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典中医启蒙》:生命的三个层次

 睁眼看世界胡永 2022-08-07 发布于湖南
文章图片1

生命的三个层次:物质、能量、精神与信息。

引子:经典与现代

去年节后,疫情之故,宅于家中数月。陆陆续续,通读了李辛老师的三本著作。

今年八月,读罢《茶道经译注》,深入了解中医的念头萌生,于是重新拿起了《经典中医启蒙》。

说实话,中医这个话题,在当今时代,不同人看法的分歧可谓巨大。

也正因为如此,我们反倒应该静下心来,认真了解一下中医的本来面目。

本书的作者李辛老师,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后在天津中医药大学获得心身医学的硕士,师承国家级名老中医宋祚民先生。

工作的机缘,李辛老师与瑞士、法国、美国、日本等海外传统医学教研机构,有着不定期的深入交流。东西方的碰撞,使得他站在当代的视角,使用时代的语言,重新审视与阐发经典中医的内涵。

而之所以称为经典,是与现代相对而言的。展开来谈,大致有两层含义:

  • 其一,持续的时间跨度。现代医学日新月异,处于不断推陈出新的状态,之前的标准疗法,可能很快就会落伍。而经典中医,其基本理念方法,传承数千年,然历久弥新。前者核心在不断突变,而后者核心保持稳定。
  • 其二,侧重的研究维度。现代医学以有形的物质身体为研究重点,侧重解剖生理与分子药理,穷尽微观物质之解析。而经典中医,着重研究生命无形的部分,包括能量、精神与信息,统合天地万物于一体。

有了这些基本认知,接下来我们来看看,经典中医的核心构成。

生命的层次

中医的生命观是整体性的。

而所谓整体性,我的理解大致有这样两个层面:

  • 人体内部:人的身体,虽然可以分为一个个器官,甚至进一步细化到细胞层次,却是一个整体。比如,肺部不好,全身的含氧量都会受到影响;肝肾不好,体内各处的代谢废物就会不断累积。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之间,并不存在泾渭分明的分割线。此所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 天地万物:同理,人类生活在天地之间,和宇宙背景中的其他要素,同样构成一个整体。比如,太阳辐射量的变化,会对地球接受的能量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大气环流等天气要素,再影响到万物的生长。月球及其他星球与地球的相对位置关系,会影响潮汐,进而影响洋流与天气。

所以,当我们谈论生命层次的时候,首先要明确这种划分,是为了沟通的方便。实际上,各个层次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相互影响关系。

大体上,我们可以把生命分为三个层次:

  • 物质层次:即所谓的肉身。外伤导致骨折,身上长了肿瘤,皮肤皱纹增多,这些肉体的变化,既看得见,又摸得着。
  • 能量层次:也称为能量身体。朝气蓬勃,萎靡不振,气脉通畅,身体滞重。肉身还是那个肉身,能量有时充足、有时匮乏,流通有时顺畅,有时拥堵。
  • 精神-信息层次:也称为灵性身体。高兴,抑郁,喜悦,悲哀,清明,浑浊,充满希望,死气沉沉,自立自强,浑浑噩噩。

比之于身体变化的肉眼可见,能量与精神-信息层次的状态,更多地依赖人的感受。

只有懂得生命拥有多个层次,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医与西医入手处的差异,以及适合病症的不同。

如果是外伤或者骨折,得病部位清楚,原因也很明确,明显是在物质层面,当然找西医最快、最合适。

但是,更多的疾病,即使它有很多症状在肉体部分,但是它的原因不一定在肉体部分,而在能量层面,或者精神-信息层面,比如人的心理、情绪、性格、家庭关系等,它被现代医学称为“心身疾病”。这在现代心理学里能够了解到一部分,在这个无形部分,传统的医学要深刻、全面得多。

还有很多病,有明显的症状,但西医用仪器还检测不出来,这种“无形层面”的病,还没有发展到有形的肉体层面,是中医擅长的。

举个例子,手术切除了病人身上的肿瘤,从肉体层面看似解决了问题。但是,如果病人不调整生活方式,不改变肿瘤发生的内外在环境,那么日后大概率还是要复发的,甚至会更为严重。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精神-信息层次,与能量层次的生命形态,是怎样的。

