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效沟通,我们首先要认清沟通障碍的本质,这需要底层的认知逻辑

 长沙7喜 2022-08-16 发布于广东

导读:

在职场中,团队已经成为一种最为普遍的工作方式,以前的各扫门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的事情变得越来越稀少,这就让沟通能力变成了一种非常基础也非常重要的职场技能。

但是沟通本身对于很多职场人来说,沟通不畅和沟通效率低下的例子不胜枚举,为什么出现这种问题,我们试着从基础学科-物理学的角度,理性分析一下沟通障碍存在的原因,同时运用这个底层思维逻辑,来找到改变我们沟通模式的钥匙。

小杨是一名程序员,从毕业到现在,在A公司已经两年多了,经历了职场新人的青涩,渐渐也熟悉了公司环境,加上自己刻苦自学,很快技术能力也逐步得到大家的认可,很多人认为他的发展潜力不错。

在一次公司管理系统崩溃的紧急修复过程中,小杨发现了一个严重的程序bug。虽然临时程序可以简单修复就能重新启用,但是如果这个bug不修复,就会导致未来整个系统随时会面临高频次的崩溃,导致系提供的极度不稳定。

小杨也很想出人头地,意识到这个问题,小杨像发现新大陆一样,激情爆发,马上开始高度聚焦于解决这个问题。

问题来了,他发现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一个人可以解决的,而是涉及到整体系统的架构问题,知识以前的架构师没有意识到公司的发展速度折扣,导致冗余不足,但现在要修改,几乎就是要推翻重来!

这需要花费的就不是一两天,而是一个团队几个月的工作。

小杨也没多想,他认为解决问题是最重要的,如果自己能够通过解决这个大问题,获得职场的一次重要的自我提升,无疑对于他来说是非常好的一次机会。

于是他就马上没日没夜的开始起草一个项目,重于在一周时间把项目规划赶了出来,并快速交给自己的部门经理;部门经理认真看了之后,发现的确是这种情况,就上报至领导层,领导层觉得这个问题的确在未来会阻碍公司的整体发展,于是就批准让小杨带头筹备一个项目小组,包含几乎所有部门,均有至少一个人参加。

小杨非常兴奋,觉得这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好机会,凭着自己在学校做学生会工作的经历以及上班后的耳濡目染,应该没多大问题。

可现实很骨感,在第一次项目会议上,他关于项目的启动发言就遭到好几个人的公开抵制!因为很简单,他的项目看起来前景美好,但是项目小组的人的日常工作都比较繁重,如果按照他的项目推进方式,无形中将大大影响到这些人员的日常工作。

这让小杨非常窝火,他再次强调了这个项目的重要性,如果大家不能有效的参与,最终导致的结果就是未来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不断的处理因为程序问题导致的系统故障。

在小杨心目中,这个项目的重要性远远高于大家目前的工作,所以在第一次会后,他又找到其他部门参加项目的成员一一沟通,希望说服大家能够将精力投入进去,但所得到的反馈却让他心凉,没有人觉得现在非常有必要将绝大部分精力投入过来,充其量适当参与一下即可。

小杨没有办法,直接找各部门经理沟通,结果也事与愿违,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部门经理也需要先内后外。

沟通的难度远超小杨的想象,他想不明白,到底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一个项目,大家的参与意识会这么低,甚至于对问题视而不见。

图片


在职场的沟通中,小杨碰到的沟通问题不是个案,几乎就是一个普通到不能再普通的现象了,比如说:

部门本位主义现象:产品出问题,导致客户投诉,销售人员认为是研发部的设计问题,但研发部最终反馈,是当初销售人员反馈客户需求时遗漏了重要的要求,导致设计偏差,却从不会想当初应该将研发人员前置到客户沟通中,结果就是两个部门吵翻天。

职场'杨修现象':在沟通中,自我为中心和自负代替了换位思考,总认为自己是对的,自己的建议才是最重要的,而他人提出的意见都是在避重就轻,不愿意承担责任。轻易的靠自己的'聪明'和假设来猜测对方的想法,并提前为对方预设立场。

