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琼|国戏之美

 韶华蝶梦 2022-08-12 发布于陕西


国戏之美

文|吴琼 · 图|网络 · 编辑|烈马青葱

大清盛世,乾隆年间,曾有一位英国使臣不远万里跨越大洋来到中国朝拜,当时的皇帝乾隆,因为英国人觐见时使用的都是单膝下跪的礼仪,而没有对他双膝下跪,大为不悦,对这位英国使臣并不热情。清皇室的王公贵胄们为了表示对他远渡重洋来到这里的一种欢迎,特意请他看了戏曲。要知道,对于古代的中国人来说,无论是过年、过节、祝寿,甚至是丧葬,为凸显仪式上的隆重,都离不了戏曲。演出时间越长、请的角儿越有名、来听的人越多,就越是能证明主人家的身份地位之高贵、出手之阔气、对待来宾之重视。

可令他们没有想到的是,这位英国使臣居然听着听着戏竟睡着了,大家以为他是不懂得中国的戏剧艺术,才没有听进去。于是,纷纷高喊叫好,用力的鼓掌,以示戏曲在中国的重要性。后来,这位使臣回到英国之后写了一部回忆录,写到这次来中国的经历时便提到了这件事情,他说:请我听戏的大臣们为了告诉我中国戏曲有多么精彩,故意十分卖力的鼓掌、喝彩。可我却听不出来,那些咿咿呀呀的声音到底有什么好听的。


那么,这位英国使臣到底听到了些什么咿咿呀呀的声音,致使他不但不喜欢,反而会睡着了呢?原来,虽然我们现在谈到中国戏曲,首先想到的会是中国的国粹京剧,但在古代戏曲刚刚产生的时候,京剧是不存在的,中国戏曲的老祖宗是昆曲。最早可以追溯秦汉时代。但形成过程相当漫长,到了宋元之际才得成型。成熟的戏曲要从元杂剧算起,经历明、清的不断发展成熟而进入现代,历八百多年繁盛不败。宋元南戏大约产生在北宋末年和南宋初年,浙江的温州以及福建的泉州、福州一带,是戏曲的成型时期。南戏是中国较早成熟的戏曲形式。它熔歌唱、舞蹈、念白、科范于一炉,表演一个完整的故事。由于故事情节比较曲折,剧本一般都是长篇,数倍于北曲杂剧。元代杂剧也叫北曲杂剧,元杂剧最早产生于金朝末年河北真定、山西平阳一带。盛行于元代,元杂剧是中国戏曲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元代后期,南戏流经昆山一带,与当地语音和音乐相结合,经昆山音乐家顾坚的歌唱和改进,推进了它的发展,至明初遂有昆山腔之称,连明太祖也说“昆山腔甚嘉”。总结北曲演唱艺术的成就,吸取海盐、弋阳等腔的长处,对昆腔加以改革,总结出一系列唱曲理论,从而建立了委婉细腻、流利悠远,号称“水磨调”的昆剧歌唱体系。可见,昆曲的特点简单来讲,可以说就是讲述才子佳人的故事,以悠扬婉转之细腻见长。若是只听一场,一定会被它的温婉柔媚之美所醉倒,可是若长时间听下去,特别是对于一个外国人来说,不睡着才怪呢。


乾隆年间,徽戏和汉戏开始进京,徽、汉艺人的合作和相互影响,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当时,昆曲虽然已逐步衰落,徽班为了与昆曲、秦腔、京腔等剧种相对抗,适应北京观众的需要,在艺术上进行了一系列变革,在继承徽调和汉调的基础上,广泛吸收其他戏曲的长处,特别是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并吸收了一些民间曲调,逐步形成了相当完整的艺术风格和表演方法。道光年间,京剧正式形成。这时,京剧的各种唱腔板式已初步具备,京剧的语言特点已经形成,角色行当也发生新的变化,拥有了一批具有京剧特点的剧目。京剧经常被招进宫廷内演出,逐步取代昆曲数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的统治地位,成为流行于全国的大剧种。

中华艺术之瑰宝,无论是抑扬顿挫、铿锵有力的京剧,还是把英国使臣听睡着了的虽已落寞但依旧美丽的昆曲,都是那么的熠熠生辉,闪闪发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