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引 言
摘 要:为研究俄乌冲突中空天攻防武器装备的作战应用,根据公开情报信息从空天打击和防空反导两方面梳理了俄乌双方参战的主要武器装备及其典型性能参数,从高超声速武器作战、导弹攻防作战、空中攻防作战和卫星支援作战四个方面分析了双方交战过程中空天攻防的典型案例。根据双方作战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从抢占战场空天制权、提升通信保障能力、坚持动能反导路线、拓展反无人机样式等方面为我国空天攻防装备能力建设和作战应用提出启示建议。 关键词:俄乌冲突;空天打击;防空反导;作战应用;高超声速武器;无人机;星链;遥感卫星 1 引 言 空天攻防是指在空天范围内或经过空天领域,开展侦察、监视、投送、打击、干扰、拦截等进攻性和防御性军事行动。俄乌冲突中,双方在空天攻防领域展开了激烈交锋,从公开报道的作战进程及武器装备使用情况来看,俄罗斯空天部队拥有较强空天压制能力。武器装备方面,作为世界军事强国,俄罗斯拥有弹道导弹、巡航导弹、高超声速导弹、各型战机、大型防空反导系统、野战防空系统等种类多样、多维一体的先进空天攻防武器装备体系。作战效果方面,从冲突开始至今,俄军一直凭借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多样化的作战应用保持着空天攻防作战的绝对优势。据俄国防部报道,截至5月17日,俄军共摧毁乌军165架飞机、125架直升机、879架无人机和306套防空导弹系统。乌军运用有限的战术弹道导弹、空中战机、地面防空系统和北约提供的大量便携式防空导弹,与俄军展开持久的非对称空天攻防对抗。本文通过梳理俄乌冲突中空天攻防相关武器装备及其性能参数,分析其典型作战应用案例,总结相关经验和教训,提出我国空天攻防能力建设的几点发展建议。 2 双方主战装备 2.1 俄方参战装备 俄乌冲突以来,在空天攻防方面,俄方以进攻为主,防御为辅。进攻装备主要包括: (1)“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使用9M723导弹,弹长7.2 m,弹体最大直径0.95 m,可携带480 kg的常规弹头,最大射程可达400 km,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的复合制导方式,末制导包含雷达制导、图像匹配制导和光学制导三种方式,圆概率误差在30 m以内,飞行途中具备机动变轨能力,具备很强的精确打击能力和导弹突防能力。 (2)“口径”巡航导弹,一种核常兼备的多用途巡航导弹,包括空射型、舰载型、岸基型、潜射型等不同型号,配备450 kg高爆战斗部,采用触发式引信,最大射程可达1500 km(携带核弹头时的最大射程可达2600 km),可掠海飞行,陆上巡航高度约50 m,飞行速度可达马赫数0.8,采用惯性制导+卫星导航+地形匹配制导+主动雷达制导的复合制导方式,圆概率误差可达3 m,具备强大的突防能力和高命中率。 (3)“匕首”高超声速导弹,俄罗斯首款列装的空射型高超声速导弹,可由米格-31K型截击机和图-22M3轰炸机携带发射,战斗部重500 kg,可携带高爆弹、钻地弹、燃料空气弹、集束弹等不同种类的弹头打击2000 km远的目标,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10,圆概率误差小于30 m,具备飞行弹道全程机动能力,其高速度、高机动、低雷达反射面的特点使得现役防空反导系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拦截。 (4)KH-31P空射反辐射导弹,采用常规外形,十字形弹翼,两级推进器,可由米格-29、苏-30、苏-35等战机携带发射,用于打击敌防空系统; (5)各型战机,包括图-95、图-160战略轰炸机、伊尔-76、安-124运输机、A-50预警机、伊尔-22指挥机、米-24、卡-52武装直升机、米格-31、苏-24、苏-25、苏-27、苏-30、苏-34、苏-35战斗机、“猎户座”、“海雕”、“前哨”无人机等机型。 防御装备主要包括: (1)“道尔”野战防空导弹系统,主要用于对中低空、超低空、近程区域内固定翼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巡航导弹、精确制导炸弹甚至近程弹道导弹进行全天候拦截,采用垂直发射的方式,可配无线电指令制导和主动雷达寻的制导两种导弹,拦截距离最远可达12 km。 (2)“通古斯卡”弹炮合一野战防空系统,是履带式低空防御系统,包含30 mm双管高射炮和指令制导的防空导弹,导弹射程为2.5~8 km、射高0.01~3.5 km,火炮射程为0.2~4 km、射高0~3 km。 (3)“铠甲-S”防空系统,是“通古斯卡”防空系统概念的延伸,采用轮式底盘,提升了系统机动性;提升了弹药的性能,射程提升至1~20 km、射高0.005~15 km;升级雷达、光电系统,提升了抗干扰能力。 (4)“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主要用于防御敌战略和战术飞机、战术弹道导弹、巡航导弹、战术空射型导弹、直升机和无人机等目标。 2.2 乌方参战装备 空天攻防方面,乌方以防御为主,进攻为辅。防御装备主要包括: (1)“S-300V”防空导弹系统,采用串、并联复合制导体制,初段采用程序控制、中段采用惯性制导+指令修正制导、末段采用半主动雷达寻的制导,对于雷达截面积2 m2、0.1 m2、0.02 m2的目标,截获距离分别达70 km、30 km、12~15 km。 (2)“黄蜂”近程防空导弹系统,既可与高炮等武器配合使用,也可单独执行防空任务,采用复合制导方式,最大飞行速度马赫数2,最大射程为12 km,主要用于对付低空和超低空飞行的战斗机和武装直升机。 (3)“山毛榉”防空导弹系统。 (4)“毒刺”防空导弹,美、德等国援助的单兵便携式防空导弹,约15.66 kg,直径约0.07 m,长约1.52 m,射程0.3~5 km,射高0.01~3 km,具有全向攻击能力,采用红外、紫外波段双色制导,提高了目标探测能力和抗红外干扰能力。 (5)“星光”防空导弹,英国援助的便携式高速近程面空导弹武器系统,飞行速度为马赫数4,射程7 km,使用半自动无线电指令和激光驾束复合制导,抗红外诱饵弹和无线电干扰能力强。 进攻装备主要包括: (1)“圆点-U”弹道导弹,主要用于打击敌方战术防御纵深的重要单个、集群和大面积的固定目标,能用军用运输机在战区内机动转移,射程为20~120 km,战斗部类型有集束式和破片杀伤式两种,破片式战斗部包含1.45万枚杀伤破片,单个破片质量约为20 g,集束式战斗部内含50枚9N24弹药,每个9N24重约7.5 kg,装有1.5 kg A-IX-20炸药和316枚杀伤破片,破片总数为1.58万个。 (2)“TB-2”无人机,土耳其援助的中空长航时察打一体无人机,平直翼,机长6.5 m,翼展12 m,最大起飞质量650 kg,视距内遥控,最大有效载荷150 kg,最大速度220 km/h,巡航速度130 km/h,航程150 km。 此外,乌方在作战中还得到了北约国家天基卫星的情报支持和信息保障。主要包括: (1)以美国“WorldView-3”为代表的商业高分辨率光学卫星,轨道高度617 km,卫星影像全色分辨率为0.31 m,拥有16个多光谱波段,多光谱分辨率为1.24 m,短波红外分辨率为7.5 m,支持同轨立体成像采集,平面精度3.5 m,高程精度2 m,卫星成像分幅为13.1 km×14 km,采集能力为约每天68 万km2; (2)“星链”卫星,美国援助的低轨道卫星互联网服务,“星链”卫星系统发展可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在距地550 km轨道部署1584 颗卫星,基本覆盖美国本土,满足其天基高速互联网的需求;第二阶段分别在距地1110 km、1130 km、1275 km和1325 km的轨道部署2825颗卫星完成全球组网;第三阶段在距地335.9~345.6 km的轨道部署7518颗卫星,使得星座容量进一步提高,实现全球完全覆盖。 3 典型案例分析 2月24日,俄乌冲突骤然爆发,俄军率先从多个方向对乌重要军事目标发起远程精确打击,旨在快速瘫痪乌空天作战力量,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的战略目的。由于乌军缺乏先进侦察预警和拦截抗击武器装备,未能在第一时间组织有效防空反导作战,导致其指挥所、防空系统、港口、机场等重要军事目标被摧毁,失去战场制空权。 随着冲突的持续,俄军一方面因为战线拉长导致面临的空天防御任务逐步加重,另一方面因为精确制导弹药的消耗导致对乌军防空力量的持续压制能力不足。而乌军一方面得到北约国家提供的大量便携式防空导弹、防空系统和无人机等空天攻防装备,另一方面在作战中得到了北约国家的信息情报支持和战场通信能力保障,使得在后期作战中,乌军有效组织了多次空天打击和防御作战,迟滞了俄军的进攻步伐。本文从高超声速武器作战、导弹攻防作战、空中攻防作战、卫星支援作战四个方面总结分析了俄乌冲突中空天攻防的典型案例。 