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高礼|太行之子

 顺其自然h 2022-08-05 发布于北京
图片

苏高礼 《高文弟弟》 纸板油彩 18.8cm×14.8cm 1957 年

苏高礼,著名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37年出生于山西省平定县南阳胜村。1954-1958年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被保送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习。1960-1966年赴苏联留学,毕业于列宾美术学院A·梅尔尼科夫工作室。回国后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曾任油画系第二工作室副主任,油画研修班工作室主任。现任中央美术学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学顾问。1997年所主持的油画研修班的教学获国家教委(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颁发的成人教育成果奖。1999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及表彰证书。出版有《苏高礼写生画集 》《素描教学》等。代表作品有《周总理是我们的贴心人》《伟人归来》《不可磨灭的记忆》《太行山上》等。

图片

三岁的苏高礼 1940年

苏高礼一生深深地爱着家乡,爱太行山,他的绘画也尽是这种感情的倾诉和表露。作为他的弟弟,我是深有体会的。在他的又一本画册即将出版之际,嘱我立足于兄弟的角度写一篇文章。我也想借机诉诉衷肠,表达我对他以及他的作品的喜爱。

苏高礼的父亲是我父亲的亲弟弟,苏高礼又长我七岁,在两家男孩子中排行第三,小名叫三和,弟弟们都称呼他为三哥。

我的故乡南阳胜村是太行山区一个美丽的小山村。村子依傍着的北山有一片片的果园,以桃杏树居多。村前是一片杨树林和绿草地,穿过树林草地,是一条清澈的小溪,经年流水不断。跨过小溪便是今阳泉市平定县有名的风景区药林寺山,又名清凉山。

虽然苏高礼七岁时就随我的叔父到石家庄市定居,但家乡在他心中仍留下了永久的记忆和眷恋。他经常提到,他对绘画的学习和创作始于对家乡的热爱和留恋。他要用笔把心中的家乡画下来,永远带在身边。

图片

苏高礼 《忆家乡私塾》 1955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藏

苏高礼最初的写生就是从家乡开始的。读初中之后,他每个暑期都要回家乡住一段时日,最初带的是画本、铅笔,画农舍,画树林,画山峦。再往后就背起了画板,先是水彩,后是油彩,从画山水房舍到画人物,一直画到他成长为中央美术学院的大学生、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留学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近七十年来,他的脚步由家乡太行山区的小村庄到昔阳县、左权县、河南林县……画大寨、画麻田、画红旗渠。在他的笔下,壮美的太行山水,勤劳善良的太行乡亲,化作了一幅幅饱含深情的美术作品。

太行山也展开她的双臂,紧紧拥抱这个热爱家乡、热爱美术、天资聪慧的孩子。苏高礼是我父亲、叔父两家中第一个走向城市的孩子,人又那么有绘画天分,大家都引以为豪。每当临近暑期,留在家乡的亲人就计算着三和快回来了,在等待中准备着。那时家乡亲人们的生活过得很清苦,基本温饱都是难以解决的。杂豆磨成细粉擀成面条也只能用来待客,零用钱也只能从鸡屁股里抠了。一碗豆面,一个鸡蛋,我的母亲早早地开始积攒。她说不能让三和和我们吃一样的东西,孩子一年回来一次,不能委屈了他。

图片

苏高礼与铁叔合影

那时的我也不过七八岁,大哥参了军,二哥在村里给人放牛,五哥大我两岁,一起读小学。三哥的回来是我们最高兴的日子,看着他画画,不知有多么的羡慕和崇拜,只有这时心中才有一点莫名的优越。

药林寺是苏高礼写生常去的地方,那时的山比现在要美多了。山顶是一片草甸,满山坡的杂木散发着一种药的清香,山间一座寺庙因此得名“药林寺”,山又因寺叫药林寺山,又名清凉山。雨后清晨,站在山顶上,看半山居雾,若岚岚青烟。微风乍起,云雾缭绕至山巅,三哥兴奋不已,说他摸到白云了。

一次,二哥到山上放牛,三哥跟着去写生,我和五哥也自然陪着一起去。那时的山里是有狼的,这一次我们便遇着了。牛群一受惊,本能地屁股顶着屁股挤成一团,头朝外,犄角冲着狼。我们几个兄弟吓得钻到牛肚子底下,看着牛和狼的对峙,一直僵持到狼的退却。事后,父母亲一面怪怨我们,说不该带三哥去;一面又安慰我们,说狼是有灵性的,不会侵害我们的,何况还有药林寺神灵的庇佑呢。几十年过去了,留下的倒不是什么后怕,这何尝不是弟兄们一种美好的记忆呢。

图片

苏高礼临写药林寺壁画《虎》 1953年 山西博物院藏

从那时至今,恍如弹指间,他为了这份眷恋奋斗了近七十年。退休后,我和苏高礼每年大都有一两次聚会。每次聚会,谈话主题大都是对故乡的回忆。忆及往事,苏高礼经常会提及两个人,一个是东窑妈妈,一个是表姐巧云。东窑妈妈是本族的一位大娘,因住在东窑,我们便习惯称呼她为东窑妈妈。东窑妈妈极会讲故事,且她把故事编成儿歌,孩子们是极爱听的。最生动的要数“五龙圣母”和“老鼠娶亲”的故事了。老鼠娶亲有花轿、有仪仗,还有伴郎、伴娘和媒婆,新娘子老鼠还穿着花衣裳。每次回乡,苏高礼都和东窑妈妈住在一起。夜间,躺在土炕上,听东窑妈妈一遍又一遍地重复着讲,在娓娓动听的讲述中进入梦乡,总也听不烦的。如今,东窑妈妈早已作古,尽管苏高礼当初已经把这首儿歌的歌词记了下来,但现在读起来远没有东窑妈妈讲的生动了。