职场'自主意识'强化现象:随着90、95后逐步成为职场主力,对于自身利益的保护和自主意识,越来越多人强调自由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造成自主意识远超集体意识的倾向,必然导致沟通中矛盾丛生,不同想法和观念林立。

这些现象,都会直接导致职场中的沟通,成为很多职场人士的最重要的挑战。

沟通来自于理性和感性的综合运用,也就是智商+情商的组合,如果我们从这个维度考虑,绝大部分人会认为沟通障碍和问题都是与感性有关,是情商太低造成沟通效率低下,却很少有人认真思考,沟通障碍与理性思考也紧密相关。

图片

感性和理性是一对相对立的概念,理性是什么?

就是相信在纷繁复杂的事物运动背后,隐藏着一种不变的普适的规律,这种规律可以解释这些运动和变化。

那么这些普适规律又来自哪里呢?人的理性还是靠一种直接的头脑反应,这种直接反应则来源于我们长期学习在头脑中所累积的逻辑,而逻辑的获取来源,往往就是我们从小到大在各种学科中不断学习和强化的最基本的各个学科都会有的大量的公式、公理、定律等等。

而现实生活中大部分的一些沟通问题,都可以从一些学科原理中找到对应的解释,这些原理、公式、公理几乎能帮我们分析和解释大部分的职场现象。

图片

在这里,我们不妨用力学观点来分析一下沟通以及沟通常见的障碍。

我们在中学都学过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其中比较典型的就是学习过摩擦力和牛顿第三定律。

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并挤压的物体,当它们发生相对运动或具有相对运动趋势时,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摩擦力。

在日常的沟通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接触不可避免,由于每个人的出发点和价值观不同,我们往往会碰到一些沟通障碍,沟通障碍产生的根本,用物理学的摩擦力解释就会非常简单明了,事实上,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常常被我们描述为相互之间有'摩擦'!摩擦力产生的三个条件:物体间相互接触并挤压;

物体接触面粗糙;

物体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我们常见的职场沟通中,同样也能用摩擦力产生的条件,来解释为什么沟通中会有冲突。

1、冲突和摩擦的来源之一:接触和压力。职场中的冲突,往往都是因为工作原因,需要我们向对方提出邀约或者条件,而对方则会因为这个额外的工作,感受到一定的压力。你看,即有接触,又有外来的压力,产生摩擦就成为一种必然,只不过程度不同而已。

2、注重自身个性化的诉求和价值观,是产生摩擦的重要因素。

在职场沟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工作价值观,正式由于个性不同、价值观有差异以及对于工作本身的认知不同,导致每个人对待同一件事情会有较多的分歧,这个分歧就会导致沟通双方的不一致性,从而让双方在沟通过程中因为认知差异产生必然的摩擦。

比如:职场中由于责权利的不对等,同一件事情,你希望对方协助完成,而对方认为这根部不是自己的责任,那么导致摩擦和冲突是必然的。

3、相对运动或者有相对运动趋势。摩擦产生的第三个条件就是有相对运动或者相对运动趋势。在职场沟通中也同样,如果彼此之间都静止不动(无相互沟通协作),或者有非常清晰的共同目标,那么摩擦难以谈起,而如果双方的目标不一致,工作方向相反,沟通障碍和冲突就变得非常常见。

这也是职场中强调企业战略、共同价值观、愿景的主要原因,也只有在相同的战略认知,共同的价值观和愿景的驱动下,员工之间的相对运动才会有效减少,沟通工作变的更为高效和顺畅。

图片

牛顿第三定律与沟通冲突

靠感性和直觉来应对职场沟通,往往我们会因为认知的不足导致巨大的沟通冲突,这种认知不足也可以用著名的牛顿第三定律来解释。

牛顿第三定律所阐述的就是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一条直线上。

图片

现实中的沟通,我们如果经常从自身的角度和目标出发,而不去考虑对方想法,那么产生的冲突,就决定于我们自身的认知和对方认知的差异性,差异越大,我们常常会用力越猛,则对方的反作用力就会更强,冲突就变得不可避免,而且这种冲突会随着情绪的焦躁而变得更为强烈。那么,为什么我们在职场沟通中会经常碰到沟通障碍和冲突呢?沟通障碍和冲突产生的根本愿意是什么呢?

