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陶华坤 道家以“道”为核心,认为大道无为、主张道法自然,提出道生法、刚柔并济等政治、经济、治国、军事策略,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道教是适应中国社会各阶层特别是庶民阶层要求的宗教。 道家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道家思想的形成是以总结、发展、著典籍为主要路径。道家代表人物:老子、庄子。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自化、应物变化;代表作品:《老子》《庄子》等。学道家,我们会顺应自然,有所为有所不为,为可为之事,不为不可为之事,尽人事以听天命。道家的生命力在于如何通过“齐物”“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以此忘记尘世的苦难,自由逍遥于内在的精神家园。 道家和道教虽然存在多方面的联系,但它们的区别也是明显的。道家是先秦时期创立的思想流派,而道教是东汉末年逐渐形成;道家作为一种思想流派,崇尚大道,主张“惟道是从、道法自然”,主要从事的是学术活动和其他政治文化活动,奉《道德经》《庄子》《黄帝四经》等为经典。而道教作为一种宗教,将道家人物神化以提高其知名度,有其神仙崇拜与信仰,有一系列的宗教仪式与活动,追求的是“长生不老”,其主要典籍是《道藏》。 道家使人精神专一,动合无形,赡足万物。道家以道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魏晋南北朝后,道家思想成为士大夫失意之后的精神寄托。道性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家重视人的自然性。道家讲避世无为而“归真”,想挣脱社会伦理的束缚,通过效法自然的无为来实现人生。道教以道家思想为旗帜,吸引仰慕老子、庄子的慕道者,诱使大量崇尚道家的文人入道。 2.“道”不仅是道家哲学的最高概念,也是其终极信仰。 中国传统哲学就其基本理论内容来说,是由儒家、道家和佛家主要哲学思想体系组成。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开创者,提出以“道为核心的价值观体系。在老子看来,万物的生成是由道和某种物质相互配合形成的,道支配着万物的生长和发展。老子主张以道治国、推行无为政治来实现理想社会。当他发现治国理想无法实现时,便选择退隐,主张守柔不争以保身、修身。法家学派非常重视“道”的规律性,明晰“道”与“理”的关系,对道家思想有继承和改造。 道家重视不言之教,没有严格的组织和师承关系,但道教却非常讲究师承关系,有教徒与组织。道教受佛教影响,极力宣扬出世思想。道教在理论上汲取道家思想的大量因素,但是二者还是不能混为一谈。在道教那里,传统民间信仰的意味很浓,应去除民间巫术和以丹为主解道。将有限的东西当成信仰对象往往带来灾难和冲突。“道”把权力下放给人类,让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对“道”的这种信仰,有助于人群凝聚、成长为一个有序、自由且有神圣感的社会。 中国的传统科学范式,始终在追求事物内在的道,而在道的追求中形成以道为核心,以天地人关系为主线,以自然为原则,以道、元气、阴阳、有无、自化等为基本概念的科学思想体系。道家不仅严格区分了普通知识与技术知识的区别,还通过“顺应自然”“以道驭术”“悟性思维”等思想影响后世中国的技术发展。所谓“道”是包括真与善的,志在“闻道”即以求真求善为目的。道,这个字包含无数法则,现已知的是道,未知的也是道,而不是一个组织,一个家族,所为悟道就是超脱,不停的升华,寻找生命的本源,成就永恒。 3.道家文化:以完善的自我带动和谐的社会。 越南历代统治者也多按照老子“以无事取天下”的思想来治国安邦。韩国潘基文2012年1月1日就任联合国秘书长时,曾引用老子的话“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来表达自己的工作理念。信奉自由主义的美国总统里根曾引用老子“治大国若烹小鲜”来阐明自己的执政理念。俄罗斯前总统梅德韦杰夫也对道家思想情有独钟,《道德经》不但是他处理国内事务时的重要参考,而且他还建议国际社会遵老子教诲应对199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 道家文化有强烈的和谐意识,其“道法自然”的精神本质就是追求道、天、地、人的大和谐,道家文化体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和谐统一。《老子》的精神特质系反对文明的异化,它的自然无为、去伪存真、知足不争等理念,在文明高度发展因而其负面问题愈发显现的西方社会,自然会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认同。由于“道”具有“无”的特点,没有固定的形态,也没有统一的标准,信仰“道”就不是信仰一个固定的、统一的、外在的他者,而是把不确定和变化本身接纳于其中。 道家文化:规律文化;领悟道、修养德、求自然、守本分、淡名利;顺其自然、自我完善;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天人合一境界;道家的无为而治,道家经典《道德经》,道家哲学——道法自然。道家思想是中国人精神追求的终极寄托。求道家大道,从无为到有为,让人回归本然的状态。道家和谐文化包括天人和谐、人际和谐与心灵和谐等各方面,其基本精神强调人与道的和谐,道家和谐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有思想启迪和警示意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