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的南京路原本是墙子河的一段河道。墙子河位于天津城区中部偏西,是清咸丰九年(1859)为防捻军(是一个活跃在长江以北皖、苏、鲁、豫四省部分地区的反清农民武装势力,与太平天国同时期)入津,统兵大臣僧格林沁亲王修筑天津外城——濠墙外的护城河。 南京路夜景(网络图) 天津濠墙资料图片(网络图) 咸丰十年(1860)4月,濠墙建成。当年7月,英法联军攻占天津,8月攻进北京,9月议和,签订《北京条约》,天津被迫开埠与外国通商,并划定法、英、美三国租界地,均在南部濠墙以内,而租界内可设外国兵营,驻扎外国军队——可见,这座濠墙形同虚设,防御功能几乎等于零。 光绪二十六年(1900)六月,八国联军占领天津,转年拆除了城墙。于是,外城濠墙子废弃,墙土被运走铺填洼地,濠墙夷为平地,墙子河成了一湾臭水沟。 光绪二十九年(1903),英租界扩展到墙子河以南,建成五大道居住区。然后,对墙子河实施改造:在原墙子空地上修建多座公厕;在河边加以绿化雅化,修建休闲花园;建造多座桥梁,以利交通。随后,日租界和法租界亦仿效为之。同年,直隶总督袁世凯开发河北新区,将北运河边窑洼营门至金钟河一线的墙子及墙子河全部铲平,规划成路。 墙子河原长18公里,宽8米,环绕天津一周,西段自南运河畔教军场后(今人民医院后)起,向东南在现在的长江道附近和红旗河交汇,再向东在海光寺附近和卫津河交汇,然后向东南沿今天的南京路至台儿庄路流入海河,在河口处设有一闸,今仍保留。 墙子河建成初期,利用渤海潮汐置换墙子河水,河水尚能保持清洁及行船,其主要功能:排泄红桥、南开、和平三区雨季积水。后来,沿途百姓向河内排泄污水、倾倒垃圾,致使水质变差。河底逐年抬升,致使海河潮汐对墙子河的影响越来越小。 1949年后,对墙子河多次进行清淤整治,至上世纪50年代中期,墙子河曾一度设游船供游览,但时间不长,即被叫停。上世纪70年代,天津市政府实施“7047”工程,沿墙子河修建天津地铁。自海光寺至大营门段的墙子河被填平,修建南京路;海光寺以西的部分填平修建长江道,剩余的部分陆续改建为暗渠仍通海河。目前墙子河保留河道的,只有人民医院西侧,起自南运河南岸经长虹公园后身至长江道口的一段,河边马路为青年路。 墙子河南段桥梁(张诚绘图) 墙子河南段桥梁(张诚绘图) (1)墙子河闸桥(台儿庄路与南京路东端交汇处),是墙子河东端控制闸。早期俗称德国闸,又名梁家园闸桥。闸桥上可通车及人行,为当时德租界河坝重要枢纽。 (2)解放南路桥(解放南路与南京路交汇处),早期为木桥,俗称德国桥,后改建为水泥桥。 (3)大沽路桥(大沽路与南京路交汇处),初名大营门桥,别称梁家园桥、海大道桥。早期从海大道出大营门后的第一座桥梁,为木桥。 (4)浦口道桥(浦口道与南京路交汇处),建成较晚,旧德租界中心区与扩张界之间通过墙子河的要道,为木桥。 (5)镇江道桥(镇江道西端与南京路交汇处),初名安辛庄桥,为木桥。 (6)徐州道桥(徐州道与南京路交汇处),为木结构桥。 (7)平安桥(马场道与南京路交汇处),因毗邻平安影院即今音乐厅而得名。初为木桥,后改建为水泥桥。为沟通小白楼与五大道地区的要道。 (8)湖北路桥(湖北路与南京路交汇处),初名孟庄大桥,别称戈登桥,为拱形水泥桥。 (9)新华路桥(新华路与南京路交汇处),初为木桥,后改建为水泥桥。 (10)成都道桥(成都道与南京路交汇处),为水泥桥,是连接成都道与泰安道的一座斜桥,与新华路桥距离很近。上海道、南京道、新华路、成都道、泰安道等多条街道在这里交汇。是连接小白楼、黄家花园、五大道、滨江道、劝业场的交通枢纽。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因位于公安医院附近,俗称公安医院桥。 (11)河北路桥(河北路与南京路交汇处),为水泥桥,是连通劝业场地区与民园体育场、五大道的要道。 (12)山西路桥(山西路与南京路交汇处),俗称黄家花园桥,为水泥桥。 (13)耀华桥(长沙路与南京路交汇处),因毗邻耀华学校得名,又名长沙路桥,可通往复兴公园、第二游泳池,为水泥桥。 (14)营口道桥(营口道、赤峰道与南京路交汇处),初名张庄大桥,为水泥桥,是连通劝业场与老西开地区的要道。 (15)独山路桥(滨江道、独山路与南京路交汇处),因正对着老西开天主教堂,俗称教堂桥,别名滨江道桥,为水泥桥。是通往西安道、中心妇产科医院、市一中的要道。 (16)锦州道桥(锦州道与南京路交汇处),为水泥桥。 (17)哈密道桥(哈密道与南京路交汇处),为水泥桥。 (18)鞍山道桥(鞍山道与南京路交汇处),为水泥桥,交通枢纽之一,通往溥仪旧居静园、八一礼堂、百货大楼、海河、意式风情街的要道。 (19)万全道桥(万全道与南京路交汇处),为水泥桥。 (20)海光寺桥(南门外大街、卫津路与南京路交汇处),繁华的交通枢纽,沟通南市、老城里与六里台、八里台地区的要道。初为木桥,后改建为水泥桥。 这一段桥梁,不仅一桥多名,而且命名形式多样,呈现多元杂糅的特点——以原生村落命名,如张庄大桥、孟庄大桥、安辛庄桥、梁家园桥;以建筑实体命名,如教堂桥、耀华桥、平安桥、公安医院桥等;以区片名命名,如大营门桥、黄家花园桥、海光寺桥等;以旧租界习称命名,如德国桥、戈登桥等;更多的是以横跨河道的街名命名,如河北路桥、山西路桥、营口道桥、鞍山道桥等;在口语中常将“道”“路”略去,直称河北桥、山西桥、营口桥、鞍山桥等。 1970年,利用墙子河道修建天津地铁,架设在墙子河上的所有桥梁全部拆除。1973年修建的通衢大道命名为胜利路,1984年更名为南京路。旧墙子河的历史痕迹,至今依稀可见——今南京路与山西路交口的民航售票大楼及登瀛楼饭庄门前便道的立面,即为当年墙子河的堤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