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牙科治疗技术的进步,令人难忘的智齿有了用武之地,它不再只是个麻烦制造者: 1、智齿是所有恒牙中最晚生长的牙齿,通常在15~25岁萌出。智齿萌出的年龄接近于成年,因此也俗称立事牙。“智齿”这一名称来源于英文“wisdom tooth”,意为在拥有了辨别事物的智慧后长出的牙齿。 人类有两副牙齿,一副是儿童期的乳牙,共20颗;另一副是15岁左右换牙完成后的恒牙,共32颗。 从形状来看,牙齿可分为四大类,左右侧呈对称分布,以单侧为例,最前排的两颗前牙是切牙,切牙里侧是尖牙,尖牙里侧是两颗小臼齿,小臼齿里侧是两颗大臼齿。 智齿就是位于最里侧的第三大臼齿,在牙科用语中称为第八齿,意为从前牙开始数的第八颗牙齿。 2、通常,每个种类的大臼齿都包括上颌左右两颗与下颌左右两颗,总计四颗。不过,大臼齿的发育情况是存在个体差异的,有些人的大臼齿数量不足四颗,有些人则根本没有智齿。 人类进化至智人后,下颌骨变小,导致第三大臼齿也就是智齿的生长空间不足,生长方向通常与普通臼齿不同,常常出现横向或斜向生长或在牙龈内生长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牙刷难以完全伸入口腔内侧,因此牙齿难以得到彻底的清洁。此外,刚刚生长的牙齿质地较为柔软,很容易导致龋齿或牙龈炎。因此,如果智齿的发育情况不正常,就需要将其拔除。 在智齿的大部分牙体长在牙槽骨内或牙根的形状发生了复杂变形的情况下,则需要通过手术将牙龈切开,或者将牙槽骨或牙体切除。 由于牙齿清洁不彻底而导致智齿周围的牙龈发炎,是20岁左右的人群中常见的一种疾病,称为“智齿冠周炎”。病情加重后会累及周围软组织与颌骨,出现脸部皮肤肿胀、张口受限等症状,需要将包覆智齿的牙龈切除。 3、近年来的研究发现,牙周炎的致病菌及其他各种炎性物质可以通过血管到达全身的各个部位,因此牙周炎与心脏病及血管病等循环器官疾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关联性。 研究人员对引起动脉硬化的血管内病灶进行调查后,在血管内发现了一种能够附着并侵入血管壁细胞的牙周病原性细菌——牙龈卟啉单胞菌,由此可推断,这种细菌或许也是造成动脉硬化的一个病因。 4、智齿为什么会变成人类的一个大麻烦呢? 早期的人类不具备烹饪食物的技能,往往直接用牙齿咀嚼坚硬的食物,这就需要有一个大而结实的颌骨,以便拥有足够强大的咬合力,因此颌骨上留有智齿正常生长所需的空间。 研究人员针对人类骨骼化石进行调查后发现,生活在距今258万至1万年前的更新世时期的古人类,自直立猿人时代起至尼安德特人时代,智齿的生长发育都是正常的。 在这一时代的人类遗迹中发现了石器以及炉火的痕迹,说明人类在这一时期已经初步具备了将坚硬的食物炖煮至软化的技术。 人类开始不需要直接用牙齿咀嚼坚硬的食物或生肉,对牙齿咀嚼能力的要求也就逐渐降低了。原先长在颌骨最里侧的第三颗臼齿,也逐渐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 之后,在晚期智人时期的克罗马农人身上,智齿已经出现了与现代人类相似的异常发育的情况。同时,颌骨产生了逐渐退化、缩小的倾向。 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的变化对颌骨的变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在科学上还没有明确的论断。但从全身骨骼的角度来看,生活的变化对骨骼产生的影响更加明确。 5、其他的哺乳动物也长有智齿吗? 大部分哺乳动物的大臼齿通常位于牙列的最里侧,用来咀嚼、磨碎食物,起到了类似“臼”一样的作用,臼齿正是因此而得名。 不同的动物,牙齿的种类与数量也不尽相同。哺乳动物中,不同的物种,牙齿排列顺序即齿式,以及由乳牙转换为恒牙的换牙期也是不同的。大部分物种可在一两年的时间里完成换牙。不过,也有很多动物在一生之中会频繁地换牙。 有些动物和人类一样,长有第三大臼齿,只是萌出时间与人类智齿的萌出时间不同,因此或许不能称之为智齿。 6、不过,人类的智齿虽然是一个退化器官,但有些人的智齿能够正常萌出并且发挥功能,或者在其他牙齿尤其是相邻牙齿脱落时充当牙桥或基牙,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将智齿拔除。 近年来,形态正常的智齿已经可以用于移植了。在需要将某一颗臼齿拔除时,或已经拔除后,将智齿移植至相应部位,这就是自体牙移植技术,手术时通常将被称为牙周膜的牙齿周围组织也一并进行移植。 7、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情况都适合自体牙移植。用于移植的智齿须是健康的牙齿,没有龋坏,没有患上牙周病,拔下的智齿需要保持完整的形状等,这些都是自体牙移植的前提条件。此外,移植部位仅限于臼齿,并且智齿齿根的牙槽骨必须是发育良好的。 牙周膜移植后,牙槽骨重新发育,移植后的智齿就能够恢复原先的功能。这种治疗方法与种植牙以及假牙有所不同,其特点在于身体的负担较小。 得益于牙科治疗技术的日益进步,智齿终于有了自己的用武之地,而不再单单是一个麻烦制造者。#科普# #智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