先天与后天

精神-信息层次,在中医里表述为

以出生为界,与生俱来的部分,称为先天,也叫做元神;伴随成长逐渐习得的部分,称为后天,也叫做识神。

在《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篇》里有一段话,原文是这样的:

“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

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大致上,先天的部分包括精神魂魄,后天的部分包括志意思虑。李辛老师在书中,举了两个例子,很好的说明了它们。

我们先来看看,第一个先天的例子:

比如一个3个月大的小孩,饿了就吃奶,他不会想要换个牌子、弄点咖啡,再撒点肉桂粉,最好听着帕格尼尼的音乐来喝。而且他吃的时候不会带着很多回忆,也不会带着很多思想,也不会带着多余的情感。

这就是先天和后天的区别。所谓“先天”就是人的生命还没有被后面渐渐产生的意识所影响、干扰。而那些后天附加上的、多余的东西,古人叫“染污”,对应着后天的识神。

我们再来看看,后天的例子:

假设某人喜欢吃汉堡包,这是“意”。他一定要每天都吃汉堡包,这就是一个小小的志向了。这就来了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每天吃到汉堡包?他得去赚钱买汉堡包,或者干脆开一家麦当劳吧。这就是“存变”的思。然后,他跟谁合作?在哪里开?怎么才能发展连锁店? 10 年预期收益多少?

就这样,从喜好开始,一步步想得越来越远。这就是人的后天意识活动,所谓“因思而远慕”,如涟漪一般,次第扩散开来。

能量的构成

能量层次,在中医里表述为,有时候也写作

中医的初学者,常常被各种气的概念搞糊涂。气的具体表述,就有心气、肝气、肺气、营气、卫气、元气、宗气,还有脾气、足太阳经膀胱气,林林种种。实际上,这些不同的气,本质上是一体的。

就好比你的钱,无论是放兜里的,还是放抽屉里的,配偶的、银行卡里的,有老板欠发的,朋友借你的,都是你的钱。它只是以不同的名字,在不同的地方,发挥不同的作用而已。

而人体的能量,来源有三个部分:

  • 下焦气:也叫先天精气、元气。它属于与生俱来的储备能量,以及生命能量的储备状态,就像是你的固定资产或者定期存款。
  • 中焦气:也叫中气、脾胃之气、土气。来自于饮食的摄取与消化吸收,有点像日常的流动资金。
  • 上焦气:也叫清气,除了空气、氧气,还包括自然环境中的能量。比如我们在环境优美的大自然中,呼吸都会觉得特别畅快,因为那里的环境能量远高于城市。
文章图片2

三焦示意图:三焦既是上下,也是内外。

上中下三焦,就好比人体的三个能量中心。来自下焦的先天元气,来自中焦的后天胃气,与来自上焦的环境清气,共同滋养着生命,供我们每天的生命活动所使用。

除此之外,三焦外面还有一层卫气,它是我们人体的大气层,保卫着身体的健康。

需要特别留意的是,三焦既是上下,也是内外。当最里面的下焦虚弱的时候,不仅下焦本身,其外面的中焦、上焦与卫气,都会虚弱。就好像环环相套的气球,从内而外是接续的,内里虚,外面的三个层次都会虚。

正常与失常

中医眼中的人体,跟现代科学最不一样的地方,是注重观察和研究生命的大背景

人禀天地而生,要想健康,需要与这个大背景相契合。这就是传统文化中,特别强调天人合一,或者天人相应的缘由。它是把人体的健康与疾病,放在宏大的时空架构里面去思考。

因而,经典中医是在一种与自然、与他人以及与自己的“合一”与“顺道”的体验中产生的。

在这个意义上,所谓健康,即人的生命活动顺应了自然天地之道;所谓疾病,即与自然之道相背离。

反观现代人的社会生活,丰富多彩,早已摆脱了自然节律的束缚。不知不觉中与大背景相脱离,导致身体的本能弱化。这在中医看来,是一切疾病的根本原因。

天地之间,万事万物仿佛合奏的交响乐,而人类是其中的部分演奏者。一旦跟不上节奏,会被老天给踢出去,就会生病。

所以,在古代生病就叫做“失常”,病因叫做“失节”,或者“失势”,而健康就是“常”。能不能跟上自然的节奏,能不能与自己、自然、社会、这个大千世界保持相对和谐的关系,才是真正紧要的地方。

