁老师教授的内容不是今天这篇要分享的重点,因为内容之前已经写过20多篇了。今天我重点想和大家分享的是,这个过程怎样改变了我的一些学习习惯。

刚开始跟随丁老师学习的时候,我依然带着以前的学习习惯:原理控+方法论控。

我在上课的时候,最常说的两句话是:“丁老师,这是为什么呀?”还有“丁老师,这块再多讲几种方法呗?”

后来有一天,丁老师跟我们讲了一个故事:

有个学生问,“丁老师,冰淇淋是什么味道?”

丁老师说:“是甜的。”

学生:“甜的是什么味道?”

丁老师:“就是像甘蔗榨出来的糖,还有点凉凉的。”

学生:“甘蔗是什么味道?凉又是什么味道?”

丁老师:“这样吧,你现在上二楼,二楼有个小卖部。丁老师跟小卖部老板打好招呼了,你进去说你是我学生,他就会给你一个冰淇淋。你拿上冰淇淋尝一尝就知道是什么味道了。”

学生:“不行,丁老师,我就想让你告诉我冰淇淋是什么味道的。”

我:哈哈哈哈哈哈哈太好笑了。

丁老师:倩倩,这个故事说的就是你。

我:(小丑竟是我自己???)

不过这里我还是要夸夸自己,我有一个特别好的优点,就是当我信任一个老师的时候,即使我不信他让我做这件事的原理,也会听话照做事情本身。

比如,丁老师一开始让我读《我允许》的时候,我内心OS其实是“这是什么鬼”;但我还是乖乖去读了,于是时间积累下来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然后我就信了。

比如,依娜老师一开始跟我讲金刚智慧、要去“种财富的种子,才能得财富果实”的时候,我内心OS“就这?能有用?”但我还是乖乖去按老师说的践行了,于是从2月到7月,每个月的财富目标都轻松达成,然后我就越来越信了。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先试试再说”。假如我试了两三个月,发现没用,我就可以跑去跟老师讲:“你看,我试了,但没用。”试试,就算没用,结果也不会比现在更差了,不是吗?

关于我总是刨根问底地“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丁老师告诉我更多方法吧、更多方法吧、更多方法吧”,老师们也有不同对付我的方法。

依娜老师是直接在我加入私教的第二周就告诉我:“倩倩,你试试看三个月之内不问'为什么’会发生什么?这三个月之内,你只能问跟做功课、做事情相关的问题,不可以问为什么。”我太难了,眼泪都快憋出来了。

丁老师是会在我问“为什么”的时候说“以后告诉你”以后什么以后,急死我了;会在我问“丁老师,告诉我更多方法吧”的时候说,“下次上课告诉你”。

结果后来就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这一幕:我突破了一个29年的卡点

改变习惯是非常非常痛苦的。不能问“为什么”的三个月,一次又一次等待“下一次”,让我如坐针毡。但我相信,老师让我做的事情,一定是为了我好的,不会平白无故给我提这样的要求。

也许这就是我要做的功课。

经历过这样难熬的三个月之后,我现在的学习习惯已经完全被颠覆了。

第一也是最大的一个底层的变化,是我改变了“越多越好”的认知。以前我在道理上听懂了安卓2.0和许多APP的关系,回归到自己生活中,我的做法还是证明我在心底里认为“学的越多越好”。跟随丁老师学习的大半年,加上跟随依娜老师实修的小半年,让我看到,我们并不需要那么多的方法,而是把一个方法做到极致,就已经无敌了。

比如,丁老师在第一节课就教了我们一门技术叫“欣赏式嘉许”。之后的几个月,他向我们示范了如何只通过这一门技术,让自己家娃从最讨厌数学的学生,到成为数学老师最喜欢的学生;如何激励团队自驱动工作;如何向上管理;如何帮助一个情绪低落的人状态变好;如何拉近与别人的距离;如何改善自己与父母、伴侣的关系……

而这些,都只用了一个技术,叫“欣赏式嘉许”。但老师把它做到了极致。

我们传统认知是,小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需要一门课,团队激励需要一门课,向上管理需要一门课,状态调控需要一门课,人际交往需要一门课,亲密关系需要一门课……

丁老师让我看见,这一门技术做到极致就足够了。

第二是我真正打心底里地认同了练习的价值。

自从我跟随丁老师学习以来,有陆续做过许多功课:欣赏式嘉许、转念、用问题回答问题、我允许、不遇事如何炼心事上磨、送礼物……

练习欣赏式嘉许108次之后,夸人就已经成了我的新习惯。我现在真的是见谁都习惯性夸夸夸,而且我自己都没意识到我在夸对方。朋友们给我的反馈是,觉得我这半年更明亮、更敞开、更有感染力了。

还有送礼物,我每个月都在练习送礼物。现在也越来越能够送到朋友们的心坎里了。

在《我突破了一个29年的卡点》中,我和大家分享了我是如何从“觉得听懂了就行”到“真的下定决心要去练习5000次”的转变。

在上一个part中,我们说了,把一门技术做到极致就无敌了。而从零做到极致,需要大量的练习。

说来惭愧,2017年还在做学习博主的时候,我就有和大家分享过“刻意练习”,依旧是援引理论+方法论的形式。但我自己在这里其实并没有做到知行合一。

自从两周之前真的打心底里认识到练习的重要性之后,我现在学习的过程很明显比之前沉稳了很多。以前就是图快、图记忆的多,我记住了仿佛就等于我学会了,其实并没有。

第三是我认同了90%的问题都不需要解决。

以前我的模式是,觉得我的公司战略有问题就去学个战略,觉得自己表达有问题就去学个演讲,觉得自己不知道怎么科学经营就去北大读个MBA。

后来跟着丁老师学到“状态调控”的时候我意识到,其实状态好了,90%的问题自己都消失了。关于这一点,在《经常说这句话,可能会遇到更多阻碍》中有详细的解释。

以前我的思路是:我有问题,我快去报个班,通过学习解决一下这个问题。

现在我的思路是:我有问题,而且突然集中出现很多问题,说明我现在状态不好。别着急,先把状态调控回来,90%的问题就自己消失了。然后10%的问题再解决。

这些学习方面的转变,带给我的结果就是:内心更安定了,不再有知识焦虑(因为知道自己不需要学那么多);更加能够沉下心去练习了(只有大量的练习才能在未来成为真正高手);更喜乐、更轻松了,不再被无穷无尽的问题纠缠。

因为我只解决了有限的关键问题,一下多出来大把的时间,可以去用来做能够真正提升生命能量的事情。

不知道读到这篇文章的你正在哪个阶段呢?

如果你还在我之前那个“原理控+方法控”的阶段,我想和你说,不用把自己搞那么累,还有更轻松喜乐的下一阶段;如果你已经和我一起在路上了,随乐你,愿我们都能在这条路上走的更远~

如果觉得文章对你有启发,可以帮喵点个“在看”,动动小手让更多人看到喵~感恩~

我们下周四14:00见~

如果想围观喵的朋友圈,或者有什么悄悄话想和喵说,可以加这个微信号哦(如果加过喵其他微信就不用重复加啦)~

我的这些文章也值得你读一读


01 | 149天后,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02 | 经常说这句话,可能会遇到更多阻碍

03 | 我突破了一个29年的卡点

04 | 我曾经一直为这件事感到自卑

05 | 和大家聊聊,最近半年我的改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