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希濂晚年回忆:倘若当年那30万国军真的撤到缅甸,后果不堪设想

 梦想童年594 2022-08-08 发布于江西

自近代以来,中国为了反抗外国侵略者、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统一和民族富强,发生了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终于赶走了外国侵略者,使中国走向和平统一成为了可能。

但是,以老蒋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坚持一党专政,假和平真内战,悍然发动内战。随后,国共双方又进行了几年的内战(解放战争),最终以蒋氏为首的国民党败走台湾岛,中国共产党取得胜利,实现了大陆统一,平息了内忧。

在战争后期,我党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兵败如山倒的国民党军队内部已经人心惶惶。国民党中的重要将领宋希濂为了保存剩余国军的实力,想出了将剩下的精锐撤到缅甸的主意。然而,当他在晚年回忆起这个决定时,经过深思他认为此办法不妥,如若真的实行下去,后果不堪设想。

在蒋介石身边,有两位将领是深得他的器重的,一位是“西北王”胡宗南,另一位就是“鹰犬将军”宋希濂。

宋希濂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富裕农民家庭,他的先辈也多是入仕为官,报效国家,因此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宋希濂自幼熟读诗书,从少年时代起就胸怀报国之志,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多次参加爱国活动。

1924年,宋希濂考入黄埔军校,受到三民主义思想的影响,更加坚定自己救国救民的信念。1925年,经同窗好友陈赓的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但在中山舰事件后,宋希濂退出中国共产党,加入国民党。虽然他加入了国民党,但是他仍然坚信国共两党的任务目标是一致的。在军校的学习期间,他受到了周总理的赏识,并且与他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

抗战爆发以后,宋希濂主动请缨,多次奋战在抗日前线,指挥部队作战,展现出了自己救国的决心。在淞沪会战中带领官兵们视死如归,义无反顾,凭着爱国精神、民族正气重创日军。在缅西战场上,也取得了巨大且辉煌的战果。

随着抗日战争结束,老蒋坚持自己的独裁统治,打着假和平真内战的阴谋,最终撕毁“双十协定”,进攻中原解放区,挑起了内战。由于我党始终代表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是人心所向,我党的人民军队在与国民党的战争中逐渐由劣势转变成占据绝对优势。

1948年,国民党部分军队向西南逃窜。我军此时在战略决战中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开始大举南下进攻,借此机会一举消灭国民党残余势力。此时,深受老蒋器重的胡宗南、宋希濂两人接到命令,守卫四川,以西南作为屏障获得喘息的机会。由于此时我党强大的军事实力,使得国民党军队中部分将领萌生退意。此时的宋希濂也在心中产生了撤退来保存军队实力的想法。

宋希濂到达重庆后,在一次会议中提出了将部队撤到中缅边境的计划。他指出,将此时两人手下的精锐部队先安全撤到云贵川地区,等解放军打过来后再往南向缅甸地区撤退,以此来保存国民党军队的有生力量。两人一致同意这个方法。

宋希濂提出撤退至滇缅计划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可以保存自己军队的力量,减少无谓的牺牲,并借机对部队做出一定的调整,恢复军队的实力。另外一个原因是抗战时期宋希濂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作战,对于云贵川以及缅甸地区的各种情况都有深入的了解,他可以借此机会对我军做出反击。胡宗南考虑到自己当下的实际情况,权衡利弊,也非常赞成这个观点。

两人将计划报告给蒋介石后,老蒋勃然大怒,否定了这个计划,最终计划破产。

1949年11月,我军在刘帅、邓公、贺老总等人的指挥下发起了西南战役,国军负隅顽抗,但最终还是抵挡不住我军的攻势。仅仅两个月,云贵等地区就实现了解放。国民党坚守西南地区虽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最终仍是败在了我党人民军队手中。西南战役之后,宋希濂被俘虏,在监狱中改造一段时间之后,得到了提前释放。此后,他对于新中国的建设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虽然宋希濂和胡宗南对于撤退到滇缅地区的计划考虑得较为周全,但是此计划一旦实施,也会有不可预估的严重后果。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部队实质上是逃跑而不是撤退,这必然会导致军心不稳,会产生不必要的损失。其次,路途遥远,事发匆忙,准备不及时,物资严重匮乏。最后,当时的国际形势是缅甸作为英国人的殖民地,国民党军擅自入缅,英国是绝不会同意的。可见,这个计划并不像表面上的那么完美周全。产生的后果,也可能难以承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