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博大精深和复杂多变的表达方式,在世界现存符号语言中,是有目共睹的。且不说我国地大物博,光是方言,作为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一生连一半都接触不到。就算是普通话,各类名词也是千变万化。 光说我们最熟悉的关于父亲的称谓,自古以来就变化出了非常多的形式。阿爷、爸爸、爹等等,还有我国各个地区方言中,类似于“达”的表达等等,不一而足。 我们能看到的关于父亲最简单的称呼,就莫过于“爸”和“爹”这两种了。尽管一直在用,但是很少有人想过,“爹”和“爸”这两种表达方式的根本区别。其实只要把这两个字拆开来看,就可以明白,为何古人称父亲为爹爹了。 01父系的崛起 一般来说,几千年的文化告诉我们,家庭中最重要的角色,并非母亲而是父亲,这并不能单纯地解释为重男轻女,而是文化使然。最开始的时候,我们是母系氏族为主的社会,那时候负责打猎养家的是女性。 伴随着文明的前进,父系氏族社会逐步替代了母系氏族社会,并且壮大发展了下去,也就慢慢地演变成了重男轻女的礼教文明。在这种情况下,人类文明对于父亲这一角色的依赖和偏爱,也就慢慢出现了。 自古以来,以家庭为单位的社会之中,父亲永远是山一样的角色,撑起了家庭的日常运转。他们要负责老人的赡养、子女的成长和对妻子的保护。原生家庭中,虽然父母亲的角色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人们总是会先入为主地认为,父亲才是最重要的角色。 一般情况下,各种事情的处理,各种场合的称谓,父亲的名号永远都是在母亲的前面。这在我们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也体现的十分明显。 古时候朝廷征兵,全部都是清一色的男性,而家庭之中若是有父亲,必然是父亲先上战场,其次才是剩余的男性角色。除了木兰从军这一特例之外,其他都遵循这一规则。 古时候对于父亲的称谓有很多,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到来,那些带有浓厚封建色彩的名称,几乎已经消失殆尽了。目前我们最常见的对于父亲的称呼,就是“爸爸”、“爸”或者少数地区的“爹”了。 02更为传统的“爹” 既然如此,这两种流传至今的称呼,在本质和使用场合上面又有何区别呢?我们先来看看“爹”这一称呼,这一称呼不像“爸爸”,它是古来以来就有的传统,也取决于当时的社会情况。 古代的婚育方式和现代有着本质上的区别,目前我们的法律明文规定,只能采取一夫一妻制,否则就是重婚罪。然而古代人口稀少,人们对于劳动力的渴求,以及对香火延续的欲望,导致妻妾成群这一现象的出现。 这就是“爹”这一文字出现的,最本质的原因,将这个字拆开,一目了然。“爹”字是上下结构,可以拆分成“父”和“多”两个字,上半部分代表父亲,而下面的“多”就寓意着多子多福。 而且从结构上来看,父亲的职责就是保护儿女们。正是因为这一原因,古时候才出现了这个字,而关于父亲的称呼之中,也就有了“爹爹”。只不过随着普通话的普及,虽然这一称呼没有被遗失掉,但是已经几乎被“爸爸”这一称呼替代了。 但是我国目前一些农村地区,还是会延续“爹”这一叫法,尤其是成年的儿女们,在称呼父亲的时候,会经常用这一叫法。现代社会中,“爹”的称呼相比于我们常用的,更加有距离感,也更加正式一些。 03目前使用最频繁的称呼 但日常生活的场景没有那么正式,我们更习惯于用“爸”这一称呼。如果将这个字拆分为上下两部分,表示父亲的部首依然在上面,对于“巴”字,可以理解为子女和父亲之间紧密的血缘纽带。 由此看来,“爹”与“爸”这两个称呼之间的区别,不能简单地以时代作为区分,和后代的数量也有关系。以前人们能多生就多生,朝廷因为兵源紧张,也是鼓励人们生育的。 但是在现代社会,像古时候四世同堂的景象已经非常稀有了,因此“爹”这一称呼也慢慢被人们淡忘了。但是目前上了年纪的人,还是习惯沿用以前的说法,毕竟在老一辈人眼中,过去的时代成分占大多数。 而现代家庭中,几乎都以独生子女的家庭结构为主。女儿或者儿子可以尽情地“独享”父爱,“爸爸”这一称呼显得更为亲切,也慢慢地在新时代流传开来了。 在目前的日常生活中,父母亲对于儿女的宠爱程度相较以前也更多了,毕竟孩子的数量非常少,父母也能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孩子身上。这种情况下,父亲和儿女之间的关系,就显得更加亲密。 相比于以前的父亲角色,现代社会中,父亲更像是儿女的好朋友。因此在某些家庭关系中,孩子们会在父亲名字后加个“老”字,称呼他们为老刘、老李等等,这也使得家庭环境更加自如和温馨。 04结语 人们对于父亲称呼的演变,可以看出时代的进步和文明的延续。虽然各种称呼都极具时代特色,但是父亲这一角色,在各个历史时期还是有一定的同质性。家里的孩子无论多大,在父亲眼中永远都是小孩子,这是独属于子女的幸福。 香火延续是生生不息的,如今是儿女的人,在不久的将来也会成为别人的父母亲。因此,在做儿女的时候,更要学会体谅父母亲的不易,这样以后才能更好地扮演长辈这一社会角色。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