这是因为,我们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候,理性和感性是互相作用的,但是,我们会先经过理性的判断然后做感性的反馈。

当我们的沟通处理系统经常性的偏重于感性反应而会有意识的减少理性分析,这源于在沟通过程中,感性反应虽然并不一定是合理的,但却是一种最为高效的应对机制。

在感性占主导地位的沟通中,作为感性的主宰,情绪往往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但是情绪是如何来的呢?

詹姆斯-兰格理论认为:生理上的反应导致了情绪,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而坎农-巴德学说则认为,情绪的产生来自于外界环境的变化,由外界刺激引起感觉器官的神经冲动,从而引发生理反应。

发展到现代,认知理论逐步成为情绪理论的主流。
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M. R. Arnold)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评定-兴奋学说。这种理论认为,刺激丨情景并不直接决定情绪的性质,从刺激出现到情绪的产生,要经过对刺激的估量和评价,情绪产生的基本过程是刺激/情景——评估——情绪。
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沙赫特(S.Schachter)和辛格(J.Singer)提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三个因素是必不可少的。
第一,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生理唤醒,如心率加快、手出汗、胃收缩、呼吸急促等;
第二,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第三,相应的环境因素。

将上述理论转化为一个工作系统,称为情绪唤醒模型。这个工作系统包括三个亚系统:
一是对来自环境的输入信息的知觉分析;
二是在长期生活经验中建立起来的对外部影响的内部模式,包括过去、现在和将来的期望;
三是现实情景的知觉分析与基于过去经验的认知加工间的比较系统,称为认知比较器,它带有庞大的生化系统和神经系统的激活机构,并与效应器官联系。

所以,大部分人往往是被情绪主导了沟通的进展,即我们所说的理性分析,感性应对,在情绪的产生过程中,认知才主导情绪的核心,而之所以我们经常会面临大量的沟通问题,其实决定因素,就是认知差异,这种认知差异主要有:

1、 对自我的认知差异。

2、 在人与人交往中对外部影响的反应模式的差异。

3、对环境感知和过往的经验的认知差异。

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沟通问题,则我们对于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

第一、自我的认知差异:认识不到自己是产生沟通摩擦的基本根源,很多人在沟通冲突中,往往都会下意识的认为:我对你错。而没有经过理性分析,从摩擦力的角度来看,产生摩擦一定是相互之间的作用力,如果任何一方光滑无比,那么摩擦力就无从谈起。

所以,在沟通中,能认知到自身也是摩擦产生的根本原因,不存在一个人绝对的正确,理想的结果才是沟通目的,而不是沟通的胜负,反求诸己才可能成为解决冲突的办法。

图片

第二、在沟通中对外部反应模式的差异:单向思维模式往往在遇到沟通障碍的过程中,强调'敌退我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力的相互作用的等同性',这就导致冲突越强,作为己方反而用力越大,认知中就会对于其他理性应对视而不见,专注于感性的反应。

理性应对首先就是要有一个基本的基于牛顿第三定律的认知: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在你加大沟通力度的时候,往往就是阻力变强的阶段。

这也是我们常见的沟通冲突不断强化的力学解释,你用力越大,对方的反作用力会越强,抵触动作自然成为沟通的强大。

第三、对环境感知和过去经验的认知差异。

在90、95后渐成为职场主流的大趋势下,职场的生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于有较强的自主意识,以及更关注自我实现的新生代中,采用和70、80后的沟通方式和管理手段,必然意味着无法适应需求。

图片

原因就在于,我们在沟通中,往往是凭借过往的经验来分析和判断沟通的走向,但是针对不同的人,90、95后的棱角更分明,摩擦力更强,想要降低沟通难度,光靠增加力度来推进沟通进展,就会遭遇更强的阻力。

这与70、80后的管理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思路,他们的价值观中,更多的是对一些等级观念的认同,所以摩擦力将会更低,更大的推动力,所获得的沟通效果远远强于新生代。

那么,从物理学的微观观点来看,沟通的障碍和冲突又如何解除呢?

