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轼: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明日黄花蝶也愁。丨一日一诗

 诗书海海 2022-08-14 发布于浙江

上期回顾:骆宾王《易水送人》

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
【宋·苏轼

  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

  酒力渐消风力软,飕飕。

   破帽多情却恋头。

  佳节若为酬,但把清尊断送秋。

  万事到头都是梦,休休。

   明日黄花蝶也愁。

    释     疑    


①涵辉楼:在黄州府西南。

②露远洲显露出远处的沙洲。

③若为酬:如何度过。酬,应付。

④明日:指重阳节后。

⑤黄花:菊花。重阳是赏菊之时,明日重阳节过了,菊花也就没有人赏了,连蝴蝶见了它也发愁。


    译     文    

深秋霜降时节,水位浅退,远处江心的沙洲都露出来了。酒力减退了,才觉察到微风吹过,让人觉得凉飕飕的。破帽却多情留恋,不肯被风吹落。


重阳节如何度过,只借酒消忧,打发时光而已,世间万事都是转眼成空的梦境,因而不要再提往事。明日重阳节过了,菊花也就没有人赏了,连迷恋菊花的蝴蝶见了它也发愁了。

  海 海 赏 析  


前人指出:从来写重九诗多用孟嘉落帽事,苏轼善能转换,变为破帽恋头,遂觉翻新出奇。这是此词的一大成就。

其次,“明日黄花蝶也愁”,苏轼在《九日次韵王巩》诗中也用了,可见是他的得意之句。果然,“明日黄花”成了后代流行的一句成语,用来比喻过时的事物,可见苏轼的工于造语。

若就整体意境来看,则是一种随遇而安,把握现在的思想充盈其间,说是无奈也好,说是达观也好,总之,这就是苏轼身当逆境时的处世哲学,这就是苏轼的为人之道。故此词是他的代表作之一。



作 者 简 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是北宋文坛巨擘,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罕见的全才人物。苏轼在散文书法绘画音乐以及学术上均有很高的造诣。

     1057年,苏轼22岁,苏辙19岁,兄弟二人经宋仁宗殿试同时进士及第并深得一代宗师欧阳修赏识,认为苏轼“他日文章必独天下”。仁宗皇帝也兴奋地认为“朕今日为子孙得两相矣”!苏轼的文章从此名满天下,成为学者楷模。

     苏轼、苏辙和他们的父亲苏洵合称“三苏”,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中,传为千古佳话。

     苏轼一生仕途坎坷,做官的足迹遍布大半个中国。25岁时任河南福昌主薄,次年参加制科考试入三等(最高),升为陕西凤翔府判官。三年后入京,正值新旧两党围绕“王安石变法”争斗不休之际,苏轼上书对新法提出中肯批评,遭人诬奏,他不屑争辩,自请外放。

     先任杭州通判,在任期间整治六井,解除杭州因近海和大旱而遭受的饮水之难。此后辗转东南担任密州、徐州、湖州等地知州,所到之处,皆因体恤民情、为政勤苦,深受百姓拥戴。尤以徐州抗洪找到煤矿解决民用燃料匮乏之功为最。

      1079年,朝官李定等人摘取苏轼诗句,弹劾苏轼攻击新法,不忠于朝,包藏祸心。苏轼在任上被捕入狱,遭到严刑拷问,折磨数月,险遭杀身之祸,史称“乌台诗案”。后经多方营救,加之苏轼才高,幸免一死,贬官湖北黄州团练副使,备尝艰辛。

      宋神宗死后,司马光执政,尽废新法。已提升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的苏轼驳议此举过激。后又出朝,担任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知州。其中任杭州知州期间不修官舍、买米赈民,大灾之年杭州无一人饿死。同时大规模兴修水利,疏浚西湖,筑堤成景,是为后世美称的“苏堤春晓”。

      晚年的苏轼仍不免遭新党“讥斥先朝”之祸,前后在广东惠州、海南儋州这些在当时还是荒蛮之地的偏远小城生活六年之久,临赴海南之前,62岁的苏轼料想自己风烛残年、病榻之躯涉洋过海,必将一去不返,于是立下遗嘱,安排后事,子孙恸哭送行到江边。

      苏轼到海南后生活极苦,常麻衣亲耕。他身处逆境却神采超然。许多学子千里追随与其同耕同学,海南自此学风日盛并产生了当地历史上第一位进士

      1100年,宋徽宗继位后,允许苏轼内迁并复原职。返程中病逝于江苏常州。“吴越之民相与哭于市”、“讣闻四方,无贤愚皆咨嗟出涕”。后人作祭文称他“道大难容,才高为累”,“闻所未闻”。

      渊博丰厚的学识、豪爽外向的性格、沧桑坎坷的阅历,使得苏轼成为北宋文坛成就最高的文学巨匠,他留给后世4200篇散文,2700多首诗歌,360多首词。他为诗、为词、为文皆如为人一样挥洒自如,无所不知。他的词极大地拓宽了题材领域,突破了音乐上的限制,自由地抒发各种各样的情绪、感受,开创了词的新境界——“豪放派”词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