比如说,天气热了,别人都出汗,你也能出出汗;别人走两个小时不累,你也能走得动,这就是跟得上。反过来,别人都怕冷,你还觉得热;别人都困了,你三更半夜还睡不着,这就开始跟不上了。此时,如果你还觉得自己很健康,这已经病得不算轻了。

疾病的发展过程,先从生命无形的部分,即精神-信息的层面开始出问题;第二个阶段,到气的部分,能量格局和运行规律开始紊乱;再第三个阶段,发展到有形层面的疾病。

就像现代社会,国家出一项政策,就是把一个念头变成了一份文件;接下来,社会的文化取向、资金流、信息流、物流都会跟着变化,对不对?这就是第二个层次;然后有的企业发展起来了,有的企业就要生病了,慢慢再作用到具体每一个人。

所以,一个人得了重病,绝不是某种单一因素造成的。虽然看起来好像突然发生,但背后花了五年、十年甚至是三四十年的时间来累积这个病,一点一滴,沿着精神-能量-形体的次序扩展、固化。最后,所有的层次都出现问题。

具体来看,中医判断健康与否,有三个着眼点:神定不定,渠道通不通,资源有没有。接下来,我们稍微展开一点。

神机的定散

所谓,即《黄帝内经》中的“形与神俱”,或者“身心合一”。所谓,即身心的分离,心为外物所役。

按照古人的标准,我们现代人在神的方面,大都有问题。比如,下班的时候,观察地铁或者公交里来往的行人,神是散的。神散的时候,人会失去自我的觉察力和控制力。这个时候,往往拿着手机就放不下来,被吸住了。

从文明史来看,我们一切的社会生活,是由后天的志、意创造的。在这个过程中,社会生活又进一步创造和强化我们的志、意,形成了一个正反馈循环。

后天的志意在不断增强的同时,先天的魂魄精神越来越受到抑制,进而在神的层面引发后天与先天的日益失衡。

慢慢地,我们与天地万物交感的本能,被后天的志、意全面覆盖,进入了类似休眠的状态。这个时候,先天部分的精神-信息层面的交换互通,就逐渐停滞了。

于是乎,在生命的精神-信息层面,病根就埋下了。

气机的开阖

气机的运动,遵循着基本的规律:实则开,虚则阖

气机的开阖,好比房门的开关,里面气饱足了,自然有往外扩张的势,这是“”;里边不足,自然有往里收聚的势,这是“”。

开的过程中,能量流通出去,通常的效果是;阖的过程中,能量回收进来,通常的效果是。开阖的基本目的,正是为了内外表里的均衡,让气机自然畅达,因而不是单向孤立的。

气机变化反映的是人体能量的正常运动规律,这是常,是与天地自然的节律相吻合的。因而,白天开,晚上阖;春夏开,秋冬阖。

健康的小孩子,能量比较高的年轻人,自然能够开得大一些,也阖得回来;同时,因为身体内部能量足,开阖的力量也足够,适应环境变化和转化的能力会强一些,所以容易保持健康。老年人能量偏虚,总体是要阖,转化的能力就下降了,所以从身心状态到社会适应,都会偏弱一些。这是规律。

文章图片3

气机的开阖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开阖的方向并不由主观决定。人体何时开、何时阖,由先天的体质、心质,后天的意识-行为-生活模式以及当下的气机-病机所决定。此外,自然界天文地理的变化也是其中的一股重要力量。

比如,你工作了一天、打算运动放松一下,最好先搞清楚自己当下的气机方向,是需要开还是阖。如果感到疲劳,身体的气机需要阖;晚上九点了,身体的气机需要阖;刚做完一个紧张的项目,精神身体都需要放松,气机需要阖。这个时候,适当地散散步或许更合适一些,要是强行去健身房,不阖反开,身体吃不消,有可能会倒在跑步机上。

正邪的进退

当气机的运行出现异常的时候,疾病就出现了。这个时候,人体会有一个修复或者再平衡的过程。此时,修复的力量与致病的力量互相交锋,形成有进有退的斗争过程。

从发展方向来看,所有的疾病,不外乎两种情形:

  • 由表入里:就是由上焦进入中焦与下焦,呈深入且加重的趋势;
  • 由里出表:由中下焦进入上焦,是往外、减轻的趋势(这里三焦取“里、中、外”的层次)。

治疗过程中,治病的方向与疾病的方向,有顺逆之别。同向为顺,反向为逆。比如,我想往外走,但有人不让我出去,这叫。如果我想出去,有人把门打开,这就叫

文章图片4

病势的进退与顺逆

正邪进退的趋势决定了疾病的发展方向是痊愈还是恶化,同时也决定了是健康还是衰老。决定这个趋势的关键不是医生和医疗技术,而是病人身体里面有没有能量,也就是前面讲的气机运动规律——实则开,虚则阖。

正气充足,存于内,才可能开阖适度,邪气自然就留不住。反之,邪气深入,病情就会加重。

特别的,当病人神机稳定,中下焦气机充足的时候,是完全可以自愈的,并不一定需要刻意的治疗。

治病的方法

治疗和调理病人,抓住大方向是关键。

在中医眼中,邪气通常不是首要的着眼点,首先要关注正气,以正气为本。坚持从常出发,从病人自身的正气出发,是中医治病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从三焦气血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病就是三类——上焦病、中焦病、下焦病。医师通过与病人及家属的交流,细致地分辨三焦的能量状态,参见下图:

文章图片5

三焦辩证的要点

简单来讲,判断下焦的能量够不够,要看病人的精力足不足,思路是否清晰,专注力、记忆力的水平,睡眠的质量,还有小便频不频。年轻人还要看他的性功能。

中焦要看他的肌肉丰盈不丰盈,有没有力气,消化力、大便、饮食等是否正常。

上焦要看他的出汗情况,会不会常常感冒,是否怕风,还有皮肤的状况。

中医看病,关注的是人的基本生命运行状态。问诊时,通过拉家常来评估病人生命的基本面,这是中医临证的精华。

辨明了大方向,判清了虚实,接下来医者所为,可以总结为五个要点:

  • 顺其势:在总体思路上,要顺应开阖的大方向。
  • 得其机:把握正邪进退的关键时机。
  • 利其行:通过泡脚、走路、打太极等辅助配合手段,轻轻推一把。
  • 握其度:根据体质虚实、生活状态和季节,调配合适的力量。
  • 固其本:通过早一点睡觉,适当的艾灸、站桩、打坐来帮助阖固下焦;吃合适的食物,不吃凉东西来加强中焦。

每个来求医的人,身体在先天体质的基础上,经过几十年的使用和各种疾病的侵蚀,会有一个基本固定的格局。治疗的当下,医生需要意识到,每个生命像一条河流,健康与疾病像股票曲线一样在这个已有的版图里上下交织着前行。

医生通过交流,通过针、药等来帮助病人;病人通过提高对自己和生活的认知,改变生活方式来帮助自己。这一切都是帮助病人从旧有格局里出来,进入更高、更完善的气机格局。一段时间后,生命的运转自然会把这个病化掉。

以上五个原则,既是各种慢性病调治的基本思路,也是“万病一法”的思路。

接下来,我们来具体看看中医的各种治疗方法。

针灸与按摩

《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里说:“按摩勿释,着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说明针灸、按摩的原理是回复神气,“移气于不足”,也就是调动“气”,把某处多余的气转移到不足的地方,这样虚实就平衡了。

扎针的时候,这根针插在你身体里,你的身体既不能吸收它,它也不会像冰棍儿一样融化,并没有任何物质成分进入体内,那它怎么来帮助你呢?

它能帮助我们改变能量路线上的流量流速。就像一个交通警察,北京三环堵得最厉害的时候,可能国贸得安排三个警察来疏导,那就是三根针。京承高速路口放一个警察,那就是扎一根针,这根针放在那里就是一个引导的力量,调节流量、流速。

按摩与针刺一样,本质是调整人体自身的神气运行活动,使之正常化。通过调整神气,帮助人体回复稳定和谐、内外交流的自然状态。当人体通过针灸、按摩等方法回复了“阴阳自和的状态”,那么,生命本来的力量会自动完成医生所期待的“补虚泻实”“通经活络”“扶正祛邪”“安神定志”等等效能。

