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这篇文章,是会员区小米丹的原创。小米丹以前打陈氏太极拳套路,一年前开始习练杨氏太极拳单操。作为华夏大地太极拳习练大军中,为数不多的“小众”群体中的一员,她的发声,或许会让我们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华夏先贤们,为我们后人留下的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于偏见: 前几天,我们的“大群”(国庚起太极散手群)里,有个人说他打了20年的太极拳,都没有听说过太极拳里还有“太极拳单操”这个词,更不知道“太极拳单操”里面涵盖了什么“东西”。老师回答说,那他能进我们这个群,认识自己所不了解的领域,是一件挺好的事儿。。。 但是,遗憾的是,如果一个人带有偏见的去质疑一件事,而且这个偏见使得他不能保有平和的心态去表达自己的观点、也不能接纳新的信息,他就走向了偏执;如果一个人带有偏见的去质疑一件事,使得他不能清空自己原有的认知体系,内心里就没有地方接纳新的认知。所以说,偏见比无知更可怕,偏见比无知距离真理更远。 放下偏见,放下原有的知识体系,我们可以从另外的视角看待世界,看待武术。 想真正了解杨门古传太极拳单操,“觉和感”到她的存在,就要放空内心,找到自己本来就有的“觉感”。 反过来说,如果一个事物没有文字记载留世,就是没有证据?就是否认她的存在吗?就没有存在和被传承的真实性吗? ——我觉得,如果一个人满心偏见,又没有自我的觉和感,就会武断的下结论的这样说。 觉和感: 一、觉感——自身的觉和感之力可以引领我们找到杨门太极拳单操,因为古传单操她真实存在。 习武就是修身,修身就是要恢复我们与生俱来的觉-感-悟(递进有层级,所以这里我们不说“感觉”)。觉的能力是最低层次、也是最容易找到的。 对,我说的就是“觉感到她的存在”~记得师叔说过,他那一天就鬼使神差的坐公交车去了离家挺远的一个公园里,看到一些人在练拳,他的内心非常欢喜,心告诉他——“对,要找的就是这个了”。后来,他现在的大师兄就是孙老师,他的老师就是国庚起师爷了。他说,那一天,“真的很巧”,冥冥中就是像被带领到那儿的~~在一个对的时间去了一个对的地方,遇到了要找的队伍。。。; 觉,就是当我们手被烫了一下,自动快速缩回。。。他是人本能的反应力,她是不动心的。她分为听觉、视觉、味觉、触觉、嗅觉。。。即便是本能,我知道有的人是丧失或者部分丧失的。。。,比如嗅觉,有些人得一次重感冒就丧失了嗅觉; 感,有心字底,所以古人认为“感”是动心的,比“觉”有更高层级的能力。就像射击运动员大多是近视眼,但依然能打中靶心;足球运动员起脚射门的瞬间,是不看球门的,此时的方位和动作都装在他们的心里;比如钓鱼,鱼在水底,你看不见,但你知道它在哪,并且准备咬钩儿了,这都是心的敏感。所谓“心有成竹”,也是动用了“心神”。有了完整、敏锐的觉和感,无论射击还是踢球、钓鱼。。。,都能明确知道自己追寻的目标在哪里。。。当一个人恢复了觉和感,他(她)就能找到真正的杨门太极拳单操的传承。}}} 对,我听到了——你说靠个人的觉和感的能力找到(证明)杨门太极拳单操的真实存在,这说法太“扯”了。。。难道杨门的真传——线下能打的杨无敌的功夫,在传承上既没有功夫的文字记载,也没有能说的清楚的师承?(像家谱一样的姓字名谁、出生年月、出生地点,拜师与授徒。。。)难道只有道听途说的口耳相传、心心相授吗? ——我说,对。 二、关于口耳相传、心心相授的传承模式 1、武功的口耳相传,没有文字的正式印刷流传 关于武功(功夫的传承)无法落于文字,这一点吴图南先生也分析过原因的(见《科学化的太极拳》吴图南): 另外,杨门古传单操的练功方式,就注定了她很难落于文字。相比较,当今世事盛行的太极拳套路的广泛化(三亿人打太极拳),集体化、整齐化(跟音乐节拍,动作整齐划一)、大众化,这种模式,就可以把套路的动作印刷成小册子,而杨门真传太极拳单操——能打的杨露禅的太极拳,却是小众的:他的独立性(精神独立),个体性(一个人的自练单操的习练 两个人的对练单操的习练,均不能被音乐、旁人。。。