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十度高温来袭,古人如何应对酷热天气,你知道吗?

 历史人物故事会 2022-08-07 发布于福建

作者|纪事编年体

字数:3136字,阅读时间:约8分钟

面对这连续高达四十度高温的炎热天气,我们的耐热程度似乎即将达到极限。虽然有风扇、空调以及冷饮这“防暑消暑三件套”形影不离地陪伴在我们左右,但这些物理手段好像还是顶不住太阳光线的魔法攻击,我们依旧是燥热难耐,一动辄汗流浃背,感觉度“夏”如年,这可真是应了网友所说的“消暑难,难于上青天”这一戏虐之语了。
现如今,即使有那么多高科技产品为我们提供消暑纳凉的便利,酷热的天气依旧让我们感到头疼万分,烦躁不已。
那么,在科学技术并不那么发达的古代,古人们又是如何应对这高温酷热的天气呢?


一、炎热的古代
虽说在温室气体的不断排放等因素影响下当前的气温不断升高,但历史上我国也曾经历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温暖期,因此我国古代气温也不低。
面对这酷热的天气,古人们也是苦不堪言。王维在《苦热行》中写道:“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白居易《苦热》中略带侥幸地写道:“不堪逢苦热,犹赖是闲人。”杜甫《望夏叹》中哀叹道:“仲夏苦夜短,开轩纳微凉。”夏日炎炎,就连大诗人们也是苦不堪言了。
有困难才会有继续前进的动力,正因夏天炎热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种种困扰,为了解决夏日消暑问题,古人才想出了各式各样的巧妙方法。


二、冰块消暑
在炎热的夏天,冰块既可内服又可外用,可以说是夏天降温避暑的一件利器,深受人们的喜爱。
早在先秦时期,古人就已经广泛使用冰了。《诗经》写道:“二之日凿冰冲冲。”即在十二月开凿冰块。《周礼》中还记载了一种官职:“凌人,掌冰正。”凌人即是主管藏冰之政的官,在十二月寒风凛冽之时,凌人便进行“斩冰”,然后将冰块放入冰室中,待天气炎热时,拿出来降温避暑。
有时,古代君王们为了显示“与民同乐”,还会进行“颁冰”活动,即把冰块赏赐给臣工们,君臣共享。为了盛放冰块,当时的人们还发明了“冰鑑(jiàn)”,据《周礼述注》中记载:“鑑,如甀,大口,以盛冰。”冰鑑不仅可以盛放冰块,还能放置大量食物。冰块与食物混合放入,这便起到了冰箱的效果,使食物冰爽可口,适合夏天食用。


在春秋时期,还出现了“冰厨”。《吴越春秋》中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冰厨”是一个小小的房间,里面储藏着众多冰块,以保持室内的凉爽舒适的气温,可以说这是我国最早的空调房了。
除了“冰厨”之外,还有冰室、冰井等等,里面存放有许多冰块,以供避暑之需。曹植在《大暑赋》中就对冰室有着生动描绘:“积素冰于幽馆,气飞结而为霜。”冰块被堆积在冰室之中,让不断飞舞的气凝结成为了冰霜。
冰块除了有给房室降温和使食品冰冷的作用外,古人有时还会直接食用冰块,如“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毕竟谁不想在炎炎夏日食用冰冷的冰块呢?
当然,虽然说冰块在夏日避暑中有诸多优势,但是在夏季能用得起冰块,修得起冰室的多是那些贵族富商,夏日的冰块对于平民百姓来说是不敢奢望的,因此那些贵族豪门也被称为“伐冰之家”。


三、外物消暑
外物来消暑,古人有妙招,外物在古人消暑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古代,最常见的消暑外物莫过于扇子。扇子制作简单且成本极低,上至皇家士族,下到寒门百姓都能用得起。在《水浒传》智取生辰纲那一情节片段中,白日鼠白胜便是手中拿着蒲扇扇风,口中唱着“公子王孙把扇摇”。
由于扇子可以带来凉风,因而它也被称为“摇风”或“凉友”。除了普通的小型手摇式扇子外,古人还制作了巨型扇子,《西京杂记》中就记载了一种“七轮扇”,此扇“大皆径丈”,当它运转时,能让“满屋皆冷颤”,可见降温效果极佳。


