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肩袖间隙的位置 肩袖的前上部有喙突穿出,致使冈上肌腱前缘 与 肩胛下肌腱上缘分开,形成的解剖间隙被称为肩袖间隙(rotator interval,RI)。 具体位置:冈上肌肌腱前缘与肩胛下肌肌腱上缘在肩关节前方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区域(内侧缘:喙突根,上侧边:冈上肌肌腱前缘,下侧边:肩胛下肌肌腱上缘)。其前方被喙肩韧带、喙突的钩部遮挡。 长期以来对 RI 结构和功能的研究不足,导致运动中RI 损伤和相关病变难以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而影响预后。 前面观,SSP:冈上肌,CHL:喙肱韧带,SSC:肩胛下肌,RI:肩袖间隙 02. RI的组成和特点|PROFILE 有研究对样本肩部进行解剖,发现RI的结构包括以下: (1)喙肱韧带(CHL) (2)盂肱上韧带(SGHL) (3)肩关节囊前部 (4)从中穿行的肱二头肌长头腱 其中,Jost等通过对RI的结构的分层,将其划分为4层,依次是: 1)最浅层A:由CHL的浅层纤维组成,止于SSP(冈上肌)、SSC(肩胛下肌)肌纤维的止点。 2)中层B:由SSP、SSC的肌纤维组成,它们互相融合并与CHL相结合,其中一些SSP纤维穿过结节间沟并与SSC纤维融合并止于小结节。浅表的SSC纤维止于大结节,组成肱横韧带。 3)深层C:由CHL的深层纤维组成,大部分止于大结节,小部分止于小结节并覆盖肱二头肌长头腱。 4)最深层:由SGHL(盂肱上韧带)、肩关节囊组成。 外侧面观,其中AC:肩峰,CP:喙突,CHL:喙肱韧带,SSP:冈上肌,SSC:肩胛下肌,ISP:冈下肌 ★ RI矢状面上的厚度差异。 有研究从矢状面自上至下测量RI的厚度 (1)最上方为肱二头肌长头腱的部分,位于SGHL的上方,紧贴关节囊并形成明显压迹,厚度约(1.69±0.16)mm。 (2)中间由 CHL、关节囊、SGHL 组 成,厚度在RI中最大,约为(2.77±0.33)mm。 (3)最下方仅有关节囊构成,平均厚度约为为(1.12 ±0.22)mm,是RI中最薄弱的部位,提示该位置发生损伤的可能性最大。 03. RI的稳定作用|PROFILE 01 RI的断离与关节活动度 有研究发现: (1)在肩关节外展0°时,向远端牵引肱骨造成的肱骨头下移位量:切断RI前<切断RI后; (2)在肩关节外展0°时,通过在肱骨上施加力使肩关节产生被动外旋的幅度:切断RI前<切断RI后; (3)随着肩外展角度的增大,切断前、后的位移、旋转差距逐渐减小; 分析得出RI在限制肱骨头下移位,肩关节外旋运动中起着重要作用。 02 RI与关节稳定性 Harryman等人也发现,在切除部分RI区域的关节囊后,盂肱关节较切除前出现更多的关节不稳和下脱位,而缝合加强这部分关节囊会使得肱骨抵抗下平移、后位移的阻力更强,从侧面说明RI在维持盂肱关节后下部稳定性很重要。 03 SGHL-CHL 复合体 CHL 是 RI 中的主要结构,CHL 附着的关节囊部分在关节内增厚形成了 SGHL,矢状面上由 CHL、关 节囊和 SGHL 组成的部分在 RI 中厚度最大。有研究者认为在 RI 中存在 SGHL-CHL 复合体,且此复合体为肩 关节前方维持稳定的主要结构。而Gohlke 等人利用电镜观察到CHL与SGHL之间的胶原纤维有交织,说明该复合体结构确实存在。 04. RI相关病征|PROFILE RI常与肩关节相关问题联系密切,Nobuhara等把肩袖病分为2类: Ⅰ类:RI表面组织因组织感染产生的挛缩:冻结肩。 Ⅱ类:RI损伤所致的脱位性疾病、炎症反应:运动撞击、病理导致关节囊病变,可能会造成盂肱关节下脱位。 其中第二类在运动中出现的占比较高,RI的病变会造成肩峰撞击综合征、喙突下撞击征等。在排球、羽毛球、网球等需要肩关节带动前臂产生巨大内旋的运动中尤为明显,击球或掷球时肩袖肌群做高速离心性收缩(保持肱骨头在正常位置),并且动作重复次数多,速度快,使得肩袖和周围的结构常处于离心性超负荷状态,并反复碰撞,最终可能造成RI损伤并导致相关肩部问题。 05. 总结|PROFILE 总之,RI在肩关节稳定中尤为重要,尤其是在内收状态下的外旋与外展当中的抵抗下脱位起着重要作用。该区域由于缺乏肌性组织,所以较为薄弱,在运动中容易损伤产生疼痛。另外,大多肩关节疾病也与RI的病变密切相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