3.1 高超声速武器作战 高超声速武器具有飞行速度快、打击范围广、机动能力强、飞行空域特殊等特点,是改变战争规则的革命性武器装备。在高超声速武器装备研制和运用方面,俄罗斯率先形成了三位一体全球快速打击能力,发展出“匕首”“锆石”“先锋”三种高超声速导弹。据公开报道,在此次俄乌冲突中,俄空天军至少三次使用“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向乌重要军事目标发起精确打击,具体情况如表1所示。 ▼ 表1 俄“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典型应用案例 ▼ Table 1 Typical operations of Russia “Kinzhal” hypersonic missile “匕首”高超声速导弹的上述运用,也是世界上高超声速武器的首次实战运用,展示了高超声速武器的三大特点:一是高精准性,三次针对不同目标的打击都实现了精确命中;二是高毁伤能力,3月18日遭到“匕首”导弹攻击的地下弹药库据称是苏联时期用于存放核武器的地下设施,防护非常坚固,具备抵御重型钻地弹的能力,但“匕首”高超声速导弹凭借其极高的速度和超高的动能,对钢筋混凝土等坚固工事具有非常强的侵彻效果;三是强突防能力,乌军防御系统面对具有高速度和强机动能力的高超声速武器,毫无应对之力。 从作战效果来看,俄空天军三次使用“匕首”高超声速导弹,战术上达到了预期作战目的,摧毁了敌方重要军事目标,检验了高超声速武器在实战中对敌高价值重点保护目标的打击能力;战略上向北约国家展示了俄在高超声速武器研制运用方面的领先优势,也回击了美西方对俄武器在本次冲突中打击效能的舆论攻击,战略威慑意义重大。 3.2 导弹攻防作战 在导弹攻防作战方面,俄军占据绝对优势,冲突发生以来,俄军综合使用弹道导弹、巡航导弹、反辐射导弹对乌军发起远程精确打击。从作战效果来看,俄军利用导弹远程摧毁了乌军大量重要军事目标,基本获取战场制空权。但一方面由于导弹打击密度不够,比如在2月24日第一波次打击中,共对乌11个机场实施打击,但每个机场平均仅使用了3枚导弹,导致被打击目标仍具有作战能力;另一方面,由于俄军承诺只打军事目标,不打击民用设施,客观上束缚了打击效果。乌军在导弹攻防作战中运用其有限的战术弹道导弹与俄进行非对称对抗,取得了一些战果,相关经验和教训值得我们研究。据公开报道,此次俄乌冲突中至少包含4起乌军使用“圆点-U”战术弹道导弹对俄军发起攻击的典型案例,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 表2 乌“圆点-U”战术弹道导弹典型应用案例 ▼ Table 2 Typical operations of Ukraine “Dot-U” tactical ballistic missiles 上述案例证明俄军具有先进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具备弹道导弹拦截能力,但由于战事展开,难以保证战场大区域的防空反导能力,导致乌军“圆点-U”屡屡得手,也证明了破片杀伤式反导的能力局限。 3.3 空中攻防作战 此次冲突中,俄军利用各型战机对乌主要实施了4种作战样式的空中打击。一是远程精确打击,如使用“图-95”“图-160”发射巡航导弹和反辐射导弹打击乌雷达等高价值军事目标;二是空中交战,如俄军“苏-30”战机与乌军“苏-27”战机在基辅上空展开空战;三是对地空中支援,如在卢甘斯克地区,俄军使用“苏-25”“卡-52”等型机对乌军地面部队实施轰炸,支援地面部队向东推进;四是支援空降作战,如俄空降兵在“卡-52”“米-24”等型机的火力支援下突袭基辅市外戈斯托梅利机场。 虽然乌军大型防空系统大都被俄摧毁,但乌军利用北约国家提供的大量“毒刺”“星光”等便携式防空导弹和“TB-2”无人机等武器装备,与俄军展开激烈的空中攻防作战,相关经验和教训值得学习和参考。本文选取其中几个典型战例进行简要介绍,相关情况如表3和表4所示。 ▼ 表3 乌便携式防空导弹典型应用案例 ▼ Table 3 Typical operations of Ukraine portable air defense missiles ▼ 表4 乌“TB-2”无人机典型应用案例 ▼ Table 4 Typical operations of Ukraine “TB-2” UAV 上述案例说明,在北约国家的军事援助下,俄乌双方在空中攻防作战方面愈发激烈,俄军并未完全掌握战场制空权,对乌军防空力量的持续压制能力和对乌军无人机的反制能力都存在明显不足。 