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秦代书法的学习方法和应注意的事项

 学山工作室 2022-08-08 发布于山东

秦代书法,从阶段分期来讲,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秦国统一中国前的书法资料。这段时期的秦国书法资料,大致可归入春秋战国书法史料当中。

这个阶段中,我们还有楚简可以作为参照系来进行横向比较分析。

二是秦国统一中国后的书法资料。其中最主要的代表,就是规范化的小篆字体。

另一方面,此阶段的简牍书法材料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深入学习。

02

如果从类别上区分。秦代的书法资料,大致又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铸刻书法材料,如《秦公簋》:

再如《秦诏版》:

无论是《秦公簋》还是《秦诏版》,我们在临写时,一定要注意它们的大小错落。

对于它们的具体用笔方法,仅仅通过这些拓片资料的黑底白字,我们是看不出用笔轨迹的。

那如何找到这些字迹的用笔方法和轨迹?

我们需要“借用”和参照一下别的秦代书法资料。

这个最好的参照物,就是秦代各种简牍墨迹。

03

第二类秦代是石刻文字书法资料。其代表作大致有:

《石鼓文》:

《石鼓文》的结构特征,以正方为主,呈现出战国时代的文字特点。

对于《石鼓文》的结构和用笔特点,我们不妨以楚简作为一个参照物,这样临习起来就会感觉更有兴趣一点,也会觉得更顺手一点。

《泰山刻石》:

《泰山刻石》是秦朝统一中国后非常标准的正规文字。

我们不少人学习书法史时,往往会有这样的误解:以为秦代只有小篆这一种正规字体,且日常书写都是这种非常工整的样子。

其实情况绝对不是这样的。

你去临写一下秦代简牍自然就明白了。

《峄山刻石》:

《峄山刻石》经常被一些篆书课程班作为教材使用。

这其中的主要原因,就是与《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的拓本相比,《峄山刻石》拓本的字迹最为清楚。

然而《峄山刻石》拓本的字迹最为清楚,是有其历史原因的:

这个原就是《峄山刻石》的原石早就不见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各种《峄山刻石》拓本,无论是“长安本”还是“绍兴本”,都是宋代及元代的重刻本。

这种重刻本,受唐宋以来的篆书写法比较大,所以离秦代篆书原貌还是比较远的。

04

第三类是秦代简牍文字书法资料。

这样的书法资料是非常丰富的:

如下图的秦简:

再如下图的这个秦简:

这些秦简呢,可以说是隶变的关键材料。

整体上看,秦简的书写年代,时间上比楚简稍晚一点点。

与楚简相比,秦简的笔画更拉直些,方折也明显一些。

另一方面,与楚简相比,秦简也呈现出秦国文字的一些固有特征。

最为重要的是,通过对秦简的分析和临写,我们就能够看出它们是如何一步步向隶书演变的。

这种演变,是渐变性质的,是一点点变化的。

换句话说,书写秦简的人,他们并不知道后来的正规字体,会演变成东汉时期的八分书,甚至行书和草书。

但这种加快书写速度而对篆书笔画的变化,正是隶变的最原始推动力。

与楚简一样,秦简同样也是学习和研究隶变产生、发展的重要墨迹材料。

05

在秦代书法史学习和相应字体临习过程中,我们的建议是:

首先要尽可能去搜集秦代的书法资料。

如果条件允许,请尽量购买相关的纸质字帖。

毕竟纸质字帖的出版比较正规,各种说明文字也比较系统,有利于我们对秦代书法进行全面整体的理解和掌握。

其次要将重点放在简牍墨迹的临写上面。

前面我们说过,以前由于各种条件所限,我们对于秦代书法的了解,主要局限于石刻文字上面。

而现在秦代简牍材料是非常丰富的,所以一定要重视秦代简牍的临写。

比如这样的秦代简牍,其运笔轨迹是非常明显的:

我们一再说过,将拓片图片反转成白底黑字后,我们仍然是看不出当时人们的运笔轨迹。

比如我们将《秦公簋》拓片反转一下:

上面这种效果,我们肯定是看不出秦代人是如何运笔的。

然而通过源汁原味的秦代简牍,我们就可以分析、推想当时人们是如何书写的:

再次是要将简牍与石刻文字、铸刻文字结合起来临写。

秦代简牍临写多了,你就知道《泰山刻石》的笔画是怎么写出来的。

通过秦代简牍的临写,我们就可以知道,秦代的日常书写,并不是每个字分配的空间都一致,而是大小不一。

这种大小不一、天真自然的元素,才是我们在学习秦代书法过程中更应该注意的地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