到了隋唐时期,聪明的古人们还发明了自动扇,这种扇子多借用流水作为动力,如唐玄宗的“凉殿”中就有水力风扇为皇帝后妃们带来阴凉。
“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瓷枕也是一个被古人喜爱的外物避暑选择。由于瓷枕多为空心,带有细孔且瓷器比热容小,因此瓷枕能“还是凉生玉枕时”,带来清凉舒爽。宋朝才女李清照就十分喜欢瓷枕,她在《醉花阴》中曾说过:“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此外,士家大族们还喜好修建宫殿庄园以作纳凉避暑之用。
唐玄宗时,皇宫中修建了仿照拂菻国(古代东罗马帝国)建造风格的“凉殿”,据说此“凉殿”四周流水如帘子一般飞洒,大量的水汽让殿内即使是在酷暑之节,依旧是“座内含冻”。
同一时期,玄宗宠臣王鉷建了“自雨亭子”,此亭子和玄宗“凉殿”的设计思路十分类似,都是周围流水如注,亭内“虽处盛夏,却似深秋”,凉意可见一斑。


南宋初年,据《南村辍耕录》记载,宋孝宗命人建立了“翠寒堂”,堂周围种满了花草树木,还“鼓以风轮”,使人进入堂中后“不知暑热”。当时大臣洪迈在翠寒堂觐见皇帝时,还因为堂内凉意甚重,身体发抖,难以久站,因此皇帝还特意给他披了件衣服。
清朝时期,皇帝为避暑还修建了当今举世闻名的承德避暑山庄。

除以上种种,古人防暑降温还会使用“竹夫人”——一种圆柱形的竹制品。
制作此物需要将竹子内部打空,并且在竹子周围打孔,然后将制作好的“竹夫人”放到床上或椅上以便依靠,起到通风降温的效果。宋朝词人陆游就十分钟爱“竹夫人”,常常“床头新聘竹夫人”,苏轼也曾作诗道:“留我同行木上坐,赠君无语竹夫人。”


三、饮食消暑
盛夏时节,要论什么东西最能消暑避暑,当之无愧的应属冷食冷饮了,其实古时就已经有了众多冷食冷饮。
茶作为中国最古老的饮料之一,深受人们喜爱。现代科学研究表明,茶不仅有着提神醒脑功能,还有清热解毒、去热舒身之功效,因此就算是在夏季炎热时节,品茶也是一件趣事、快事。


“伏茶”、“午时茶”和“凉茶”等都是夏季极受欢迎的茶类饮料,这些茶类饮品至今也是长盛不衰,在海内外享有盛誉。北宋诗人梅尧臣就极好夏日饮茶,他曾在中伏时节前往妙觉寺去避暑纳凉,在那里他“煮茗”消暑,以至于他感觉暑气全无,秋日将临,最终是流连忘返,“自忘归家”了。
除茶之外,还有各式各样的冷食冷饮。屈原就喜好冻酒,他认为“挫糟冻饮酎清凉些”。大诗人杜甫偏爱“雪藕”,他曾说“佳人雪藕丝”,俊俏佳人吃着雪藕,显得更加楚楚动人。宋人李重元喜爱冰镇瓜果,他曾言“沈李浮瓜冰雪凉”,冰凉的瓜果可以带来夏日的片刻清凉,这是多么令人神往的东西。杨万里则对一种类似冰淇淋的冷食青睐有加,他认为这食物“不腻但爽”,入口即化,冰意十足。近人梁实秋则甚是喜欢冰镇酸梅汤,他认为酸梅汤“上口冰凉,酸甜适度”,吃入口中就像“如品纯醪”。


四、静心消暑
俗话说,心静自然凉,中医强调形神合一,才能保健养生,因此古人在夏日时也喜欢通过调整精神心境来达到祛暑功效。
“宁心无一事,便到清凉山”,这正是古人宁静心神消暑化暑的真实写照。唐朝诗人白居易认为“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曾作诗道:“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排却外部干扰,以实现“消烦暑”之目的。
北宋文学家秦观则喜欢卧于画桥旁,垂柳下,观池莲,听船鸣,好不惬意。他在《纳凉》一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
虽说“心静自然凉”,但此境界远非常人所能及,因此静心消暑,宁神化暑也只能是为少数人所理解,大多数人还是只能利用外物或冷饮冷食来达到避暑降温的目的。


结语
不得不感叹,古人的智慧真是无有穷限。在生产力如此低下的古代,古人们依旧能想到那么多“金点子”来防暑消暑,其中有些方法在当下依旧被广泛使用,惠及千古。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上述所叙所言种种消暑措施多为贵族富商们所独享,平民百姓根本无法享受这些东西。在夏日,冰块价格堪比千金,常人哪能负担这类消费,他们在夏时能吃几片爽口西瓜,喝几口干净凉水便是“感恩涕零”、“不胜感激”了。

参考文献:
林长华:《趣话古人的防暑降温》,《生态经济》2003第8期,第74-75页。
许锡强:《从古诗看古人的消暑方法和情趣》,《语文天地》2006年第21期,第39-40页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