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 第280条诸家解说

 小柴胡汤 2022-08-14 发布于浙江

第280条

太阴为病,脉弱,其⼈续⾃便利,设当⾏⼤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胃⽓弱,易动故也。

⾦·成⽆⼰《注解伤寒论》

腹满痛者,太阴病也。脉弱,其⼈续⾃便利,则邪虽在⾥,未成⼤实。欲与⼤黄、芍药攻满痛者,宜少与之,以胃⽓尚弱,易为动利也。

清·吴谦《医宗⾦鉴》

【注】

太阴为病,必腹满⽽痛,治之之法,当以脉消息之。若其⼈脉弱,则其中不实,虽不转⽓下趋少腹,然必续⾃便利。设当⾏⼤黄、芍药者,宜减之,以胃⽓弱难堪峻攻,其便易动故也。由此推之,可知⼤便者,不论在阴在阳,凡脉弱皆不可轻下也。

【集注】

程知⽈:此⾔太阴脉弱,恐续⾃利,虽有腹痛,不宜⽤攻,与建中汤相发明也。

喻昌⽈:此段叮咛与阳明篇中互相发明。阳明⽈:不转⽮⽓,⽈:先后溏,⽈:未定成,皆是恐伤太阴脾⽓。此太阴证⽽脉弱,恐续⾃利,虽有腹痛,减⽤⼤黄芍药,⼜是恐伤阳明胃⽓也。

汪琥⽈:或问⼤黄能伤胃⽓,故宜减芍药能调脾阴,何以亦减之?答⽈:脉弱则⽓馁不充,仲景以温⽢之药能⽣⽓,芍药之味酸寒,虽不若⼤黄之峻,要⾮⽓弱者所宜多⽤,故亦减之。

清·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阴脉本弱,胃弱则脾病,此内因也。若因于外感,其脉或但浮,或浮缓,是阴病见阳脉矣。下利为太阴本证。⾃利因脾实者,腐秽尽则愈;⾃利因藏寒者,四逆辈温之则愈。若⾃利因太阳误下者,则腹满时痛,当加芍药;⽽⼤实痛者,当加⼤黄矣。此下后脉弱,胃⽓亦弱矣。⼩其制⽽与之,动其易动,合乎通因通⽤之法。

⼤黄泻胃,是阳明⾎分下药;芍药泻脾,是太阴⽓分下药。下利腹痛,热邪为患,宜芍药下之。下利腹痛为阴寒者,⾮芍药所宜矣。仲景于此,芍药与⼤黄并提,勿草草看过。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太阴为病,其脉软弱,其⼈当续⾃便利。设腹满时痛,以⾄⼤实,当⾏芍药、⼤黄者,宜稍减之。以其⼈太阴既病,胃⽓必弱,易于伤动故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病⾄脉弱,则⾎分中热度已低。芍药苦泄,能达⾎分之瘀,若脉道不充,按之⽽见虚弱,则⾎分不能胜芍药之疏泄,故于当⽤桂枝汤之证,芍药当减其分两。设其⼈续⾃便利,则太阴之湿,便当从⾃利⽽解,间亦有宿⾷未尽,腹中满痛,当⽤⼤黄者,分剂亦当从减。所以然者,以肠中本⾃通利,不似⼤实满者之难于见功,必得重⽤⼤黄。仲师⾔:「胃⽓弱,易动。」亦谓肠中通⽽宿⾷易去,原⾮有深意存乎其间,指桂枝加⼤黄证⾔之,⾮指倍芍药证⾔之也。

刘渡⾈《刘渡⾈伤寒论讲稿》

这⼀条应结合上⽂,论述脾胃⽓弱当慎⽤寒凉药物。

⼀是桂枝加⼤黄汤,此⽅治疗太阴病应注意,太阴病与阳明病脉沉实不同。其⼈续⾃便利是⼤便不秘结,⽐较畅利。假设因其腹满、腹疼、脉弱,⽤⼤黄、芍药,宜减之。后世注家对减什么药众说纷纭:成⽆⼰认为⼤黄、芍药的分量应减少;有很多观点认为还是应该有⼤黄,只是⼤黄量宜减轻。我个⼈认为宜减之是针对加⼤黄⽽⾔。因为上⼀条⽂说: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腹满时痛者,属于太阴,桂枝加芍药汤主之。第⼀个⽅⼦加芍药,第⼆个⽅⼦加⼤黄,第三个说宜减之,我认为是减⼤黄。若这⼈有脉弱,其⼈续⾃便利,和前⾯说桂枝加⼤黄汤的⼤便不利不同。已经⼤便利了,虽然腹满疼痛,但宜减之,减⼤黄,⽤桂枝加芍药汤就⾏了。因此,我个⼈认为是减⼤黄,⽽不是减量以服之。因为桂枝、芍药、⽣姜、⼤枣、炙⽢草对胃⽓⽆⼤碍,⼤黄是可荡涤脏腑,推陈出新之药,若加⼊⼤黄,胃⽓易动故也,所以宜减⼤黄,⽤桂枝加芍药汤治腹满疼痛。仲景告诉我们,⼤黄是在⼤实、⼤满、⼤便不利的情况下⽤,若⽆这些情况,就应⽤桂枝加芍药汤,⽽不要⽤⼤黄了。

