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593年,菲律宾盛产红薯,却禁止出口 就在此时,在菲律宾经商的

 阿年282 2022-08-08 发布于河南
1593年,菲律宾盛产红薯,却禁止出口。就在此时,在菲律宾经商的陈振龙,老家闹荒年,急得他花重金买下一根红薯藤,想带回国,改变中国人的命运。

陈振龙是福建福州的商人,经常去菲律宾,进行贸易出口的生意。

这天,陈振龙吃到一种外皮通红、味同梨枣的食物,觉得十分可口。他问身边的菲律宾土著,这是何物?

通过菲律宾人的解惑,陈振龙才知道,这叫甘薯。旱地、湿地都能生根,在菲律宾年年高产,而且生的、熟的、甚至叶子都能吃。

而那时的明朝,稻谷的种植对土壤要求高,时不时遇到干旱,洪涝,农民一年的收成就白忙,于是,他突发奇想道:“把甘薯引到中国,能救好多人的命。”

却不想,这话一出,就被当地人阻止,说:“西班牙人规定:菲律宾的甘薯禁止出口。”

为什么禁止出口?又为什么是西班牙人的规定?陈振龙一头雾水。

原来,当时菲律宾被西班牙殖民。而西班牙人的主食短缺,就引入了南美洲的甘薯,在菲律宾种植。这样解决了百姓的粮食问题,他们就将甘薯视为国宝。

而这时,明朝领先于世界。西班牙人不愿明朝继续强大,就禁止国宝的技术外传。

《金薯传习录》记载:西班牙人“珍其种,不与中国人。”

陈振龙一听,暗自不忿:我就让你们看看,我是怎么让中国人吃上甘薯的。

于是,他花重金购买了一根藤苗,又聘请当地土著,专心学习甘薯种植技术。就在这时,他的家乡遇到荒年。

陈振龙知道后,就着急地将一根藤苗,塞进了货箱,却在港口检查时被发现,将他扣下盘问。

因此,陈振龙的儿子,花了好大一笔钱,托人疏通关系,当地官员才念他是初犯,饶了他。可是,陈振龙不想放弃。

第二次,他把藤苗编进了篮子里,篮里再装上常见的蔬菜。

令人没想到的是,刚到港口,就被当地百姓看中这一篮菜,想买下来。结果几个当地人看到里面有甘薯藤苗,把他当做小偷,打了个鼻青脸肿。

这天,50岁的陈振龙,捂着脸上青一块紫一块地淤青,看着手上的藤苗,开始犯难。

突然,他想起商船的缆绳和藤苗长得很像,于是,又进行了第三次计划。

他将藤苗编进货船上的一根绳索里,再抹上黄泥巴,直到跟船回国的这一天。再次遇到港口检查,陈振龙的心提到了嗓子眼...

“检查通过——”听到这句话,陈振龙松了一口气,他让艄公快速划船出海。一出菲律宾的区域,他就立马从绳子里解开藤苗,放在阴凉处保存。

就这样,海上历经7天的航行,陈振龙终于回到了福州。

一下船,他就回到家,在院子里找了块空地自己先试验。

他把藤苗种植到土里,4个月后,发现已经结出来8个甘薯!于是,又把甘薯埋在土里浇水,结果每个红薯成功长出2-3根幼苗!

成功了!陈振龙在院子里手舞足蹈,开心地像个孩子。

平复下来激动地心情后,他让儿子把甘薯易生长、高产量的好消息报给了福建巡抚金学曾。

刚巧这时,金学曾也在苦恼,怎么解决百姓粮食问题。听到陈家上报说有落地生根的甘薯,他本着试一试的态度,开垦荒地进行培育。

于是,父子俩带人将这些藤苗每取一小段,压在土中,7天后,又长成了几十根幼苗,再继续收获,移植!

后来,每一亩地产出的甘薯已经达到了6000斤,成功解决了荒年。

当时,百姓家家户户已经种出了甘薯,又发现它红彤彤的,就给他取名红薯。还因为从番国带来的,又称为番薯。

《朱薯疏》记载:“乡民活于薯者十之七八。”

而陈振龙看到福建百姓都能吃饱饭后,高兴地合不拢嘴,他决定要把这项技术,世代传承下去。

于是,到了清乾隆时期,陈振龙的5世孙:陈世元,将红薯引种到了山东一带。接着,陈世元的后人,又把红薯带到了河南、河北等地,后来逐渐推广全国。

因为红薯的叶子和根都能吃,养活了不少人,于是,中国的人口开始爆发,清早期已破3亿人,所以康乾盛世又被称作番薯盛世。

道光年间,百姓感念陈振龙的壮举,为他建造了“先薯祠”和“先薯亭”。

直到上世纪70年代,我国又迎来一次荒年,粮食收成低,白面少。人们就种好养活的红薯。又因为红薯保质期有限,就把它蒸熟、晒干,让红薯干成为了很多人的救命粮。

红薯发展到现在,已经是一道家常饭,中国人的智慧,令它吃法也花样百出。不仅能磨成红薯粉,做粉条、凉粉等。它的叶子还可以烙成菜馍,沾着香油蒜汁,口味独特。

行文至此,不禁思考,为什么中华民族走过5000年仍然辉煌?

原来,国家因英雄辈出而强大,正是有陈振龙这样的仁人志士,在逆境中勇于前行,以天下为己任,造福了一代代中国人。

而这样的家国情怀代代绵延,将凝聚成岿然不倒的民族精神!

参考来源:《朱薯疏》、《金薯传习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