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的事情有无数,表现为喜怒悲恐等情绪,当静下心来,有机会回顾过去,谈论过往事情和感受,尤其那些负性事情,我们目的是为了什么这个很重要。比如婚姻不幸案例,当事人说起来,或者义愤填膺,激动愤怒,“太差劲”,或者扼腕叹息,情绪复杂,“忘不了”,这时候就需要深入探讨下去,不是止步于表面情绪流露。情绪都是基于当下的反馈,距离当时真实事实早就十万八千里,理性交流就是平复情绪扰动,看看过去到底发生了什么,如何发生的,如何应对的,如何变化的。这里有两个基本目标,作为交流暗线把握好。一个是寻找情绪深处的需要,一个是看到自己的情绪行为反应模式。这两个目标的探索,都是为了应对未来的新事情更良好。我们知道心理健康有5个要素,即知情意和人际和谐、适应变化,实际上个体心理过程和人际互动良好都是为了适应变化,这就要求先看见自己,包括认知、情绪、行为、关系这四个方面。继续简化的话,其实心理健康要考察两个方面,即情绪反应和关系互动,二者相辅相成,情绪良好说明关系不错,情绪糟糕说明关系不佳,反过来也成立,关系不良会表现情绪不佳,关系良好表现情绪稳定。最后,我们可以简化为一个方面,即情绪或者关系,这样具有可操作性,毕竟谈论话题只能一个个来,“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谈论情绪反应就是探索内在需要满足程度,谈论关系就是探索自我情绪反应模式,如何实现需要的问题,这样看来最后还是归结到了“需要”这一个核心上。回到上面案例,一个人说忘不了对方,这表现出抑郁情绪,行为退缩,说明内在需要没被满足,导致关系互动糟糕。事实上,当事人说自己婚姻关系不好,常常吵架受气,这就类似直白的暗示我们必须讨论内在需要的缺失,以及如何满足需要。例如,让其回忆日常一天互动情景,吵架时候细节,自己感受,糟糕感受后面是什么堵着自己?自己是如何表达这个“堵塞”的?人是高度自我中心的动物,自己习以为常的言行不觉得不好,不过别人会很容易看到不好,吵架必然是“认知到对方不好”,这个不好是高度自我的,我们不做讨论,但是彼此当时情绪感受都是真实的,那就讨论感受后面的“诉求”。所谓诉求就是需要,就是欲望,自己先“看见”这个欲望,然后“说出来”。正如“大话西游”唐僧唠叨“你要是想要的话你就说话嘛,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想要呢,虽然你很有诚意地看着我,可是你还是要跟我说你想要的。”,这段看似唠叨废话恰恰是“真理”。这样追问下来,可能回忆说,当时生气是“希望尊重自己,吃饭时候态度好些”,但“这是明摆着的,还用说嘛”,或者“这个话不好意思说出来”,于是就用吵架打架这个情绪行动表达。这里引导看到自己需要“被尊重”,然后说出来,同时让对方反馈说出他的需要,看看“错位逻辑”到底错位在哪里,只要想好好过日子,总是可以求同存异的。而这个过程也恰恰看到自己做事模式,即遇到不顺事情时的情绪、行为、生理反应,意识到不合适的方面,然后慢慢调整。过往不追,过往不悔,觉察当下,当下觉察,面向未来,未来调适,这就是积极引导方式,牢牢把握“需要”的表达,用积极的生活态度面对时空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