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牛人郭侃:蒙古军的汉将,3年打下700座城,战绩为何受到质疑

 WarOH协虎 2022-08-10 发布于广东

在当今世界上,关于成吉思汗的纪念设施比比皆是,在中国、俄罗斯、土耳其、蒙古国这些国家中,还有不少以成吉思汗命名的广场,坐落着巨大的雕像。

在亚洲各民族的记忆深处,都埋藏着蒙古大军征服大陆的记忆,“成吉思汗”一词就代表着蒙古的马鞭、弯刀、长弓。

但在真实的历史上,成吉思汗并未真的指挥西征大军征服中亚和西亚,他早在灭西夏的战争里去世,把打天下的任务交给了自己的儿孙。

真正帮蒙古打下大半个亚洲的,是成吉思汗的孙子拔都和旭烈兀。

其中旭烈兀曾远征至非洲,他手下有个猛将郭侃一路所向披靡,《元史》记载他破700城,曾打到地中海沿岸,把十字军的城邦全部扫荡。

郭侃随旭烈兀征服的土地,几乎等同于整个中国的面积,他因此被少数人视为宋末元初汉人最杰出的将领。

但因为《元史》编修得不太严谨,郭侃的功绩在后来往往不被承认,导致这位猛将在历史上没什么名气。

郭侃身为汉人,为什么能随蒙古人西征?郭侃在旭烈兀手下攻克700座城市,他是如何打出这样夸张的战绩的?他最后结局又如何?

一、华州郭家,三代辅佐蒙古大汗

郭侃,字仲和,汉族人,1217年出生在陕西华州郑县,其位置约在今天的陕西渭南。

华州郭家可不是泛泛之辈,他们是唐朝名将郭子仪的后人,在宋代也投身行伍之间,历代为将。

郭侃家族和蒙古帝国的关系,则始于他的爷爷郭宝玉。

郭宝玉出生时,中国的北方已经是金朝的天下,郭宝玉从小能文能武,在陕西颇有威名,金朝后来封他为“汾阳郡公”,在河北定州带兵。

金朝末年,蒙古人南下进攻中原,郭宝玉随金军大战蒙古人,被蒙古名将木华黎打败,郭宝玉遂被蒙古招降。

后来,郭宝玉被带到成吉思汗面前,他向大汗面陈夺取中原的战略,并请成吉思汗为蒙古大军立军纪,以保证征服地区的稳定。

成吉思汗非常赏识郭宝玉,就把他留在身边,此后成吉思汗东征西讨,郭宝玉都在左右献策。

1219年,成吉思汗灭西辽,郭宝玉就在前线带兵,他随成吉思汗在中亚地区大战3年,曾多次负伤,最后死于贺兰山。

郭宝玉有好几个儿子,其中郭德海最为出色。在父亲投降蒙古后,郭德海一度带兵进山西逃亡,后来被父亲写信招降。

投诚蒙古之后,郭德海也随父亲西征中亚地区。成吉思汗去世后,他又跟着窝阔台汗征服中原,曾征战陕西、河南等地,参与过灭金的决定性战役“三峰山之战”。

可1234年,在平定河南的战争里,郭德海被巨石击中腿部,伤重而死。

郭家两代人随蒙古大汗征战,都死于前线,可谓劳苦功高。到了郭侃这一代,他年仅20岁就被封为百户,随后参与了蒙古灭金的战争。

郭侃比父兄的运气要好很多,他加入蒙古大军时,蒙古人周围的硬石头已经被啃完了,西夏、西辽、金朝都已灭亡,只有南边的南宋还在苦苦支撑。

而蒙古军则在当时一边南下进攻宋朝,一边分出兵力西征。

此前,蒙古人已经西征两次,灭掉了在今天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地的古国“花剌子模”。

但是后来中亚地区又出现一些政权,它们阻挠、敲诈蒙古商队,波斯境内的一些政权也降而复叛,窝阔台汗不得不再次派兵西进。

公元1254年,窝阔台的侄子旭烈兀便因此带兵进入中亚,这次他的目标不仅是平定西亚,还想彻底征服波斯、阿拉伯。

旭烈兀的部队是一支多民族军队,有蒙、金、汉军和其他中亚民族扈从。这支军队为纯马队,所有后勤都在马上,还配备有当时较先进的投石机部队和汉人工兵,专门用来攻城。

在旭烈兀的这支大军里,怯的不花、拜助等便是青史留名的猛将,而郭侃的名字虽然没有被多数人记住,但是他的功绩的确非常耀眼。

二、旭烈兀西征,郭侃一马当先

1256年,旭烈兀大军从蒙古高原进入中亚,在平定乌兹别克斯坦地区的叛乱之后,第一个敌人就是“木剌夷国”。

这个“木剌夷”是音译,原词是阿拉伯文“murai”,是原始伊斯兰教的一个流派。

“木剌夷”几乎是个异端,从不公开传教,也不遵从伊斯兰教戒律,他们擅长搞恐怖暗杀,在中东地区臭名昭著,西方称之为“阿萨辛派”。

在金庸的小说里,就提到过“木剌夷”,他们的领袖霍山外号“山中老人”,是个隐居不出的世外高人。

而在现实中,大部分“木剌夷”的城堡的确修建在里海边的高山之中,易守难攻。

当时旭烈兀西征到阿姆河畔,便派郭侃带兵过河进攻“木剌夷”,这是郭侃名震三军的第一战。

郭侃来到城下,先对木剌夷人进行劝降,在遭到拒绝后便用投石机攻城。

“木剌夷”的城堡虽然在山上,但都是木石堆砌的,在投石机的轰击下很快瓦解。

而后,郭侃带兵连破“木剌夷”128座城堡,消灭敌军5万多人,让这个拥有百年历史、曾在整个阿拉伯和波斯地区令人闻风丧胆的宗派几乎被灭绝。

征服完木剌夷,旭烈兀便带兵南下波斯,名将怯的不花和拜助等人受命进军,很快就平定了波斯以及高加索地区的叛乱。

蒙古人在波斯进行补充,然后旭烈兀大军又继续西进,进入阿拉伯世界,和位于今天伊拉克地区的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交战。