太阴病篇九条,主要讲寒湿。经证太阴中风,四肢烦疼,脉浮者,宜桂枝汤,⽽且多为好理解;湿热为病暴烦下利⽇⼗余⾏,必⾃⽌,也好理解;难在⾮寒⾮热,⽽属于脾本⾝⽓⾎不和所致的腹满时痛,很多注家对此都没搞清楚。这是太阴脾本⾝⽓⾎不和的问题,它的发展有两⽅⾯,虚的⽤⼩建中汤,实的加⼤黄汤,不虚不实的才⽤桂枝加芍药汤。腹胀满,有时疼痛,病理是太阴⽓⾎不和,且与肝有关。脾病可影响肝,肝病也可影响脾。据我在临床观察,这脉应为弦脉,⽽且多为弦细之脉。

对于桂枝加芍药汤,各注家意见不⼀致,对病理、疗法认识不⾜。在太阳病时说到桂枝汤可调和营卫、调和⽓⾎、调和阴阳、调和脾胃。桂枝汤优于⿇黄汤,就在于它既治外感⼜治杂病,是群⽅之冠,可调和阴阳,调和脾胃,对太阴病腹满时痛的证候⽤桂枝加芍药汤就好理解了。太阴病就是脾病,实际上是虚性脾胃之病。实性的燥热成实的脾胃病,实在阳明;虚寒性的为太阴病,虚在太阴。脾胃相表⾥,其发病互相影响。因此,仲景在太阴病篇⾥以虚寒下利为主,腹满时痛,⾃利益甚,时腹⾃痛,这是太阴病的提纲证。如果属于太阴本⾝阴阳⽓⾎不和的腹满时痛,它既不是虚寒,也不是燥实,四逆辈、承⽓辈均不可⽤,因⽽⽴有桂枝加芍药汤。

桂枝汤加味⽅有桂枝加桂汤治奔豚⽓,桂枝加成五两为治⽓上冲之奔豚⽓;有桂枝加芍药⽣姜各⼀两⼈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加⽣姜是增强外散之⼒,《⾦匮要略》中有黄芪五物汤,为桂枝汤减⽢草倍⽣姜加黄芪。为什么⽣姜量要加⼤?因为⽣姜可助桂枝⾏⾛于体表,桂枝加上⽣姜,其功往外⾛;若桂枝汤加桂枝,⽓可往下⾛。桂枝汤中芍药量加⼤,起往⾥⾛的作⽤,主要是调和脾胃、调和肝脾。

太阴病⽓⾎不调的腹满时痛,既没有明显寒象,也没有明显热象,⽤凉药或热药均不好,应该⽤桂枝加芍药汤。如果中⽓虚,加饴糖为⼩建中汤;对如果外搏阳明,⼤实痛,加⼤黄这是⼀个问题的两个⽅⾯。桂枝加芍药汤本⾝是⼀个调和脾胃阴阳⽓⾎的⽅⼦。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它就怕你拿上⾯那个来治太阴病,见到腹满时痛你就⽤那个桂枝加芍药汤,是不⾏的。它要是真正的太阴病啊,这脉⼀定是弱的,这个弱也挺概括,总之它就是虚弱之脉了,脉沉微呀、沉弱呀,都属于脉弱之类的。其⼈续⾃便利,前头说这个⾃利益甚类的太阴病,它继续⾃下利,你也看到这个腹满时痛了,假设这个腹满时痛像着前头那个样⼦,⽽可以⽤这个芍药、⼤黄,你可不要⽤。「宜减之」,不是减量,是不要⽤。

什么道理呢?真正要⾥头有寒到那个份上,这个胃也⼀定虚,要是胃⽓弱,这种苦寒药呀搁上就是下利不⽌,易动故也。所以这⼀段正是给上⼀段说明,让你对照着看,所以上边那⼀段并不是属于太阴。

王付【释疑解惑】 

①怎样理解“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

答:㈠张仲景论“太阴为病”而强调“脉弱”,重点突出辨太阴脾气虚弱证。㈡辨识“其人续自便利”的病变证机是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湿,水湿下注而演变为下利。

②怎样理解“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答:张仲景论“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的目的是强调辨治太阴病,无论是虚寒证,还是虚热证,根据病情需要当用大黄、芍药,可用大黄、芍药又不利病变证机,所以在用大黄、芍药时应酌情减少用量,达到用药治病而无不良反应。

③怎样理解“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

答:㈠辨识“胃气弱”,即脾胃虚弱证。㈡辨治脾胃虚弱证应当酌情选用大黄、芍药,可用大黄、芍药又很容易损伤脾胃之气,所以在用量方面必须引起高度重视。㈢根据张仲景辨治精神,重点强调临床治病用药,既要考虑针对病变证机而用药,又要考虑针对症状表现而用药,用药必须做到治病而不损伤正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