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人们对于饮食的要求从最开始的饱腹,发展成为如今的健康膳食。 早在两千年前,我国古代医书就有医食同源的思想,认为通过改善膳食结构来防治疾病是保持健康的最佳途径之一。饮食就是人体的“燃料”,而正确调控饮食,则相当于调整燃油配比,可以使机体摄入的食物具有恰当的营养成分含量和比例。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增加某些食品和膳食补充物的分量,可以强化我们身体的天然防护盾——免疫系统,更可以预防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今年7月,来自美国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Justin L. Sonnenburg等多个团队在Cell杂志上合作发表了一篇文章,证明发酵类食物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来调控人体的免疫反应[1]。研究人员招募一般健康的成年人做志愿者,并让其中的一半坚持高发酵食品饮食,主要包括酸菜、泡菜、发酵蔬菜、酸奶、乳酪、康普茶(发酵茶饮)、克非尔(发酵牛奶饮品)等。在实验的前、中、后期,实验人员分别收集了每位志愿者的血液和粪便样本,评估他们肠道中菌群的组成和功能,以及血液中的细胞因子水平等。结果显示,在食用发酵食品的实验组,志愿者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显著提高。同时,肠道菌群多样性的提高程度与食物中发酵食品含量呈正相关,吃的发酵食物越多,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就提高得越多。在观察到肠道菌群的变化之后,血液中19种细胞因子和趋化因子的浓度也显著降低。这些因子与风湿性关节炎、2型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低度炎症息息相关,降低它们可以有效防治这些慢性疾病。与此同时,发酵类食物还能让免疫细胞在体内的活跃度下降,但并不影响其功能。这证明,发酵类食物可以通过影响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来调控人体的免疫反应。2017年,《Nature》上的一篇文章指出,肠道菌群可以影响机体的免疫健康[2]。其机制主要为:肠道菌群的生命活动和代谢产物,可以改变机体血液中某些化学物质的含量,进而影响肠道和免疫系统的相关功能。因此,拥有一个健康而功能齐全的肠道菌群,对于机体健康至关重要。而当人体出现疾病时,也可以采用人为干预肠道菌群的手段,来进行治疗。这种干预手段,就叫做“肠菌移植”。肠菌移植,又称粪菌移植(FMT),是一种强有力的临床治疗手段,可以改善肠道菌群失调,调节产物代谢,改善临床症状,治疗肠道内外的多种疾病[3]。即经严格筛选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与一些天然抗菌物质、其他辅料等制成肠道微生物制剂,通过鼻肠管移植、口服胶囊移植、内镜下喷洒移植等多种方式,将其移植到患者肠道内,重建具有正常功能的肠道菌群[4]。早在公元4世纪的东晋时期,著名医学家葛洪所著《肘后备急方》就有记载“饮粪汁一升,即活”,这是可查到的记载肠菌移植最早的医学文献。此外,公元16世纪的明代医学家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也有用黄龙汤(人粪水)治疗严重腹泻和食物中毒的记载[5]。肠菌移植已经是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发展得非常成熟。而且,只要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细菌移植入患者肠道环境中即可。整个过程操作很简单,非常易于开展。肠菌移植的手术过程基本无创,并不涉及到内循环,引起免疫排斥的可能性较低,耐药性风险低,产生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少。目前并未有严重不良反应的报道,常见的不良反应也多为胃肠道症状,如恶心、呕吐、腹泻等,但一般可以自行缓解。常规的药物疗法和饮食疗法一般是针对某一种或某几种菌群起作用,而肠菌移植则是筛选肠道微环境中所有的功能菌种,能缩短诊疗时间,有助于患者以更加接近生理状态的方式治疗疾病。此外,与干预周期较长的膳食调节相比,直接进行肠菌移植,可以对肠道功能和微生态环境产生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改善慢性疾病,自然也更加手到擒来。肠道微环境是一个动态环境,肠菌移植完成后会持续不断地发挥效果。因此,肠菌移植是一种具有持续治疗意义、极其接近“一劳永逸”的治疗手段。目前在临床上,肠菌移植已被用于艰难梭状芽孢杆菌相关性疾病、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结直肠癌、慢性功能性便秘、肠道过敏性疾病和肠道免疫缺陷性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治疗[6]。迄今,全世界越来越多的患者从肠菌移植中获益,各国医学界也在积极努力促进肠菌移植在临床上更广泛应用。但是,这一“古老又现代”的治疗方式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性别、年龄、遗传相关性对肠菌移植具有什么影响?不同的群体采用什么移植方式最安全?肠菌移植的有效期限究竟可以持续到何时?但毋庸置疑的是,肠菌移植作为一种新的医疗技术,已受到了医学界的广泛应用和重点关注。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肠菌移植将成为医学界一颗耀眼的明星。
元奥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依托基因组学、微生物组学、生物信息学及各类疾病的临床研究,为专业医疗机构及特定个人提供肠道菌群检测、研究、制备、存储、配型、移植及定植的微生态完整解决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