第一、减少沟通障碍和冲突的方式就减少摩擦,而物理学的减少摩擦的方式可为我们带来良好的启示:

减小有害摩擦的方式:

(1)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

(2)使接触面分离;

(3)减小压力;

(4)减小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图片


1、变滑动摩擦为滚动摩擦:表现在职场沟通中,就是认可个性化的存在,但为提高沟通效率,选择建立双方认可的沟通规则,让沟通双方的沟通建立在规则的一致性上,让沟通双方的匹配度更高。

2、接触面分离:这是减少摩擦的有效方法之一,对沟通的启示就是在职场中,尽可能做到责任归属的清晰性,很多职场中的沟通冲突,往往来自于职责不明,边界不清,最终导致沟通双方因责任边界的归属吵成一团。

3、减少压力。对于沟通双方来说,任何一方的压力过大,都可能让理性沟通逐步演变为纯粹的情绪博弈,所以,减少压力,缓解沟通的紧张氛围,是减少摩擦最重要的方式,这也是为什么职场不仅仅强调智商,更强调情商的原因。

4、减少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对应在职场中,就是以以企业文化为主体,推行统一的职场价值观,不断的积累自身对沟通的认知,修正自身沟通的不良习惯,提升职场的沟通效率。

第二、 不断提升个人对沟通本身的认知。

图片

1、 充分认识沟通力的本身。在力学认知中,我们根据牛顿第三定律,都知道力的相互作用性,作用力越大,反作用力越大,所以,在沟通和管理中,首先需要明了的就是你所面临的是沟通双方之间的沟通力的大小和方向。

方向:和力的属性一样,在沟通中,我们也面临沟通方向问题,目标一致,那么就形成的是合力,而目标不一致,那么形成的就是分力。一个是加法、一个是减法。所以在职场沟通中,需要首先确认的就是沟通双方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无法达成一致,那么再大的力度也是无用的。

大小:方向不一致,那么力度越大,最终离沟通目标的偏差则会更大,所以在确定沟通中,盲目加大沟通力度,只会让最终沟通目标的偏差更大,最终导致沟通的效率更低,而只有在目标一致情况下,用力越大,推动的速度会更快。

2、 将推力转化为拉力。

不能否认,在职场中被动工作的情况很多,这也是导致我们在推动一件事情进展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阻力,而这个时候,如果对方动力不足,用力不大,首先是要解决其动机和动力问题,而同时,在时间不许可情况下,将推力转化为拉力则是更为有效的方式。沟通,强调的是双赢,最终的结果是双方受益;这就需要对方能够在自愿主动的状态下去做工作。拉力所需要做的就是工作中保持主动,通过自身的自主性带动对方,而不是等待对方先用力。

第三、以结果为导向,通过确定对方的力的大小和方向,明确自身的策略,最终让事情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在职场协作中,我们并不能确保他人在同一件事情的不同的认知和态度,所以,想要最终达成目标,首先所要做的就是了解对方的态度和方向,这就会有几类情况:
1、对方的目标方向和你相反:这种情况,无论如何使力,都是事倍功半,很难达成一个有效的结果,所以,你用力越大,很可能冲突会越多,合理的方式是首先改变对方的目标和方向,而不是仓促的决定自身的行为。

2、对方无目标和方向:这种情况最适合采用的是拉动策略,以身作则,让对方跟随的方式用力前行。

3、 对方目标和方向有偏差:往往纠偏的效率低下的情况下,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根据对方的行为,来决定自身的行动策略,让双方的合理最终朝向正确的目标。
4、方式目标一致:最理想的情况,我们所需要做的,就是减少双方的摩擦力而已,充分发挥合理,优势互补,达成目标。
总结:
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命运。--《教父》
而要看清事物的本质,很多人靠的是不断的经验和认知的积累,但实际上,我们从小到大所学的各学科的知识,才是帮助我们看清事物本质最重要的底层思维模型,掌握这些最基本的原理、公式在我们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运用,将让我们受益一生。
你觉得呢?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