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宠辱得失,皆是觉悟自我的机会(连载83)

 心理咨询诊所 2022-08-14 发布于山东

【原文】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何谓宠辱若惊?宠为下,得之若惊,失之若惊,是谓“宠辱若惊”。何谓“贵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以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六层面,天人合一是生命圆满的最高境界。

首先,老子修身养性的最高参照物就是天人合一。

用天人合一的镜子来观照:观照我所有的有形有象,观照我的欲望,观照我的喜怒哀乐,从而来觉悟自己的道身。真相是:没有独立存在的“我”,天地与我共生,万物与我为一,天下万物皆是一个整体,则天下皆是我,我就是天下。

继续观照,从我中观照“无”,观照我的内在圆满自足,我的领悟可以无中生有,我有着无限的可能性,我的“无”同样无穷无尽、生生不息。

继续观照,观照“有”最终会归于“无”,“无”时刻都在创造“有”,有无相生,周而复始,无始无终。

反之,若用人间“施宠”来观照,施宠的结果是:其利益和地位相对地得到了保护,同时其错误和缺点也更加张扬。

这对整体平衡没有好处,就像爱吃肉的人容易得“三高”、喜欢吃海鲜喝啤酒的人容易得“痛风”一样,这种偏好造成的不平衡,将导致体内的脏器要么因营养过剩而生病、要么因营养不良而生病。治理天下也一样,有了偏爱、有了私利,就会失去平衡。一旦失去平衡,就会造成肥的肥死、饿的饿死的局面……

所以,作为一个生命体或领导来说,要兼爱,不要偏爱;要讲公利,不要讲私利,这样才能让天下太平。同样,轻易施辱也不行,宠辱是分不开的,一部分受宠了,另一部分就不受宠,可能还有一部分就要受辱。只要有宠有辱,就会有斗争,有斗争,天下还能安定么?


其次,对忧虑的觉悟,就是对自我的觉悟。

老子所说的修身养性,就是要我们觉悟到自己是用道身的方式存在着,同时觉悟大的忧虑要像觉悟自我一样:我之所以有大的忧虑,是因为我有身、有我,而迷失道德。所以,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

简单来说,人们因为有身欲,所以牵扯出了有物欲、情欲、功名欲、权利欲、身份地位欲、色欲、宠辱欲,有得到尊重和认同的欲望,也有长寿欲。


如果放下对各种身欲的执着,没有了身,没有了我,也就不会有任何忧虑、烦恼、痛苦了。

执著于身,执著于我,就是执著于“有”。执著于有,就有局限性,就是执著于有形有象之物,就会失去无限可能性,就会失去无形无相的道,就会失去无所不有的“无”。失去了无,失去了道,就不能无中生有,就不能道生万物,就不能生生不息,则天下万物就会有穷尽之日。

如果我没有了身,也就没有了我,也就没有了相、没有了私、没有了欲,也就超越了万物、超越了人,也就能独与宇宙精神相往来,也就成为了道。

身是成道的大患,我是成道的大障碍,破除我,放下对我的执著,才能走向成道、修道之路。忘我的根本是无我,无我无身,让有形有象的我,归于无形无象的道,让有归于无,让我成为与天地共生之人。无我,就有自由。


再次,生命就是关系。

人与父母,人与家庭、人与企业、人与国家、人与地球、人与身体,其实人与天地之间有着最重要的关系。

《道德经》第七章中说: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老子告诉我们:生命中最大的关系就是天与人合一的关系。为什么天最长、地最久?

一个重要原因是天地所做的一切是为了天下万物而周而复始,天和地从来不会考虑自己,但最后的结果是,天和地服务的那些人总是有周期的,而天和地本身却是最长久的,所以是“因其无私而成其私”。

一个人看重自己若能看重到视天下灾祸为我的灾祸、将为天下人谋利益当做是我自身的利益,当我身就是天下时,也就觉悟了道身,所以天长地久!


这句话太重要了!它影响着每个人的生命脚步。我们为什么会焦虑?

我们知道人性是自私的,但一味自私,结果会很糟糕;但让人无私,主动牺牲自己的利益,这和人性又是相悖的,怎么办?

老子太会做思想工作了,他说“因其无私而成其私”啊!就是说我们越无私,自己得到的就越多——这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用我们的逻辑来打破了我们的逻辑,从而引领我们走上人类平安幸福的大道。

所以,老子修身养性的功夫,就是无私无我最终成道的功夫。

无我,则天地万物皆是我;无身,则天地万物皆是身;无私,则天地万物皆为天地万物所有;无欲,则天地万物皆自然而然、生生不息,不受我的控制,不受我的束缚,不受我的干扰,天地万物皆自由。反之,失去了无,失去了道,生命就失去了超然物外的自由,自己就成为了自己的地狱,自己就成了自己的囚徒。天下最大的囚牢,不是别人,正是自我。


综上所述

宠辱得失,皆是觉悟自我的机会,最终觉悟到我即道、我即人——人即天地人的整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天地人三者为一,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不可一分为三。这样的人,天下与其为一,不必将天下交付给他,也不必将天下托付给他,因为天下早已与他成为一个整体,他已经天人合一。


明天,我们将开始对《道德经》第十四章“道态恍惚”的分享,欢迎您继续关注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