3.4 卫星支援作战 卫星在当今空天一体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预警监视、导航制导、信息通信等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一是因为卫星居高瞰下,覆盖范围广,有利于信息的高效获取与中继;二是因为卫星凭借高度优势,不易被地基武器打击和干扰,生存能力强。通过广泛的公开情报资料搜集,本文未找到乌克兰本国天基装备在此次俄乌冲突中的运用情况,也未搜集到俄罗斯天基预警卫星、侦察卫星和通信卫星的实战运用情况。从公开报道情况来看,此次俄乌冲突中至少有俄罗斯导航卫星、美西方国家光学遥感卫星和美国“星链”通信卫星系统参与支援作战。 导航卫星方面,冲突爆发后,俄军利用大量具有卫星导航能力的“伊斯坎德尔”-M战术弹道导弹和“口径”巡航导弹对乌军发起远程精确打击,此外俄乌双方战机在作战过程中也需实时的导航卫星信息保障。遥感卫星方面,世界各国的遥感卫星尤其是西方商业公司的卫星,在冲突爆发前后对冲突地区拍摄了大量图片,提供了战场的态势情报。比如2月28日,美国的Maxar公司利用“WorldView-3”高分辨率光学卫星跟踪拍摄了基辅西北出现的俄军大车队。通信卫星方面,美向乌军提供的“星链”卫星服务,在此次冲突中发挥了强大的通信作用。在俄军使用GPS干扰机,打击乌军战略通信节点的情况下,为乌提供了高速互联网服务和战场数据传输服务。从上述分析来看,除了传统的导航卫星和军用侦察卫星,商用卫星已经在现代战场上发挥重要作用。 4 启示建议 4.1 抢占战场空天制权 冲突爆发后,俄军发挥空天武器装备的非对称优势,通过第一波次大规模远程精确打击破袭敌防空反导系统、导弹发射基地、重要港口和机场等重要军事目标,占据战场主动权。但由于俄军未能完全瘫痪并持续压制乌军防空系统,且俄战机大多携带普通航空炸弹,需降低飞行高度以提高打击精度,导致俄在后续作战中战机损失较大。对此,在未来空天能力建设中一方面可加快高超声速武器规模化发展,提升对敌高价值战略目标快速定点清除能力,另一方面可提高精确制导弹药的规模化生产能力,降低弹药成本,实现由低空轰炸向高空远距精确打击的作战模式转变,确保战场空天制权。 4.2 提升通信保障能力 冲突爆发后,乌军大量指挥通信和互联网设施功能瘫痪,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向乌紧急援助“星链”系统,在互联网接入和战术通信保障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应对未来复杂战场环境,需加强基础信息网络建设,采用统一技术架构和标准规范,发展由天基信息网、地面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网共同构成的互联互通的天地一体信息网络,提供面向作战任务的通联保障能力,为无人机等空天武器装备提供高速率、低延时的数据传输服务。 4.3 坚持动能反导路线 俄军在拦截乌军“圆点-U”弹道导弹时,所用防空系统采用破片杀伤的拦截方式,虽然成功完成目标拦截,但并未引爆战斗部,导致目标仍对俄方造成较大伤害。为应对强敌不断升级的弹道导弹/高超声速导弹现实威胁,需更加重视动能反导为主的先进防御技术发展。突破传感器网络、精确导引、弹载实时计算、姿轨控制、新型动能杀伤等关键技术,实现拦截弹与来袭弹的直接碰撞,确保“命中即毁”。 4.4 拓展反无人机样式 乌军利用无人机击毁俄军多型防空导弹系统在内的武器装备,证明大型防空系统难以实现对无人机的超低空、全时空广域防御。针对无人机依靠无线电通信与GPS定位导航的特点,可发展电子战、定向能、网络战等新型反无人机手段,通过电磁压制、选择性干扰、GPS欺骗、电磁脉冲攻击、无线网络注入控制指令或病毒等方式实现对其拦截、压制或俘获。 5 结束语 空天攻防是未来战争的发起域,也是主导未来战争进程、获取战争胜利的决定域。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先进动力等新一代高新前沿技术和国防关键技术的迅猛发展,催生了以高超声速导弹、无人机、小型卫星为代表的新型现实威胁,使空天攻防作战态势日益激烈。本文通过分析俄乌冲突中的空天攻防案例,瞄准未来空天攻防作战能力需求,从空天打击和防空反导两方面提出武器装备发展和作战应用的启示建议,可为我国空天攻防能力建设和新质战斗力生成提供参考。 |
|
来自: 小飞侠cawdbof0 > 《防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