干扰)、个性化(劲路相同 动作外观可以不同)。。。这样的旷日持久的简单重复的劲路训练方式,以及师父带徒弟的口耳相传,心心相应的传承模式,二者结合,就决定了她不可能是大众的,只能是小众的,个体的,就很难落实于文字的传承;她的个体练功差异,等等,也很难写书传承印刷。她只有行功要领、没有固定的教学步骤和模式,一个人一个样儿,有快也有慢,她量体裁衣,人人有自己合适的“衣服”,充分体现的个体学员的尊贵,尊重个人的天性的拳法——她是高贵小众的拳法。。。所以我们看到,都是学杨露禅的拳,怎么后来分出了吴氏太极拳、孙氏太极拳呢,而现代太极拳套路,永远不会再创新出完全不同的拳路来,现在没有、以后也不会有,因为它融入在集体大众中,没有个体灵魂。那么我认为,杨门太极拳单操的特性,同时也是一个高级的事物所特有的、卓尔不群的特性,所以她也没有、也很难写出一本本小册子~~诶,那不是她高贵的属性,她的传承不能照本宣科,同样,她的领悟也不能“照猫画虎、照葫芦画瓢”。同时,她也无法写出那些功法的细节是怎样的“武功秘籍”,因为她的功夫无止境,也没有天花板。但她有层级,每个层级都有不同的练到的东西——你功夫到了,就能领悟,老师就说“对了”此时师徒双方心领神会,“拈花一笑”;你功夫没到,师父说再多也没用的。反而,太极拳套路能有这些吗、他们那些人每个人捧着“小册子”,它倒是能写清楚一招一式,嗯哼,自己拿回去练就行了,不需要口耳相传,他们整齐划一,大家打得节奏都一样、不齐还会被吹哨喊“停——”,不过,它美观,可以登台表演。 再有,也是最最重要的,就是杨露禅先师的武功可以说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无论练法还是打法,是绝对的“知识产权”,保密还来不及,理论上更加不能外传,不能落于文字,“非其人勿传 非其人勿授”,这和有禁书的医家是一样的。所以她的武功没有细节的文字流传,也是可以想象的。 关于师承没有落于文字: 目前,那些大众喜闻乐见的,能说的清楚传承的,所谓“显赫名门”没一个真能打的,他们的功夫充其量就是太极体操而已。越没有得到能打的真传太极拳,就越是写文章鼓吹自己的传承正宗、这样的人、事、文章屡见不鲜。他们门徒众多,参加各种比赛,封为各种“大师”,风生水起,钱财也是盆满钵满,名利双收;相比较真传杨门太极拳单操,多年流落民间、无名无利,隐姓埋名,忍辱负重(身背传承之重任),不求闻达于世,白天上班赚钱糊口养家,早晚练拳授徒,国庚起师爷就是这样的一路走来的,凭借的 就是对真传能打的太极拳单操的热爱和坚信、对自己师父的感念和认同。在没有名利、只有脚踏坎坷崎岖之路的状态下,国庚起老人70岁开门授拳,可谓是“风雨过后见彩虹。。。” 杨门单操能够传承至今,能够在多年的风雨飘摇中摇而不坠,走到今天,让我辈有幸见到、学到,感到、悟到,感知到先贤智慧和高明、感知到她的无限乐趣和美妙,同时感知到她的体系的系统性与完整性,像现在这样摆放在我们面前,让我们每天将身心沁入其中、点滴感悟——我觉得,这本身就是一个最有说服力的真实的证明了:杨门太极拳单操不仅存在,且光彩四溢。。。 另外,杨门真传太极拳单操这一脉不提自己的师父,只认祖师爷。这一点孙老师给我们讲过多次,虽然遗憾,但是它是客观事实。师爷至今也不肯提及自己的师父的任何情况——他遵循着“老规矩”,想来国庚起师爷也是最后遵守着这个规矩的传承人,之后,每个晚辈都记得他的名字,“国庚起”的名字不仅仅是师爷自己,也是师爷背后历代传承人的符号。。。 ——对,杨门的太极拳单操,杨门真功夫的师承,没有文字记载,只有口耳相传。 2、心心相授——医道,一个佐证 从我华夏自古医道的传承 来看武术的传承,也可以说明和佐证。 先说说“文字的无力” 我们能够确定的是,中华的武术和医术,均出自上古的道家。所以从根本看,从理念、传承上,医、武道都相通。 华夏的文明是早慧的,然后渐渐走向衰退。“学问是通过字、词、句来传达的~~这是中华文明走向没落的表现。真正的传承不是借助于文字的,因为当你的精神和智慧 通过文字来传达的时候,已经损失了大半———变得言不由衷、词不达意。汉字比其他文字传神的功能更强大一些,但即便如此 她也损失了很多很多精华的东西。。。” 