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部分姓氏堂号及出典之廿八 廖

 河湖闲人 2022-08-12 发布于安徽

廖姓为中国第58大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487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37%。约56.1%分布于广东、四川、广西、湖南4省、自治区(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15.2%),30.3%分布于江西、台湾、重庆、湖北、福建5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汝南郡、钜鹿郡、武威郡、武陵郡。

第一、堂号及部分堂号出处

汝南堂、钜鹿堂、武威堂、武陵堂、武城堂、济阳堂、中乡堂、果烈堂、清世堂、万石(dàn)堂、万春堂、五桂堂、紫桂堂、桂馨堂、馨德堂、垂裕堂、承祐堂、崇远堂、知本堂、父本堂、本思堂、忠爱堂、忠孝堂、华盛堂、文武堂、永裕堂、永恒堂、明清堂、敦化堂、敦睦堂、世睦堂、世德堂、世綵堂、树人堂、慕维堂、维则堂、集贤堂、集源堂、爱悫堂、尊睦堂、聚景堂、北岭堂、惇叙堂、馀庆堂、敬敷堂、经学堂、涣彰堂、德庆堂、福安堂、福成堂等。其中汝南堂、钜鹿堂、武威堂、武陵乃以郡望为堂号。三国时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以功封中乡侯,以果敢刚烈著称,子孙以“中乡”、“果烈”为堂号;宋工部尚书廖刚,著有《世綵集》3卷,并有“世綵堂”帖和“世綵堂”小帖问世,族人以“世綵”为堂号。廖刚生有4子,皆为官,父子5人官禄万石,子孙或以“万石”为堂号;北宋朝清郎、知英州事廖君玉,其书房名“紫桂堂”,子孙以为堂号。

明洪武七年(1374),福建漳州云霄林县和尚塘书生张愿仔(1328-1392。后更名张元子),至诏安官陂坪寨(今官陂乡)教书,住当地人廖化(廖三九郎)家中,后来入赘廖家。张临终遗嘱子孙改姓廖氏,死后再复张姓,以祭祀祖先,人称“活廖死张”。子孙合张姓“清河堂”与廖姓“武威堂”首字“清武”为堂号;也有以“清河”为堂号的。张愿仔生前嘱子孙不得与张氏族人通婚,但后世两族青年男女恋爱者时有发生,乃改复姓张廖。所以,现在廖姓就没有清武堂、清河堂了。

第二、来源及名人

 廖姓为中国第58大姓。2010年统计,人口约有487万,约占全国人口的0.37%。约56.1%分布于广东、四川、广西、湖南4省、自治区(其中广东省最多,约占15.2%),30.3%分布于江西、台湾、重庆、湖北、福建5省、市(《中国四百大姓》,2013)。望出汝南郡、钜鹿郡、武威郡、武陵郡。

廖姓有两个主要来源:

    ①廖氏,己姓。相传黄帝娶西陵氏女嫘祖生昌意;昌意之子颛顼,后来成为部落联盟首领(“帝”), 号高阳氏。帝颛顼生偁,偁生老童,老童生吴回。吴回为高辛氏帝喾的火正(负责取火、出火、纳火、改火和保留火种,同时观测“大火”星,即心宿二,研究星历,组织耕耘,不违农时),号祝融,生陆终。陆终娶鬼方氏女女嬇生6子,后别为8姓。长子名樊,己姓,封昆吾(今河南内黄县梁庄乡)。子孙商代别封于飂(Liù),其地在在今唐河县湖阳镇。西周、春秋时称蓼(Liǎo),史称西蓼。春秋时灭于楚。上古平、上、去3声不分,“飂”、“蓼”、“廖”3字相通,所以飂国或作蓼国,飂氏、蓼氏或作廖氏。飂国国君飂叔安,《汉书·古今人表》就写作廖叔安。

    ②廖氏,偃姓。西周、春秋时有鄝国,一作蓼国,史称东蓼。在今安徽霍邱、河南固始境。故城在今河南固始县东北6公里处之蓼城岗。公元前622年灭于楚,鄝(蓼)国公族以国为氏,其后假作廖氏,音变读去声。

廖氏来源还有一种说法,据说出于周文王之子伯廖之后。这个说法始见于南朝宋何承天(370-447)的《姓苑》一书。按史载周文王有19子,即伯邑考、仲发(武王发)、叔鲜(管叔鲜)、叔旦(周公旦)、叔度(蔡叔度)、叔武(成叔武)、叔处(霍叔处)、叔封(卫康叔)、叔郑(毛叔郑)、季载、叔×(郜叔)、叔×(雍伯)、叔振铎(曹叔振铎)、错叔绣(滕叔绣)、叔高(毕公高)、叔丰(原伯)、叔×(酆侯)、叔×(郇侯)、叔颖(赖子颖),并无伯廖其人。如果历史记载有疏漏,周文王可能还有别的儿子,也不能叫伯廖呀。古人取名以“伯”、“仲”、“叔”、“季”为行第,文王长子名伯邑考,怎么可能还有儿子叫伯廖呢?《姓苑》的作者何承天是大学问家,难道这等规矩都不懂?而后世的《姓解》《广韵》《通志》《姓氏急就篇》《姓觿》《姓氏寻源》等书的作者居然也坚信不疑,岂不怪哉!廖氏家谱说伯廖是为飂叔安的37世孙,不知道有什么根据。还人说伯廖为春秋时郑王子,也是没有根据的。郑国国君从未称王,哪儿来的王子?

    还有的廖氏家谱说,商末纣王无道,有缪、颜2姓隐居黄河西北,后改廖姓。许多姓氏学家都相信这种说法,他们忘了春秋时代才出现缪氏和颜氏,商代末年怎么可能出现缪氏、颜氏改廖氏的事儿?

