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历史上的3大阳谋:明明知道是个陷阱却无力反击,千年来无人能破

 云语禅心 2022-08-14 发布于河南

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也有着五千年的金戈铁马。五千年间,历朝历代留下了许多的故事,至今读起来都非常的有趣并发人深省。

“阴谋”和“阳谋”是历史上出现最多的两个词,为了自己的权力和利益,无数人在心中、朝堂谋划策略,进而达到自己想要达到的目的。

文章图片1

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历史上有三个非常著名的“阳谋”,即使当事人明知道结局是什么,但也无法从泥潭中出来。那么,这三个阳谋是什么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何为阴谋、何为阳谋

从某个角度而言,阴谋与阳谋是相对而言的。阳谋是随势而动、随势而发,当事人很难发现其中隐藏的计策,想要抵挡很难,属于那种“你能奈我何”的行径,但因需要大势驱动实施起来也比较难。

阴谋则有迹可循,简单来说就是没有条件、创造条件,这种计策实施起来虽然容易,但也容易被敌人识破,一旦识破就起不到任何的作用,甚至还会起到反作用。

这样说可能会有点迷惑,咱们可以举一个例子来说。楚汉争霸时期,刘邦手下有两个人非常鲜明,第一个就是张良,还有一个就是陈平。

文章图片2

张良的计策就属于阳谋,属于顺势而为,楚汉争雄后期,张良让刘邦对天下诸侯封赏以笼络人心。结果,天下诸侯纷纷响应,以至于项羽最后被击败。

而陈平的计策更像是阴谋,属于刻意扭曲一些事实,进而达到自己的目的。比如,成皋对峙期间项羽曾派使者去见刘邦,陈平先是让人好生招待。

但当得知他们是项羽的使者,而并非范增的使者时,就撤走了原本的酒水,以最低档次的食物招待他们。使者心中大怒,并将此事报告给了项羽,使得项羽、范增的关系出现了裂痕。

通过对比不难发现,天下人人逐利,而这种“逐利之心”几乎人人都难以摆脱,张良正是利用这一个心理顺势而为,帮助刘邦赢得了天下诸侯的心。

文章图片3

陈平则是故意制造一个“事故”,让项羽和范增出现矛盾,若项羽能够看清事情的本身,此计谋很容易就识破了,这便是阴谋与本质区别。

一个倾向于人心,一个倾向于人的行为,行为很容易发生改变,而心性或者思想却很难撼动,历史上三大难以破解的阳谋立足点就是后者。

春秋时期:二桃杀三士

春秋时期,齐景公手下有三位大将名为公孙接、田开疆和古冶子。三人个个武艺非凡,机缘巧合下相识,后结拜成为了异性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在齐景公手下任职时,三人立下了赫赫战功,势力也越来越庞大,让齐景公非常的忌惮,这个时候晏子便给他策划了一个计划,这便是二桃杀三士的背景。

文章图片4

有一天,齐景公设下了宴席招待3人,席间拿出了两个大桃子,说是要赏赐给功劳最大的两个人,而且还让他们自行分配。公孙接、田开疆先后跳了出来,都说自己功劳大,把两个桃子抢走了。

古冶子站出来说话时,却发现桃子已经没有了,或许是因为感到伤心与难堪吧,说完一番话后便自杀了。原本,3人是亲如手足的兄弟,却因2个桃子害死了兄弟。

这件事情若是传出去,即使两个人活着也必然身败名裂,势力也将土崩瓦解,思及此公孙接、田开疆也无颜活在世上,选择了自刎而死。

或许在古冶子死后,公孙接、田开疆也明白齐景公不怀好意,但他们却无法挽回大局,事情已经发生了,即使明知道是火坑也不得不跳下去。

文章图片5

二桃杀三士可以视为“狼多肉少”,必然会因利益产生冲突,同时春秋时期又崇尚“君子之风”,忠肝义胆比生命还重要,为了维护名节只能牺牲性命,否则会受尽天下唾骂。

当他们做错事时,宁愿用生命去弥补,也不会让自己留下耻辱。退一步而言,即使公孙接、田开疆不自杀,他们也会因为失信天下而没有了原来的影响力,对齐景公难以产生威胁。

战国时期:围魏救赵

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当时赵军的实力不如魏国,只能向齐国求援。齐国也不想魏国一家独大,便决定发兵救援赵国。