正所谓“尽书不如无书”、“与有肝胆人共事,从无字句处读书”的意思吧,就是要看出文字背后要表达的那个东西。。。 再说说医书的 “文字的断续” “大家知道的《黄帝内经》中的《素问》经过南朝的全元起、隋唐的杨上善、王冰得以传承保留,而另一部《针经》,(是对话版本),也就是后来的《灵枢》,到北宋初期已经失传,宋哲宗元祐八年(西元1093年),高丽献医书,里面有一部九卷的《黄帝针经》。哲宗下诏书将此书颁布天下,我们才有了完整的《针经》,也就是现今的《灵枢》,即是高丽所献的《黄帝针经》。” “反观历史,会发现中医学的传承有其独特的方式——师徒之间,耳提面命,口传心授、因材施教,非其人勿传 非其人勿授,其私密隐秘的特征不显于世,与官家办的太医有明显的不同”。 ——以上大段文字摘录,想说明2件事,一个是文字传承之不易,官方的修订的医书都有断代失传的事发生,何况民间武学技艺?二就是,上面这段传承的方式的黑体文字,表明医道和武道简直就是同出一辙!她们的老祖宗是一个,他们同根同源,她们是一棵树上分出的两个枝丫,开出的两朵花!再无需多言了。这样看来,“不显于世”,隐士的口口相传,口传心授才是真传的特征和品质。 综上所述,看看医史也可以佐证武术的世界(杨门单操)的无有文字流传,只有真功夫的心心相授,也是在情理中的事,并不奇怪 对此质疑的人不免有些狭隘和无知了。。。 三、32节杨门太极拳自(对)练单操,其自身体系的完整性、贯通性、高妙性、养生祛病的功效等等,就可以证明她真是存在,且不可能是现代人的“杜撰”,她确实是古人高智慧的产物,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瑰宝。 只有练上才知道。。(此处省略2000字,会在单独的文章里描述她的高明之处和特有的性质) 四、当代太极拳大师李琏先生(吴图南嫡传弟子)在采访中(视频共19分14秒)中阐述的拳理和字里行间对“单操”的描述,也有力的说明了内家拳是有单操存在的:说到“吴图南先生的刀法是和张策先生学到的,张策先生的刀法没有套路,都是一招一招的单招儿,单招儿练好了给攒起来,才是套路;”又说,“吴图南先生后找杨少侯先生学了四年拳法,是用架,练架和用架不一样,她是在用架的基础之上。。。(10分50秒)在人必须有一定的资质之下,才能练(用架),要不然练不了,一个是把你练坏了,所以在用架的前面他得练功,。。。”,上面的话说的再明白不过了吧,“它得练功”,“功”是什么?紧接着,李琏先生接着说,“她是单操的。。。然后,这功里具备了什么,你再往架子里掺什么,糅合进去。。。,这个架子呢,就像口袋一样,你有什么,就都得往里面装,装满以后,才是用架。。。” 上述的话,已经说得再清楚不过了:这个“架子”就是太极拳单式,架子的支撑是靠单操功夫(劲路)支撑的。。。老师也说过,“太极拳单式是太极拳单操的收口功夫,这个收口,就像个口袋,它是装载你之前练的劲路功夫的。”而太极拳套路,是太极拳单式的串联~~可离太极拳功夫还差得远呢,中间还隔着一个单式呢! 李琏先生,真正能打的太极拳大师说的话,也证实了太极拳单操的真实存在。 五、八卦掌大师刘敬儒先生也在采访中证实了单操的存在,(视频全长3分18秒)他说,“建国后,1950年,武术这个“打”就不要了,就练的是“套路”了,”。旁白说,所谓练套路,就是把这些独立的招式组合成套路,而且既要好看,还要显露出功力。。。”刘敬儒说,八卦掌,以八个大掌法来练功。。。” 我理解,他说的这八个大掌法就是八卦掌的劲路单操了,然后说,“既然“打”,不要了以后,就把八个大掌法串联起来,高低错落(地编排一番),又加进了别的美观的东西,成了现在的表演套路。。。” 这段话,说清楚了现代套路成为主流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综合上面这五大点的总结,难道还不能证明太极拳单操的真实存在么,我们该倍感荣幸、也应更加珍惜,因为,我们——正在习练单操的同学们,是踏在古人的脚印上行走的“小众人”。。。 小米丹于北京 2022-8-6 |
|
来自: 杨门单操太极拳 > 《国庚起太极散手原创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