阿巴斯王朝当时奄奄一息,百年内乱让帝国几乎无力阻止蒙古入侵。旭烈兀大军因此长驱直入,郭侃带骑兵在巴格达城外和阿拉伯骑兵交战,郭侃大获全胜,巴格达城被蒙军包围。

至1258年春,巴格达城破,阿拔斯王朝的最后一任哈利法穆塔利卜被处决,阿拔斯王朝灭亡。

《元史》里记载,此次征服阿拉伯之战,郭侃又带兵攻下300城,居功至伟。

旭烈兀已经建立了超越祖辈的功勋,但是根据阿拉伯人描述,在更西方的地中海沿岸还有一大群十字军王国,那里十分富足。

得知消息的旭烈兀决定率军继续西进,先到达了今天沙特阿拉伯境内,在圣地麦加附近击破当地的苏丹。

《元史》记载,这一战也是郭侃组织的,共攻下了180多座城市。

随后郭侃北上扫荡了地中海西岸的十字军城邦,各城邦的国王望风而降,郭侃再下120城。

至此为止,为期5年的蒙古第三次西征也到达了终点。在这5年间,郭侃从1256年征战木剌夷开始,一共作战3年,攻下700多座城池,可谓战功卓著。

公元1259年,旭烈兀因蒙哥汗死于钓鱼城下而回国,他的大将怯的不花则被埃及的马穆鲁克击败,停止了西进的步伐。

西征结束后,郭侃先到了波斯的伊尔汗国,他本可以在这里当一方诸侯,但是郭侃还想建功立业,所以回到了中国,参与到了蒙古最后灭宋的战争里。

而郭侃这一路征战,攻必克,伐必胜,基本没有吃过败仗。当然了,这不光是郭侃一个人的功劳,而是整个蒙古大军战斗力的体现。

蒙古大军不仅有13世纪最精良的骑兵,整支军队的战术水平和军事技术也独领风骚。

光攻城这一项,蒙军就有投石机、冲车、箭楼等设备,还有汉军工兵可以挖地道。

在野战时,蒙古军则善于利用地形,用壕沟分割战场,分裂敌军,以骑兵冲阵,最后用重甲步兵结束战斗。

这些战术思想领先当时的世界几百年,亚欧各大文明都被蒙古“痛殴”也就不难理解了。

三、《元史》矛盾百出,郭侃受到争议

回到中国后,郭侃向新大汗献策,先取荆襄等地,然后溯沿江南下攻灭宋朝,此建议被忽必烈接纳。

郭侃被封为江淮都督,带兵进攻南宋。

1268年到1270年,郭侃先后在山东和四川平叛。1270年,郭侃又从四川沿江而下,和蒙军攻下襄阳,蒙古大军进入江南。

南宋被灭后,郭侃被任命为“宁海知州”,7年后在任上去世。

纵观郭侃的一生,他的战绩不仅在元代鹤立鸡群,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都非常耀眼。如果郭侃的战绩属实,那他或将远超卫青、霍去病、李靖等人,可能会成为“华夏第一将”。

但历史的考据要严谨,《元史》里郭侃的战绩真实程度非常值得怀疑。

第一,他的传记里几乎没有对战场作过多的描写,只写了攻打哪里,攻下何处,其180城,200城都是概述。

有一种解释是,当时中原地区缺少蒙古西征的第一手资料,所以缺少这些记录也情有可原。

但第二种疑问就完全无法解释了,在蒙古大军西征的第一手记载里,郭侃根本没什么戏份,旭烈兀西征都是怯的不花和拜助的表演舞台。

真正的郭侃不是西征大军的大将,而是一个中层的将校,《元史》把西征攻城略地的功绩算在他头上,确实不太合适。

早在明清就有人怀疑,《郭侃传》可能是编造的,其人是确实存在的,但是生平事迹张冠李戴,而且极端夸大。

一般的史书里这种情况不多,但是《元史》却是个例外。

中国官方史籍里,《元史》是二十四史里质量最差的,当年朱元璋赶走了蒙古人,北元政权还在草原上存在,明朝就赶紧修史,一年搞出了元朝100年的《元史》。

在《元史》的编纂过程中,极度缺乏可靠的史料,编纂元史的汉人翻译各种蒙古文典籍错误百出,还有很多野史、民间传说进入史籍。

郭侃在元代确有此人,这是没有争议的,但是郭家三代人的经历都有一定的漏洞。

郭宝玉、郭德海、郭侃三代人都在蒙古大汗面前“献策”,这都很符合汉族在游牧民族之中“谋士”的形象。但是这些计策都曾在其他汉人的传记里重复出现,很难确认谁才是“第一手”。

郭侃本人的西征征途如此辉煌,很多战绩其实是其他蒙古将领的,比如打下巴格达,斩杀“哈利法”,在蒙古军队的记载里是怯的不花的功劳,《元史》里被算到了郭侃头上。

当然,自然也不排除是蒙军的记载排挤汉将,将功劳全都戴在了自己的身上。

可尽管不够真实,但郭侃的形象在明清时期被不断演绎,他和父亲、祖父的经历后来成为小说家们演绎的对象。

金庸的“射雕系列”重要角色郭靖,就有郭氏家族的身影。


文/商学野

参考资料:

1、《元史·郭侃传》

2、《试论旭烈兀西征》,刘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