这也是近代研究中,常常发现针灸、按摩等中国传统治疗方法有“双向调节”的效应。比如,针对胃肠功能紊乱,同样选择“足三里”或者“合谷”等穴位,运用相同的针刺方法,却可以改善和治疗“胃肠亢进”和“胃肠动力不足”两个在西医诊断上相反的问题。又比如,针刺或者艾灸“涌泉穴”,既可以升高血压,也可以降低血压。

导引与祝由

什么是导引?导引神气,调柔身心。“”指“导气”,导气令和;“”指“ 引体”,引体令柔。导引,是引导能量传输和流动的艺术,让身体和精神和柔健康。

导引的关键是精神专注。很多人都练习过太极拳、易筋经、八段锦或者鹤翔桩等功法,这些都是通过舒缓的身体动作,达到精神内守、气血和调的状态,如果保持一段时间,我们的身心健康就会提升,内在的不适与不调自然会改善。

导引的鼻祖是神医华佗,五禽戏是他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其源头可上溯至先秦,《庄子》中有“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

实际上,中医所有治疗方法,包括刮痧、按摩、针灸与用药,其背后的原理都属于导引。

我们再来看看祝由。在《黄帝内经·素问》的第十三篇《移精变气论》里,谈到这种特别的治疗方法。

黄帝问,我听说古人治病,是通过祝由的方法,转移和变化病人的精气,病就好了。

元代之后,祝由列入太医院十三科。拿现代观点来解释,就是接通和改变患者的能量-信息场。依靠祝由师专一的精神、稳定的念力、以符咒的声音或图像所接通的信息—能量场来治疗各种疾病。

祝由科对祝由医师要求很高,目前在道家系统还有专门的传承,需要有师父传授,学生必须遵守戒律。

祝由看起来很玄妙,实际上换个角度,就好理解了。

比如有家人或朋友过生日,你不能到场,会选择送上自己的祝福。意念的升起,背后是有力量的。想一想,你是否有类似的经历,在不经意间收到意料之外的祝福,心中油然升起的那份温暖与感动。

这也就是佛家为什么会强调“身口意”三方面的持戒。不但身体上的行动要注意,说出的话语要注意,就连心中的念头也要注意。

我们的心念,实际上都带有无形的力量。因而,祝由师可以自己的心念力量,调整并带动病人的心念力量,帮助其神气回归正常。

药物的运用

如果说针灸按摩等方法,是医者直接切入病人神气格局的话,那药物则是医者借助各种草药的“神、气、形”对病人做间接的调整。

相对来说,草药的学习要更难一些。

医生不仅要了解病人当下的神气格局、了解正邪斗争的进退趋势,以及三焦上下、内外表里各部的开阖虚实,还得了解每一味药物的气味厚薄、开阖补泻、寒热缓急,以及每味药进入不同体质人体中的不同变化,还有不同药物组合,不同剂量配比,不同炮制方法对药性的整体方向性的细微影响。如此多的因素需要综合考虑,因而草药的学习很不容易。

古人说用药如用兵,一个合理的中药处方就像配伍得当的团队组合,君臣佐使,相得益彰。

君药去攻坚,臣药来支援,佐使打配合。就像刘邦的手下,既有“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张良,又有“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的萧何,还有“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的韩信。三者齐心合力,共同打败了西楚霸王。

草药,除了功效和主治之外,更重要的是作用层次布散方向

在古代的医书里,通常是用“升降浮沉”和“在气在血”等文字来表述的。决定其“升降浮沉”和“在气在血”的,是药物的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汤药进入人体,都是在中焦开始作用的。每个药会因为气味的不同,升降浮沉的方向差异,从某一个特定的层次开始启动。

比如,碧螺春茶、咖啡和白酒,作用的层次是不一样的,分别是上焦气分、中焦气分(略入血分)和中下焦气分与血分。

这是作用的层次,再举个布散方向的例子。

薄荷的作用层次偏重于上焦,布散的方向是从上焦再往外周一点;肉桂呢,进入中焦以后,还能够向血分和下焦布散。所以,前者的作用是向上、向外,而且表浅,而肉桂向内、向下,更深入。

除了药性,用药的剂量,形成的浓度,它们共同决定了某味药是往里边走,还是往外走。

这些是理解草药的重点,不同草药合在一起,变成了一个方剂,虽然复杂一些,但还是这个道理。

学习的路径

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习业》里谈到了中医学习的内容:

