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礼仪之邦,礼仪文化博大精深,这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丧葬礼仪又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丧葬礼仪里,各种活动的规格、流程,穿着、言行,是有严格规定的。 今天我们就来讲一讲丧葬中的“祭和奠”的使用,这两个丧葬中最常见的字,虽然都有悼念、祭祀的含义,但还是有不少差异的。 一、什么是“祭”? 祭(jì)的本义,我们可见于甲骨文,祭字的形状就是一个人手持酒肉供奉神主,左边是牲肉;左边是又”(手),中间是祭桌。表示以手持肉祭祀神灵。古人杀牲,一是为自己吃,再一个是常把牲肉放在祭台上,“祭”字就是有酒肉的祭祀, 也称牲祭。所以,“祭”本义指用牲畜等供奉鬼神,向鬼神表达崇敬、祈求保佑。这样看来,“祭”字天生就带有一种神圣的意思。 后来,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的进步发展,生活的日益丰裕,人们对鬼神的祭祀也发生了改变,转向了对祖先的祭祀,并且制定了一整套规范的祭祖仪式。人们逐渐将崇敬对象由神灵变为祖先。 所以,我们说祭的本意就是向神灵、祖上敬献供品,也就是说,我们活着的人就是通过“祭”的仪式来达到与神灵与祖宗的沟通联系,达到寻求他们保护的目的。 《谷梁传·成公十七年》中:“祭者,荐其时也,荐其敬也,荐其美也,非享味也。” 《谷梁传·成公十七年》 :无牲而祭曰荐,荐而加牲曰祭。 再后来,“祭”才慢慢演变成一种对亡故之人的追悼仪式。 二、什么是“奠”? 奠(diàn),奠的本意就是设置一些祭品,举行一些仪式来向亡者祭奠。为死去的人举行一些仪式,来表达一种追思、怀念。 奠,商代甲骨文,它的字形像把酒杯放在祭坛上,它的意思是用酒来祭祀。也引申为放置、安放,确立、建立的意思。 奠的上部是“酉”字,“酉”最初的意思是代表酒、酒坛。下部的“一”代表是地,整个字的意思是把酒坛放在地面上,用酒食来祭祀死者或神灵。 《说文解字》:奠(diàn)置祭也。从酋。酋,酒也。下其丌也。 《诗经·召南·采苹》中:“于以奠之,宗室牖下。” 《礼记·檀弓下》:“奠以素器,以生者有哀素之心也。” 战国楚·屈原《九歌·东皇太一》:“蕙肴蒸兮兰藉,奠桂酒兮椒浆。” 三、“祭、奠”有什么区别? 祭和奠都有对死者祭祀的意思,在葬礼中用得比较多。但祭和奠的意思和功能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一是两个字的侧重点不同。“奠”在五礼中(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代表凶礼,由于丧礼属于凶礼,所以“奠”代表的就是凶礼。所以人们去世后,奠字就多用于丧葬仪式里,“奠”字经常会出现在死者的棺材和敬献的花圈上。 而“祭”在五礼中则属于吉礼,主要用于对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中。也就是说“祭”一般用在“吉祭”中的活动。这和“奠”主要用于丧祭中不同。 二是同在丧葬中出现的时间和场合也不同。如果人死后,已装棺,但还没有下葬,入土为安前,就称做“奠”,棺材,花圈上常用。一旦死者下葬,入土为安了,这时就称“祭”。 所以,“奠”字主要是用在死人的葬礼上,而“祭”字主要是用在对死者的祭祀,纪念活动中。一个人去世后大概只能用一次“奠”字。而死后,祭字用得就多了,因为子孙后代要在祭祀节日里举行多次“祭”祀活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