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影:金像奖欠多少人一座影帝奖杯?

 唐泪 2022-08-15 发布于四川

「在文字中证道。——唐泪」

1982年到2022年。

香港电影金像奖一共举办了40届。

总计出产24位影帝。

五封和四封影帝各一人,三封影帝三人,二封影帝四人。

另外十五人只封了一次影帝。

有一年“双黄蛋”。

而香港影坛有多少演员?

有没有“遗珠”存在?

所以,在一部分人被“饱和式”褒奖的背后。

金像奖欠多少人一座影帝奖杯?

这个话题有一个前置。

不必非议赛果。

只从演员的表演能力出发,再兼具金像奖不止一次“补偿式”或“爆冷式”发奖的惯性,以做推导。

另外一个问题,仍然是影帝的演技“门槛”。

众所周知,虽然同为影帝,但不同演员间必然存在演技“落差”,所谓影帝,并没有一个整齐划一的绝对值作标准。

而最基本的要求,是表演自然度的合格。

所以影帝的角逐,自然度是基础项,提名即表示演技的基本面已经过关,再兼及表演的层次、深度、力度和创造性等因素,予以综合评判,最终定论。

又因评审偏好和标准的不一,赛果有时候会匪夷所思。

故而才会有“遗珠”概念。

比如多年“陪跑王”。

也就是提名次数颇多,但次次都轮不到的那种,虽然“悲情”但不被金像奖“垂怜”的演员。

还是提一句老话,2007年郭富城凭电影《父子》,以大热之姿连续第二次提名金像奖,却爆冷输给了《我要成名》的刘青云。

金像奖主席文隽后来撰文说,刘青云拿奖后,他回头安慰郭富城:“不要气馁,刘青云前面那么多次被提名,你才不过两年,刘德华还不是提名很多次都落空,最后才轮到他。”

而此时的郭富城虽然已经两座三金影帝奖杯在手,但在过了差不多十年后,才终于凭《踏血寻梅》首封金像影帝,如果你是郭富城,会如何看待文隽的“安慰”?

这个问题如果放在“陪跑王”身上,又该如何去解?

成龙十次、吴镇宇和张学友各六次提名。

叫一声“陪跑王”不过分。

如果按照刘青云提名七次未得,就“悲情”到下一次提名“不给不行”、“时间到了”的情状,成龙十次提名陪跑,吴镇宇、张学友各六次提名陪跑,该不该也“悲情”一下?

据实而论,成龙的演技并非最绝顶的层次,动作喜剧的框架首先就是一种限制,但定义在“中等偏上”完全没有问题,或者再退一步,最起码他也是跨越了影帝“门槛”的演员。

吴镇宇更无需多言,单论技法早就可列入顶级,除了戏路略固化以及作品厚度略弱,其他几乎没有缺点,也是一个“为戏成痴”的人。

至于张学友,演技自然度很早就满点,也尤其擅长商业喜剧,虽然配戏颇多,而在表演深度和角色创作的丰富度上有不足,但其演技能力同样在影帝“门槛”之上。

当然,如果成龙拿到一座金像奖影帝奖杯,就会成为华语影史上第一个三金影帝奖大满贯的男星,而吴镇宇和张学友似乎心气已衰,刚刚过去的第40届金像奖颁奖礼,获得提名的吴镇宇甚至选择了不出席,结果是输给了逾八十岁复出拍戏的谢贤。

这是金像奖“欠”的三座奖杯。

另外有四个演员,也有绝对实力。

即邵氏老臣狄龙、气场大佬万梓良、“跛豪”吕良伟和“南海十三郎”谢君豪。

很巧合,在金像奖史上,他们都只得到过一次提名。

狄龙输给了同部电影即《英雄本色》的周润发,万梓良输给了《垂帘听政》的梁家辉,吕良伟输给了《双城故事》的曾志伟,而谢君豪则输给了《春光乍泄》的梁朝伟。

从根由上分析。

当年的狄龙巅峰已过,表演也已经步入了固化期,而《英雄本色》的周润发正好从小众电影转战商业类型片,所谓“一鼓作气,再而竭,三而衰”,就是二人的当年各自不同状态写照。

初出茅庐的万梓良,输给了同样初出茅庐的梁家辉,更大的差距可能在导演的调教和电影品质上。

吕良伟输给曾志伟,是一场难解之局,当届金像奖也被炮轰为“圈子”游戏。

而谢君豪败于梁朝伟之手,是技法派与深度派的碰撞,输得理所当然。

但无论有多少原因,这四个人都绝对值得一座金像奖影帝奖杯。

所以金像奖或应还“欠”四座奖杯。

在上述七人之外。

尚有曾经提名过的吴耀汉,以及内陆演员王学圻、姜文和葛优等演员,真以表演实力而论,拿一座金像影帝奖,其实皆可谓绰绰有余。

如果再延及黄金配角群体,演技能力问题也完全不是什么障碍。

所以其实该回到一句老话,不要用影帝奖来衡量演员之间的演技差距,这种比较毫无意义,而作品的质量、演员技法的层次和深度、共情能力则是更具说服力的表现。

而金像奖这种赛果的极不“均衡”状态,一方面有其“造星”优势,比如开篇提到的五封、四封乃及三封影帝,在客观上就形成了一种强烈对比,但另一方面也会引起公信力的被质疑,金像奖史上也发生过不止一起的“炮轰”事件,再加上“时间到了”的补偿机制,就更会加剧矛盾和不信任感。

所以逾四十年历史的金像奖,也并没有筑起自己不可挑战的华语电影颁奖礼的权威地位。

但香港电影的衰落已经肉眼可见,电影产量的连年大幅跌落就是最直观的证明。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

大咖演员们当然仍在高产状态,所以年度提名电影和演员数量都不会成什么问题,而金像奖是继续“补偿式”或者“小圈子”式发奖,还是转而以演技为唯一评判标准,有待观察。

而基于香港电影的沉厚积淀,金像奖如果将视野放宽,不囿于香港一地,其实颇有潜质成为华语影坛的顶格颁奖典礼。

所谓“欠”奖杯之说。

只是戏言。

套用一句《寒战》的台词。

每一个机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岗位,都有自己的游戏规则。

这无可厚非。

但对于电影颁奖礼而言。

尤其关于影帝角逐。

若不将演技能力放在首位去权衡。

只会自损权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