图片

苏高礼设计制作的美术字实用手册 1951年

表姐巧云是苏高礼儿时的玩伴。苏高礼常常回忆起她,忆巧云姐陪他玩,忆巧云姐哄他睡觉,说一定要专程去看看。前几年,我陪三哥回故乡,见到了巧云姐,两人都哭了,久久不忍分手。

也是前几年,我陪着他做了一次故乡行,把记忆中他作画去过的地方走了一遍,了却了他晚年的一桩心愿。我们去了崔家(庄)龙王山,那是东窑妈妈讲的“五龙圣母”故事发生的地方。传说村里一位年轻美丽、聪明善良而又勤劳的女子,一天在河边洗衣裳,看见水中有一粒五彩小石子,甚是可爱。她先是在手中把玩,继而含在嘴里,谁知这粒小石子竟顺势滑进了她的肚子里。为此女子怀孕了,乡邻都说她怀了神胎。十个月后,就在崔家庄的半山腰里,一个树木葱茏的地方,人们发现这位女子坐化了。五条彩龙围绕在她的身边,祥光瑞云笼罩了整个山峦,方圆几十里都看得见的。于是,乡亲们就在这里建庙祭祀,祈求甘霖。山因此叫龙王山,庙叫五龙圣母庙。

如今旧址虽在,但庙院却已颓废,掩映在荒草丛中。伫立其间,我们都唏嘘不已。

我们还去了有亲戚的邻村夏庄、北后峪、鸦洼、桃庄等地。长辈们都已离世,晚辈们也大都不相识了。可一旦攀起亲戚来,一样地热乎,一样地亲切。

图片

苏高礼临摹达·芬奇

图片

苏高礼(左一)、张华清(左五)、曹春生(左六)参加苏联师生庆祝“五一”游行合影 1961年

图片

苏高礼全家福

图片

苏高礼(右一)大寨留影

苏高礼由对家乡的热爱扩展至对整个太行山的热爱,不仅体现在他一生以太行山为题材的艺术创作上,还体现在他身体力行,为那里的乡亲提供帮助。三年前,我陪他到昔阳县,一个叫乔万英的农民要搞个人画展,他去给指导。那是二十多年前,乔万英才十几岁,爱上了油画,自费到中央美院进修。

农民的孩子,家境并不宽裕。苏高礼不仅在学习上给他以指导,还帮助他解决了食宿困难。二十多年来,他俩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

现在乔万英不仅可以办自己的画展,而且还把画展先后办到了中国美术馆、上海美术馆(现为中华艺术宫)、中央美术学院,甚至办到了瑞士。

看得出来,三哥是由衷地高兴的。受过他帮助的人还有多少?这一位是我亲历的。

图片

苏高礼在旧居门前

2009年,苏高礼向国家美术馆(中国美术馆)捐赠油画,同时在那里举办画展。他自费邀请了家乡一大帮亲戚来参加仪式、看画展。他们都是农民,还大都带着孩子。高礼哥说,老人们均已作古,我就向晚辈亲人们做个汇报吧,他们也可以顺便来北京看看。

图片

苏高礼与A·梅尔尼科夫游览金山岭长城

人老了,感情也浓缩了。这几年,三哥一直邀请我们在山西的几个弟弟、弟娘儿们到北京聚聚,一再说费用他包了。我父母育有五个儿子、一个女儿。由于家庭的颠沛流离,竟没有留下一点历史记忆的珍藏。三哥苏高礼处却有大哥苏高仁中学时的一幅图画——《鸳鸯戏水》;有我读高小时他为我画的油彩画像;还有我们全家的合影照。这些物事算起来也半个世纪了,也算家庭中的历史文物了,感谢三哥。

苏高礼经常说他这辈子魂牵梦萦的是家乡,是太行山。他把自己的爱全部展现在他的画面上,他是把对家乡太行山的爱与对油画事业的爱融合在一起的人,他是一位为爱而艺术的人。

图片

苏高礼与虎头山乡亲交谈 2010年11月

他退休之后就开始忙碌着整理他的画作,说要捐献给他曾经生活和工作过的地方。赠予中国美术馆的捐赠仪式我是参加了的,也是第一次通过画展完整地看到他的作品。置身其中,我被震撼了,感动了,陶醉了,深深体味到艺术竟有如此摄人魂魄的力量。我看到了家乡太行山的亲人,亲人们住的古老的、石碹窑洞;窑洞里摆放的古朴而又笨拙的家具;窑洞门口吊挂的一串串红辣椒,还有屋檐下半截高破缸里栽着的鲜花。太行的山太行的水,太行山一层层泛绿的梯田,茁壮的玉米努力地向上伸展着。见到大寨田里丰收的果实,敬爱的周总理笑了;红旗渠穿过太行山,清洌的渠水流进了祖祖辈辈缺水的林县……苏高礼的油画记录了一个时代下太行山农村的风土人情以及太行山人艰苦奋斗的业绩,倾注了他的全部感情,从而深深地感染了每一位读过他的画作的人。

因为大家都退休了,所以便有了充足的时间来欣赏他的作品,聊他的作品。每次和三哥见面,他都要让我谈谈我的感受。对油画这门艺术我是一窍不通的,但我能读懂苏高礼油画中的真挚感情。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