    古代少数民族也有廖姓:①古代板楯蛮(巴人)有廖姓。板楯蛮(巴人),或称賨人,乃土家族先民。战国秦昭王时朐忍(今重庆市云阳)地区白虎为害,后被夷人廖仲藥等射杀。这里所说的夷人就是板板楯蛮(巴人)。②唐时西原蛮大姓。西原蛮,壮族先民。③宋时抚水州蛮4大姓(区、廖、潘、吴)之一。抚水州蛮,为水族、毛南族先民。

    现代一些少数民族也有廖姓,例如:①蒙古族廖姓,本姓鲁东氏。②苗族廖姓,为湘西地区苗族5大姓(吴、龙、石、麻、廖) 之一,本姓禾瓜。廖姓也是广西地区苗族13大姓(贾、龙、管、梁、杨、潘、吴、周、何、石、廖、黄、王)之一。③壮族5大姓(韦、覃、廖、蓝、谭)之一。其先唐时之西原蛮。壮族之一支拉基人也有廖姓。拉基人,居住在云南马关,其语言与壮语异。④满族廖姓,其先清代八旗满洲伊拉里氏。⑤土家族廖姓,其先古代賨人廖姓。⑥台湾高山族有廖姓,清乾隆二十三年(1728)赐姓。⑦水族、毛南族廖姓,其先宋代抚水州蛮廖姓。⑧回族、彝族、布依族、朝鲜族、侗族、瑤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纳西族、仫佬族、撒拉族、仡佬族等民族也有廖姓。

    廖姓历史上出过许多名人,除了前边提到的外,还有:①廖惠,洛阳(今属河南)人,相传为飂叔安第47世孙(不可信)。秦始皇时自洛阳山逃东甄城,公園前重返洛阳,后世廖氏多出其后。②廖顗,西汉钜鹿太守,钜鹿廖氏始祖。③廖湛,平林(今湖北随州东北)人,新莽时绿林起义军将领。④廖扶,平舆(今属河南)人,东汉名儒。⑤廖立,临沅(今湖南常德)人,三国时蜀汉后主时长山校尉。子孙居汶山(今四川汶川西南)。⑥廖化,中卢(今湖北襄阳市襄城区)人,三国时蜀汉右车骑将军、中乡侯。相传为廖惠17世孙。⑦廖子璋,三国时蜀汉右车骑将军廖化玄孙,西晋武帝时左卫镇国大将军,定居建康(今江苏南京);长子廖原宪,居洛阳(今属河南);次子廖从宪迁松阳(今属浙江)。从宪曾孙廖诚希,东晋扬州太守。⑧廖延邦,松阳(今属浙江)人,晋扬州太守廖诚希7世孙,隋清河太守;弟廖延龄,隋、唐武威太守,武威廖氏始祖;弟廖延春,隋太原太守。⑨廖崇德(602-640),松阳(今属浙江)人,唐武威太守廖延龄之子,唐贞观十四年(640)明经及第。曾任虔化令,后定居虔化(今江西宁都),官至宣州刺史。⑩廖光尧,虔化(今江西宁都)人,唐武威太守廖崇德孙,唐中宗神龙中进士、兵部侍郎;子廖奇轼,将乐(今属福建)人,唐兵部尚书;孙廖琼,唐漳州司马、光禄大夫、百胜将军;曾孙廖俨(845-962),唐御史中丞、上柱国。⑪廖光禄,虔化(今江西宁都)人,唐兵部侍郎廖光尧弟,唐景龙元年(707)进士、汀州刺史;曾孙廖歧(788-?),唐礼部尚书;玄孙廖銮,唐武昌太守。銮玄孙廖凝、廖融,后唐、南唐诗人。廖凝,后迁金陵(今江苏南京)。⑫廖光景,虔化(今江西宁都)人,唐汀州刺史廖光禄弟,宣州刺史;子廖琳瑄,唐兵部尚书,后迁增城(今属广东)。⑬廖澄,顺昌(今属福建)人,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进士、南唐大理评事。宋灭南唐,不降自尽。廖刚,宋工部尚书。⑭廖永安(1320-1366),巢(今安徽巢湖)人,元末朱元璋将、同知枢密院事。与张士诚军战兵败被俘,后死于狱中。赠郧国公。⑮廖纪,广东陵水人,明弘治三年(1490)进士、吏部尚书。⑯廖道南(?-1547),湖北蒲圻(今赤壁市)人,明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侍讲学士,学者、文学家、诗人。⑰廖惠(?-1610),四川保宁(今阆中)人,明代四川农民起义首领。⑱廖燕(1644-1705),广东曲江(今韶关曲江区)人,清代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⑲廖腾煃,福建将乐人,清康熙八年(1669)举人、户部侍郎。⑳廖鸿荃(1778-1864),福建侯官(今福州市)人,清嘉庆十四年(1809)榜眼,工部尚书、太子少保,治水名臣。(21)廖寿丰,江苏嘉定(今上海嘉定)人,清同治十年(1871)进士、浙江巡抚;弟廖寿恒(1839-1903),清光绪中(1898-1899)军机大臣。(22)廖廷相(1842-1897),广东南海(今佛山市南海区)人,清光绪二年(1876)进士,教育家、经学家、史学家、音韵学家、金石学家。(23)廖冀亨,福建永定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举人.江苏吴县知县。子孙为嘉定(今上海市嘉定区)人;曾孙廖文锦,清嘉庆十六年(1811)进士、河南卫辉知府;文锦子廖惟勋,清道光十三年(1833)进士、贵州贵阳知府。(转自网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