先是经典理论部分,“凡欲为大医,必须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

其次辅助方术部分,“又须妙解阴阳禄命,诸家相法,及灼龟五兆,《周易》六壬,并须精熟”。

再次博览群书部分,“又须涉猎群书,何者?若不读五经,不知有仁义之道;不读三史,不知有古今之事;不读诸子,睹事则不能默而识之。不读《内典》,则不知有慈悲喜舍之德;不读《庄》《老》,不能任真体运,则吉凶拘忌,触涂而生。至于五行休王、七耀天文,并须探赜,若能具而学之,则于医道无所滞碍,尽善尽美矣。”

这张书单,除了中医经典之外,涵盖儒释道三家,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术数丹道、林林种种,几乎囊括了彼时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这大概记录了孙真人本人真实的学习成长历程。

由此可知,自古做一名优秀的中医师,实为不易。正所谓:“不为良相,便为良医”。

感而遂通

经典要读,医案要品,群书要看。千头万绪之中,重中之重是要提高自身的感受力

对此,我个人的理解是,知识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对于后天知识的学习,逻辑思维必不可少;要想掌握好,需要多动脑。而对于先天知识的领悟,如果过于陷入思考,反而容易迷失于局部细节之中;这个时候,要让自己静下来,让元神归位,用心来体会。

当我们安静下来、与整个世界有着良好连接的时候,就好像打开了接通宇宙云知识库的WiFi,先天的知识自然地浮现在脑海之中。这就是,所谓的感通,感而遂通。就好像陆放翁的名句:“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与之相比,贾岛在诗歌上的推敲功夫,就显得过于用意了。

内在训练

提高感受力的关键,在于坚持日常的内在训练,包括静坐、站桩、太极等。

我的理解,内在训练的目的,是通过静定的功夫,让先天的元神归位。

有了这个基础,就能够“以我知彼”。就像太极拳所说:“人不知我,我独知人。”临战时,对手不知道我的状态,要做什么,但是对方身形还没有动,念头一动,“我”就已经知道了。

保持虚静放松,减少念头、思想、情感、欲望、计划和各种烦心事、动心事的干扰,内心就会像风力逐渐减弱的湖面,变得澄清与透明起来。这个时候,平静的湖面宛如无染的镜子,自然就能照出对方的身心状态、气血运行和经络流通情况。

假以时日,感知力愈发精微,对无形的神气格局,自然能够感而遂通。

最终,能够达到的高度,就取决于自己经络的通透度、内心的虚静度和意识的清晰度啦。

后记:心灵的桃花源

上个星期,我们全家人再赴老柿林,时隔两年与春日山房重逢。

期间,家智老师在家长课上,以桃花源为主题,侃侃而谈自然教育的意义。现如今,物质极大丰富,孩子不再缺衣少食,却为各种心理问题所困扰。面对父母、师长与社会的殷切期待,却常常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自然教育,与天地的连接,平日里是没什么用的;等到了生死关头,才会有大作用。古人说,天地君亲师。一个人,如果在某个阶段,走入了后天的困境,甚至是绝境时,需要回到先天的天地之中,面对广阔的时空去重新发掘生命的意义。

这一点,不只是孩子,对我们成年人,也是如此。

时代的发展轨迹,已经从过往的高速度转向了高质量。速度的放缓,意味着着眼点从增量切换到了存量。存量竞争的特征,就是每个人会付出更多,与之相比,回报却变得更少。

投入产出比的系统性下降,如果缺乏劳动生产率的有效提升与之对冲,大家的焦虑感自然是上升的。

这样的大背景下,就形成了李辛老师所说的躁郁症。平日里郁闷不断累积,达到了临界点之后,就会高强度爆发。发泄完了,就再次滑入能量低谷,不断反复。

这种负向的循环,让生命的质量不断降低,并为日后各种有形疾病的发生,打下了神气的基础。

于是乎,继续被外在裹挟,还是超拔出来,成为摆在每一个人面前的人生课题。

在物质化迷途中艰难跋涉的我们,需要以同样的努力,去寻找心灵的桃花源。唯有如此,才能让先天与后天早已严重倾斜的天平,逐渐恢复到平衡的状态。

在这条路上,包括经典中医在内的传统文化,很有可能会帮到我们。

因为,它们背后共通的内核就是:

回归本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