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汪重阳云游记(197):我们停下了脚步——写给“山地盆景”柿子树

 华豫之林 2022-08-12 发布于河南

汪重阳云游记

(197)

我们停下了脚步
——写给“山地盆景”柿子树

我们的脚步突然放慢了,并渐渐停了下来,在那个远离都市的小山村旁,山村旁的一道土岸上,土岸上一棵高高的柿子树下。
时已初冬,树上的叶子已经完全落净。光秃的枝丫有什么看头呢?若真是美学家,这老柿树的枝丫还真有研价值。历经风霜,在贫瘠的山地岗坡、岭头沟凹里生长的柿树们,那满身的沧桑以及弯弯曲曲的枝丫,真的颇具美学意味。
因此,我常把老柿树称作“山地盆景”。
这树木生命力顽强,在那恶劣的环境里坚强生存下来后,会越长越大。主干不会多么高,但会很粗。满身开裂的老树皮,饱含着说不尽的沧桑;枝丫会岔开很多,弯弯曲曲、交错纵横成一个庞大的树冠。那枝丫的弯曲,我觉得就是适应风霜雨雪的结果。环境恶劣了,总不能还那么直来直去吧?还是讲究点策略好——主动弯曲点,在大风来时,可以顺势减少与风力抗争的力道,少受些损失。因此,这种弯曲是很讲究艺术性的,一种美丽而自然的弯曲,绝无媚态,不含软骨,让人仰视,令人佩服。
所以,你尽可以展开想象了。在黛青色的山崖前,那落光了叶子的老柿树庞大的树冠上,枝丫纵横,疏密有致,一身的黑铁色,在碧蓝天空的映衬下,看上去那么的空灵,就好像泼墨的中国画一样,能不令人喜欢吗?这树,和那被培育得奇形怪状的盆景一样,有异曲同工之妙。不过,这“山地盆景”还真没有病态,并不能被搬进谁家院子甚至屋里观赏,它只在这“天地大花盆”里生长、坚守。能够欣赏它的人当然也不多,能够懂得它的只是它们的主人——山民。
山民们欣赏它,是因为在那经济不发达的漫长岁月里,在那频频闹饥荒的年代里,柿树成了很多山民家庭的经济来源或“食物”来源。金秋,把那满树金黄的柿子摘下来后,加工一下,就可以换点活钱。即使不换钱,也可以将柿子晒烘了吃,水泡脱涩吃,制成柿饼吃,掺进炒面吃。饥荒年代,老百姓的味蕾没有什么可用来刺激的,这甜甜的柿饼倒是既经济又不错的选择。

因之,那个时代,要是冬天树上还有柿子,简直就是个奇迹。因为往往不等秋天结束,那满树的小灯笼就被“饥民”们摘完了。偶尔能有个漏网的,挂在高高的枝头,经过秋霜、冬雪磨砺,自然烘熟后,就成了珍贵的“霜打柿子”——吃进嘴里,甜甜凉凉,爽意浸口又浸身,回味无穷又无尽。
而我们的脚步放慢,就是因为我们看到的那棵柿树上,挂满了“霜打的柿子”。挂满?是的。这么说吧,现在老百姓的生活好了,这柿子树真就没有多大的实用价值了。满山坡的柿子树哟,金秋时节照常硕果累累,却没有了多少人“稀罕”。这个物质已经丰富的时代,它们就只能孤寂地发芽,开花,结果,直至叶落,果红,然后果也落了。
你说这是喜事还是悲剧?你说这是幸运还是可怜?
然而,不管是悲还是喜,这满山的柿子树哟,还真没见哪一棵就这样颓唐下去,不再振作,不再结果的。开花结果,本就是柿树们生命延续、四季轮回中的一道程序,又何必担心有没有人关注与欣赏呢?那所谓的喜与忧,其实是人在一旁的多情善感罢了。
不过,人并非一点也不需要多情。正常的情感还是要具备的,正常的审美也还是要配备的。那柿子果没多少人理会也是幸事,因为高挂在树上的柿子果,在那一棵棵“山地盆景”上,简直就是画龙点睛的一笔又一笔。是呀,画龙点睛一般只需一两笔就行,多余了反而不美,会把“龙”点“坏”。然而,这柿子树却是很高明的画家,在那泼墨的中国画上,似乎是随意地点来点去,竟然把一幅画点得活脱脱了。那当然也不是没心没肺地乱点吧?我看那更是极具匠心的工笔细描,那一个个极具中国画风格的小灯笼就挂上了枝头,活在了画间。
待到叶子落尽,万木萧疏后,那工笔绘就的一个个小灯笼却愈发晶莹了起来。在吸取了天地灵气之后,它们成为了盆景中的神来之笔,在那荒凉的田野间、山坡上越发显得精神振奋,炯炯有神了。
我们慢下脚步,停了下来,就是因为在这寂寥的初冬季节,看到了那满树的小灯笼……
(本文写于2016.11.29

END


作者简介:


   汪重阳,中小学高级教师,中华传统文化义工,安阳市龙安区第三届、四届政协委员,安阳市作协会员,2015河南年度教育新闻人物。

【华豫之林】文化资讯平台

  本期作者:汪重阳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