当时,魏国大将庞涓已经把赵国围困得水泄不通,只需要再多一些时日,完全可以把赵国都城邯郸拿下。危急关头,齐国大将田忌便想去邯郸救援。

文章图片6

就在这个时候孙膑站了出来阻止田忌,他告诉田忌无需去邯郸,只需要切断魏军的粮草即可。

若是魏军派兵来支援,那么就可以轻松地解救赵国,若是魏军不来支援,那么我们就直取大梁(魏国都城)。当时,魏国都城内兵力空虚,再加上魏国朝堂均是一些贪生怕死之人,所以孙膑的计策很容易成功。

果不其然,庞涓得知孙膑计策时,虽然也明白这其中的道理,但频繁催促撤军的王命让他不得不从。

结果,魏军在半路遭到了孙膑的计策、损兵折将,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对此事有详细的记载。后来,魏国与韩也发生了矛盾,庞涓率领大军围攻韩都城新郑,此一战齐国再度复制了原来的战法。

文章图片7

试想一下,魏赵之战的事情没过几年,若是第一次他们(魏国一方)不清楚齐国的战法,第二次他们还不清楚吗?答案是清楚的,而且还非常清楚。

可惜的是,即使清楚他们又能如何呢?若是齐国真的攻下了大梁城,即使庞涓灭了韩都城新郑,魏国依然会陷入危机之中,甚至有着灭国的危险(撤军,我就以逸待劳,不撤军,我就灭国)。

“围魏救赵”之法经过多年的发展,衍生了出了许多战法,比如切断粮草、围点打援等,而它的战略核心点便是“釜底抽薪”,打击地方最弱、最痛的点,敌方无论做出什么选择皆会中计。

类似“围魏救赵”之法有没有人破解过,历史上也存在过,秦惠文王时期六国攻秦,秦军不仅要守卫函谷关,还需要防御来自南方的楚军,以至于咸阳城被楚军围困。

文章图片8

此时惠文王发动城中百姓,以誓死之心守卫咸阳城,最后使得六国合纵失败,楚军也遭遇了惨重的损失。不过,魏国与秦国的情况不同,秦军尚无、君王明智,魏国则是相反。

因此,如上述所言,“阳谋”的实施需要建立在客观条件、大势所趋的基础上,若是有一环不符合都难以达到目的。假如说魏惠王有秦惠文王的雄心,魏人有秦人的血腥,围魏救赵很难成功。

西汉时期的推恩令

春秋时期的“二桃杀三士”,战国时期的“围魏救赵”,若是客观条件满足还能够破解的话,那么西汉时期的“推恩令”真的是无解,也无愧于它“千古第一阳谋”的称号。

众所周知,刘邦建立西汉后大肆分封,结果到了汉景帝时期诸侯尾大不掉,甚至还爆发了七国之乱。所幸汉景帝有周亚夫,要不然西汉王朝就覆灭了。

文章图片9

此次叛乱虽然被平定,汉景帝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削藩,但依然没有解决诸侯势力强大的问题。根据历史的记载,汉武帝年间有一些诸侯的势力范围连城数十,地方千里。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记载:“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由此可见,诸侯严重威胁着朝廷的统治,削藩之事迫在眉睫。

公元前127年,主父偃上书武帝对诸侯实行“推恩令”,何为推恩令?按照以往的继承制度,一般只有嫡长子才能够继承父亲的产业,但推恩令却允许所有的儿子都可以继承父亲的产业。

简单来说,一个占地千里的诸侯有十个儿子,那么诸侯国便会被分为十份,推恩令之下的小诸侯国地位等同于西汉的郡县。随着时间的推移,诸侯国越分越小,直接导致原本尾大不掉的诸侯国分崩离析。

文章图片10

推恩令实际上是削弱诸侯王的势力,但却打着“施德惠”的名头,各大诸侯王不清楚其中的道理吗?答案是清楚的,可是他们却无可奈何。

哪一个儿子不想继承父亲的家产,如今有了机会自然不会放过,这便是人的逐利之心。推恩令实施后,也嫡长子不愿分配父亲的财产,结果被诸多的儿子联起手来抵制。

可以说,推恩令利用的就是人“逐利”的心理,即使明知道目的所在,也无法阻止大势所趋。不久之后,各大诸侯国管辖的地盘越来越小,对朝廷的威胁也逐渐消散,从根本上杜绝了起兵作乱的可能。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